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研究
略述广州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旧址遗址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5
  • 浏览数:

  由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领导的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査,自2003年6月启动至今已两年多了。这次文物普查是在前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采取地毡式全面普查的原则。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文物普査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査获了文物新线索3000多条,连同过去已知的文物及线索共有4000多条,使文物的种类比较齐全。其中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旧址遗址主要有两类:一是日军在广州暴行的旧址遗址,一是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旧址遗址和纪念建筑。本文主要略述广州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旧址遗址,阐明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借以纪念世界反法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

  一、日军在广州暴行的旧址遗址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军开始对广州进行大规模轰炸,历时14个月之久,使广州变成废墟,市民惨遭炸死。日军占领广州后,对广州市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细菌试验,疯狂杀害民众。在多所驻军地点附近设立慰安所,抢掳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以供日军玩乐泄欲。日军为扩大侵略和巩固殖民统治,还构筑许多军事工事,如:飞机库、碉堡等。可见侵华日军在广州的罪行累累。下面列举一批日军在广州暴行的旧址遗址。

  1、血泪洒黄华碑

  位于东山区黄华路,碑高1.71米,宽0, 76 米。它是日军轰炸广州的罪证之一。从1937年8月31日起至1938年10月,日军飞机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大规模的狂轰滥炸,广州市的机关、学校、商店、民居、医院、机场、港口、铁路都惨遭炸毁,不少无辜的市民包括小孩被炸死,使美丽的广州城变成断墙残瓦和尸骸遍地的颓败城市。1938年5月28日至6月9日,日机连续13天对广州进行轰炸,出动飞机达340 余架,黄华塘村(今黄华路一带)全村几被炸平, 被炸死100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7 月,在该村立碑纪念,上刻"血泪洒黄华"。在碑的两旁还用小字纪述日军飞机轰炸黄华塘村的惨况。此碑是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的罪证。

  2、日军在天河机场修建的飞机库

  位于天河区龙口东路。飞机库坐南向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飞机库宽约25米,深约40米,髙6米,机库顶盖厚约1米。每个飞机库可藏战斗机1-2架。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以后,侵华日军占领了天河飞机场,为扩张和巩固其残暴的殖民统治,日军强占了天河、杨箕、林和、冼村、石牌等村的数千亩农田和房屋,用来扩建天河机场。为了避免英、美、法、中的盟军空军对机场飞机轰炸和扫射,便强拉当地农民为其修建多座飞机库,借以遮掩机体。建国以后由于天河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天河飞机场已不存在, 飞机库也多被拆毁。现天河区仅存此座飞机库(见上图),这是日军侵占广州的罪证。

  3、曰军在白云区修建的飞机库

  侵华日军占领广州后,迅速控制了广州的机场、码头、火车站、汽车站及一切交通要道。日军在占领天河机场的同时,也占领了广州北郊的白云机场。1941年侵华日军在白云区东平村南路附近建了 5个飞机库。飞机库为拱形混凝土建筑,拱形似倒扣的贝壳,拱顶用水泥、沙石浇注,厚约0, 8米,每个飞机库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在20世纪"文革"期间已炸毁3个。现仅存2个,其中1个飞机库尚未修好,因库内封满的泥土仍未挖出来。东平村民曾被拉去修飞机库。受尽日军虐待。飞机库是日军侵占广州的罪证之一。

  在白云大道南路750—760号之间,日军也建了飞机库,现仅存2个。这2个飞机库是南北平行排列,相距约60米,每个飞机库高约3米, 飞机库内部的面积约100平方米。这是日军侵占广州时的又一罪证。

  4、日军修建的渔沙坦碉堡遗址

  位于天河区渔沙坦大和障山顶,在这里日军建的碉堡有二处:一处在小路的左边,近似长方形,宽2, 4米,长3, 5米,高约1.9米,混凝土钢筋结构。现碉堡的顶盖已塌,只剩四面墙壁。另一处是依山势而建的。这是日军占领广州后修建的。当时日军住在山下,在主要的交通要道设关卡,对路经此地的中国人进行侮辱性地搜査,强迫中国人脱掉衣服方能通过。对有反抗行为或有嫌疑者就遭毒打或遭秘密杀害。这两个碉堡也是日军侵华的罪行。

  5、日军在缸瓦窑村的暴行及官塘村碉堡遗址

  曰军侵华期间,在增城中新镇福和官塘村一带驻扎了日军旅团的指挥机关,属一个加强炮兵团,旅团长板津直刚为了保证其据点的安全,将附近苏塘、官塘等18个自然村和外围的缸瓦窑等村庄烧毁,拆除砖木,石料在官塘建造营房、碉堡、水牢、监狱、妓寨等军事设施,在附近一带大肆烧杀,残害中国人民。1940年1月30 日晚,驻在据点的日军侵扰缸瓦窑村,被村民打死1人,31日日军进行报复,把全村村民赶在一起,用机枪扫射枪杀,全村128人遭枪杀,仅有3 人生还,这是日军在增城犯下的滔天罪行。

  当年日军在福和官塘辖村内建有6座碉堡,现在发现的有2座,其中一座在中新至太平场公路旁的"水上餐厅"内,另一座在水背社木勺岭东面的山咀上,是两座不规则六角型青砖混凝土结构的碉堡,十分坚固。木勺岭碉堡面宽5.65米,深4.25米,建筑面积24平方米。在碉堡的东北、东、东南三个面上各建一个外"八字" 形射击孔。堡门朝西面山顶,堡内三面射击孔下各建一长条形射击依托。该堡可容纳10多人, 也可储藏枪支、弹药、粮食和食水。在碉堡四周还挖有通向各处的战壕。这是日军侵华的见证。

  6、曰军修建豸山碉堡遗址

  位于增城市荔城镇豸山山坡上,碉堡平面前后以中线为界,前半部为梯形,后半部为长方形,整体呈不规则的六角形,最大宽度约4米, 深度约3米,高2米,墙厚0.6米,属青砖混凝土结构,堡门朝北碉堡顶部开了三个品字形的透气天窗,前面梯形的三面墙上各开了一个八字形射击孔。堡内可贮藏弹药、粮食。

  这个碉堡是1939年一 1940年侵华日军修建的,当年是半形隐蔽的。近年因山体开发,碉堡巳全露出来了。它是用于扼守县城南部增江及公路等水陆交通要道的军事设施,也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7、曰军修建的乌洲村两座碉堡遗址

  两座碉堡位于番禺区黄阁镇乌洲村,呈东西排列,均为混凝土结构,碉堡壁上有机枪眼。东西两座碉堡之间的前方还有一条100多米长的战壕,可连通两个碉堡。这是侵华日军修建军事工事的罪证。

  二、抗日战争时期广州军民英勇斗争的旧址遗址 

  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时,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抗日战争的新篇章。国共两党的军队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游击战场,在公开的斗争或秘密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相互配合,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下面列举抗日战争中的部分旧址、遗址,反映国共两党和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业绩。

  1、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

  位于广州先烈路沙河顶。该坟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日英勇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仿西方墓园式样设计,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墓门是花岗石砌的,仿法国凯旋门式样,髙16米。门楼正面门额刻林森题书"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刻宋子文题书的"碧血丹心"横额。坟园后面主体建筑为半月形柱廊,前面產立一座花岗石砌成的圆柱形纪念碑,高约20米,碑底座正面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李济深敬题",下署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戌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潲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

  柱廊两端各有门亭,东亭壁面镶嵌林森撰文并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西亭镶嵌胡汉民撰文并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记述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史。正南有一座正方形花岗石的《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铭刻着1951位先烈英名。在题名碑东及西南为安葬十九路军历役阵亡将士的两处墓地。东侧墓地竖立着军长蔡廷锴撰文并书《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西南侧为李济深题的《淞沪抗日战士墓》碑。坟园还有"先烈纪念馆"及"抗日亭" 两座附属建筑。

  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悍然进攻上海闸北。在这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广东青年为主的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粤籍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的率领下,不畏强暴,奋起抵抗,浴血奋战,屡挫日军,迫使日军三易其帅,损兵万余,有力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迫使其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十九路军即退守第二防线,悲壮的淞沪抗战宣告结束。消息传来,广东民众纷纷捐款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广东空军飞行员纷纷要求赴沪抗日。为了纪念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的丰功伟绩,1933年便在广州近郊建立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以缅怀牺牲的粤籍军人。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已于1983 年8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2、《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的旧址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统一战线形式创办的《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27日在上海创刊。这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沦陷后。遂南迁广州,并于1938年元旦复刊,由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副总编辑。社址在广州长寿东路50号(现长寿东路333号)。该报始终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常刊载抗战文章和国共两党名人发表的抗战谈话,积极报道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号召民众投人抗战行列。该报在抗战初期对粤港澳地区影响颇大。在日军逼近广州的10 月21日,报社人员才徒步离开广州。报社迁往广西桂林。

  3、抗日活动秘密据点颐养院

  位于广州二沙岛西端。颐养院主要由西欧式别墅群、园林和医院组成,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它是模仿北京颐和园的景观兴建取颐养天年之意,故命名为"珠江颐养院留医院"。由于该院医疗设备好,又有外国医生,故成了广州有名的医院和疗养院。然这里曾是中共广州市委地下组织,为游击队送医送药,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地点。这里为什么会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地点呢?因为该院的主要创办人梁培基是一个爱国志士,他膝下有子女40人,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梁家兄弟中有的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梁尚立、梁尚任、梁雪仪、梁敏仪、梁友仪、梁庄仪等10多人先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中8人加人中国共产党。

  1941年春夏之间,中共北江特委决定派党员回广州沦陷区建立秘密活动据点,通过这个据点在广州发展党员,同时为抗日武装筹集资金、购买药品。经过慎重的考虑,选定由王磊(梁培基的女婿)担任广州特派员,先行进人广州活动。后来又陆续派梁尚任、梁庄仪、徐恩、陈凤(徐、陈均为梁培基的儿媳)等回广州,由于颐养院有德国医生,日军不敢随意闯人。故王磊等人选定以颐养院和梁培基药房为主要活动据点。经过大家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联络抗日游击队,为之筹集资金、采购药品,护送路经广州的党员干部到游击区等任务。此外还在颐养院院内举办过党的训练班,每期10人左右。每期学习时间7至10天。训练班结束后,将其中一些表现好和符合条件的积极分子吸收人党。先后吸收了庄碧君、黄荣杰等青年学生人党。受训的进步学生有的留在广州开展斗争,有的被输送到游击区工作。颐养院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曾为革命作出贡献,这是有历史意义的旧址。现在该院改为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继续成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

  4、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潘氏宗祠

  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石涌村下坊街村口处。潘氏宗祠为三间二进,清代青砖墙祠堂建筑,原址在上街北面。

  1938年12月,广游二支队司令吴勤率领广游二支队直属队在顺德陈村与日军激战,毙伪日军30多名,后转移到番禺南部〈禺南)一带活动,司令部便设在潘氏宗祠,直属队驻在附近的涌边村。1940年11月14日,大汉奸李辅群指使何健的日伪军进攻石涌、涌边村。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与之激战。战后,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及独立第一中队转移到顺德西海。

  潘氏宗祠原址因战火损坏,遂于1943年迁至现址重建。2000年又予重修。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于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5、陆军六十二军一五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该碑位于从化市良口镇牛背脊处,后因建流溪河水库,迁至牛背脊流溪河水库电厂大坝之侧。纪念碑坐东北向西南,呈尖顶方柱形,下大上小,碑分三段,第一 ,二段为基座,第一段高1. 15米,第二段高1. 26米,第三段为纪念碑主体,髙12.27米, 上面镌刻"陆军第六十二军一五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座四壁嵌4块碑石,正面碑文为六十二军军长黄涛于1942年12月撰书,其他三面分别为一五二师师长陈见田、桂涛,一五七师师长刘栋材、武平、练畅生撰写,记述战役经过,讴歌将士的英勇事迹。

  1938年10月下旬,日军占领广州后,为打通粤汉交通线,于1939年12月17日,日军12 万人分三路进攻粤北,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指挥65军、63军、62军在清远、源潭、佛岗、花县一带阻击日军。1939年12月30 日,62军军长黄涛命令157师出击盘踞从化良口牛背脊的日军主力,激战两昼夜,攻击了牛背脊,歼灭日军1900余人,缴获枪械无数,取得粤北第一次会战大捷。157师也伤亡900余人,为纪念这次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42年在牛背脊旧战场修建了烈士墓及陆军六十二军一五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见图〉。

  6、"德庆第"的抗日标语、宣传画

  "德庆第"是从化市吕田镇的一个山区客家围屋,由罗姓村民居住。围屋显得陈旧,但保存仍然完整,古韵甚浓。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的后方医院就设在这里,室内现仍保留有许多抗战的标语和宣传画,墙上有标语"大家一条心杀退敌人",还有"林森主席、总司令蒋委员长、田玉珍师长、谭天口主席……',、"吴超中国民国二十九年一月,一五三师卫生队","发扬钢军荣誉"等等。

  屋内墙壁上还绘有一幅海战图,在海上以铅笔绘军舰数艘,其中画面的主体为一艘上书"同光"的战船。天井后墙还绘有一幅空战图,描绘日军飞机轰炸一铁桥,天上数架敌机向铁桥两端投掷炸弹,地面战士用机关枪向飞机扫射, 图上书:"日本战机被我空军痛打"、"广州大轰炸"。从图上的文字和铁桥外貌来看,图画所描绘的是日军轰炸广州海珠大桥。右图是日机在轰炸一髙层建筑时被我军击落的情景。从外墙看,这高层建筑就是爱群大厦。

  这是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发现的反映抗战的一处重要旧址^客家围屋,"德庆堂",是一座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建筑,对研究粤北抗战有一定历史价值。

  7、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烈士墓

  位于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外的挞沙岗上。纪念碑前有石阶,直上平台,纪念碑建在平台上,其底座有5层,逐层向上收缩,在第5层上是纪念碑,呈方型碑座,长、宽约1.86米,高2, 47米。其正面刻有碑文和烈士英名录。方型碑座上面是纪念碑的主体,其正面为郑少康同志题字:"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左面为林锵云同志题字:"与当地人民结合起来的保卫禺南英勇战斗的抗日烈士们永垂不朽",右面为郭信民同志题字:"革命精祌永世长存",背面为黎春华同志题字:"为国为民而英勇斗争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原碑建于1956年10月13日,是番禺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1944年7月26日在植地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卫国尧等48位烈士而建的。现在的碑是1992年重建的。

  植地庄战斗烈士墓位于纪念碑的后面,与纪念碑是同一组建筑。该墓为水泥建筑,坐北向南,墓道长15米,宽4米,两侧有排水渠。墓园为方形,每边5米,北面正中有花岗岩石墓碑一方,阴刻"植地庄抗日战役烈士墓",碑前有拜桌。它是番禺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1944年7月26日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牺牲的卫国尧等48 位烈士而修建的墓。

  1944年7月26日拂晓,日军500多人突袭番禺植地庄,当时植地庄的植氏宗祠是广游二支队新编二大队的驻地,在此十分危急之际,广游二支队新编二大队在大队长中共党员卫国尧的带领下,英勇搏斗,顽强反击。植地庄战斗毙伤日军70多人,卫国尧等48名游击队员壮烈牺牲。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在植地庄谱写了抗日战争的光辉篇章。

  三、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惜和平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教育后人。

  (一)应有忧患意识。充分认识贫穷、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解放前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政治不能独立,经济落后,民不聊生的社会实际就必然要受到外国列强尤其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残暴统治。这个活生生的事实教育我们,只有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国,才能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过上安稳的幸福生活。

  (二)我们要利用抗日战争的史迹对广大人民尤其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日军侵华的艰苦岁月里,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各界民众、各党派能团结和动员起来,一致抗日,最后战胜气焰嚣张的曰本侵略者,靠的是高扬爱国主义这面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它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是维系我们国家民族生存不息、奋发向上的一种内在的动力。为此我们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应作为国民教育特别对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要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60周年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至今仍历历在目。中日两国已建交多年了,前辈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不懈努力,作出重大贡献。我们要以史为鉴, 珍惜和平,面向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 200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峰会,在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时,就中日关系发展提出五点主张,其中的第二点指出:"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是要把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希望日方能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中曰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只有吸收历史的教训,加强两国领导层的对话,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才能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才能珍惜和平,共同发展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广州——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下一篇: 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