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研究
南国名城 壮丽历史——广州党史(1921—1949.10)概述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5
  • 浏览数:

  一、全国率先建党的城市之一

  广州是继上海、北京之后率先成立共产党组织的一个地区。广州党组织是在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亲自指导、参加下创建起来的。

  1920年秋广州就出现过以“广东共产党”命名的组织。本年底,陈独秀到达广州,指导和参与广州党组织的创建活动。党的创建期间,陈独秀一直在广州工作(1920底—1923夏秋,陈三次到广州),他是广州党组织第一任书记。党的一大后,广东支部成立,谭平山任书记。1922年1月,香港爆发海员大罢工,党组织以“共产党广东支部”名义,发出《敬告罢工海员》,旗帜鲜明对罢工给予支持,这是目前见到的党在广州最早对外散发的一份文件。这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成立,书记谭平山,此时广州党员共32人。

  继党组织成立后,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3月14日宣告成立,郑重发表宣言:“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杨匏安起草),当时广州有团员400多人。鉴于广州“比较的自由”,广东曾向团中央建议:将准备在沪召开的团的一大,移来广州召开。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决定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也移广州召开。陈独秀及党的多位重要干部随之来到广州,首先于当年4月底至5月初,在广州召开党的干部会议,讨论团一大、一次“劳大”及其他与革命运动相关的重要问题。一次“劳大”于5月1日至6日、团的一大于5月5日至10日,先后在广州公开举行。党的干部会议及两个大会在穗召开,充分体现了广州地位的重要,也推动了革命运动在广州的开展。

  香港海员罢工期间,共产国际使者马林正在广州。他认为广州是孙中山活动的基地,政治环境较好,遂于1922年夏向共产国际提议:将中共中央迁移广州,共产国际采纳了马林的建议。但当时发生了陈炯明分裂事件,广州形势突变,迁移未成事实。1923年初,孙中山重返广州,陈独秀也于3月间到达广州,任职于孙中山大元帅府。中共中央局乃于4月底5月初迁至广州(9月迁上海),在广州筹备和召开党的三大,讨论并决定建立国共合作的问题。广州党、团组织随后积极投入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的“试验”。可见,在党的创立时期,广州不但是先走一步的地区,而且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区。

  二、大革命风暴的中流砥柱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大革命风暴在南粤掀起。由此至1927年夏,是党在广州迅速发展、大力推进国民革命的阶段,是广州党史大放光芒的一个时期。

  这一阶段,党在广州成立广州地委(1924,1),1924年10月改名广东区委,开始周恩来任委员长,后陈延年任书记,辖两广、福建等地的党组织。在广州市内,党在黄埔军校、广东大学、职工、妇女、军队等单位(系统)分别建立了支部(特支)、总支、党团的组织。

  积极贯彻国共合作的方针。党的许多重要干部(谭平山、杨匏安等),被派到国民党内工作,推动国民党的发展,推动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军队的改革。并积极运用国共合作的条件,放手发展工农运动,迅速开拓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猛高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广州成为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

  形成了广东区委的坚强领导,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党从全国各地派送大批骨干到广东工作或学习,还从旅欧、旅俄等人士中,选派干部到粤工作。党的队伍迅速发展,广东党员人数1925年10月为928人;1926年9月为5039人;1927年2月为8000人,4月为9027人。广东区委形成了由周恩来、陈延年、张太雷、穆青、彭湃、苏兆征等大批优秀分子组成的领导核心。在广州活动的还有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罗亦农、熊雄、恽代英、蔡畅、邓颖超等。广东是当时全国辖区最广、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党组织之一。

  在革命运动中,起政治领导和先锋模范的作用。广州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中,特别是在省港大罢工、统一广东之役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周恩来曾担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辖惠潮梅25县,是共产党员出任地方行政长官的第一人。广东区委领导的叶挺独立团,是党掌握的第一支正规军,率先开赴北伐战场,是一支威震敌胆的铁军。广州党组织为北伐的胜利,为将大革命运动从广东推向全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广州起义及失败后的英勇斗争

  1927年四一五后,广东党组织在全省各地发动了一系列工农武装起义。从当年4月至同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全省已有33个县发动了40多次,至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前后,全省总共发动了大小150多次起义,从而拉开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这是共产党人在广东发动的反抗蒋介石集团的统治、挽救中国革命的英勇壮举,是广东党史的一页波澜壮阔的篇章。

  广东工农起义中最大规模的是广州起义。这次起义是按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张太雷为首的广东省委领导下举行的。参加起义的有第四军教导团和警卫团,广州工人赤卫队,黄埔军校特务营,南海、花县、清远和广州市郊的农民武装,共6000多人;有广州、工人、学生、市民共约2万人;还有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部分革命者。以张太雷为总指挥。起义从12月11日凌晨开始,一度攻占市公安局,控制了珠江北岸部分市区,宣布成立广州苏维埃。但三天后起义遭到失败,主要领导者张太雷牺牲。反动派随即对起义军民和无辜市民进行大屠杀,约有5700多人被害。牺牲者中有不少朝鲜、苏联革命者。广州起义是全国三大起义之一,具有光荣的历史意义。党的“六大”(1928年6月)评价说:这次是“必要的英勇行动”;“客观上是革命失败过程中的退兵战。”

  大革命失败,广州党组织遭到惨重的损失,创党和大革命时期大批在广州活动过的著名干部,许多都牺牲了。如萧楚女、刘尔崧、李森、何耀全、邓培、熊雄、熊锐、陈永年、毕磊等在四一五时牺牲;张太雷、梁桂华、周文雍等在广州起义时牺牲;广州起义失败后,蔡和森、李硕勋、张善铭、周其鉴、黄学增、沈青等在广东各地牺牲;陈延年、彭湃、杨殷、杨匏安、阮啸仙等在外地牺牲。南方革命运动陷入低落时期,党的活动不断遭受挫折。在广州,革命者的处境异常艰险,党的活动极其困难。从广州起义失败到1932年秋,不到4年当中,中共广州市委机关遭破坏、重建、再破坏、再重建,共有13次之多,先后有麦裕成、季步高、吴毅、阮峙垣、李耀先、凌希天、杜式哲、陈复等20多名市委主要领导干部牺牲。

  当革命潮流低落,党的事业一再遭到挫折,身处逆境之时,共产党人奋不顾身,坚持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他们身在危境,而信仰不变,信念不改,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四、党组织的重建和恢复

  1932年秋,广州党组织因遭破坏而陷于停顿。由此至1936年秋,共4年时间,是党在广州的组织活动陷于中断的阶段,但不是党史“空白”。当共产党组织在广州“消失”了的时候,在党的影响之下,成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涌现了大批衷心拥护中国革命,一心一意寻找共产党的青年。正是由于他们千方百计的努力,广州党组织在1936年秋得以重建。这是广州党史的一个特殊阶段。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1931,9—1937,7),广州抗日救亡运动有三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广州各界、各阶层愤怒抗议日本侵略,声援东北军民抗日。第二次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时,因在上海抗战的十九路军官兵多数是南粤子弟,他们英勇抗日的行动赢得了广州民众的敬佩和赞赏。他们积极援助淞沪抗战,自觉为十九路军捐款赠物。第三次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广州救亡运动再次迅猛发展,连续举行了三次全市性的抗日示威游行。抗日救亡运动在广州的兴起和发展,激发了广州人的救国热情,也打破了广州城的沉寂,使南方革命运动一步步走向复苏。

  各种革命、进步团体纷纷成立。这几年广州引人注目的政治情况,一方面是党的组织“消失”了,另一方面是有许多革命、进步团体不顾陈济棠当局的压迫而纷纷成立。有名可查的团体有数十个,比较主要的有:中山大学抗日剧社(邓克强、李克筠等,1932,1成立)、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广州“文总”,欧阳山、何干之、温盛刚等,1933,4)、中国青年同盟(“中青”,王均予、丘萃藻、钱兴等,1935秋)、突进社(张直心、杜埃、黄焕秋等,1935秋)、马列主义行动团(李群杰、杨康华等,1935秋)、民族解放大同盟(张克明、方少逸等,1935秋)、广州民众歌咏团(徐青、陈道等,1936夏)、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丘萃藻、胡沥、杜襟南等,1936年秋)。此外,还有许多以“读书会”形式出现的团体。当革命潮流低落时,广州拥有许多衷心向往革命的有志青年,以上团体所吸引、团结的,正是这样一批青年。

  以上团体,开展了许多以爱国、救亡为中心的活动,但遭到陈济棠当局的压迫,有的人为此献出生命,如龚明(“广州文艺社”成员,南海中学教师,1933 年12月牺牲);广州“文总”六烈士(1934年8月牺牲):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陈黄光(陈再华,1935年1月牺牲),等等。陈黄光是培正中学教师,他创作的《奋起救国》,被认为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传唱最广的一首抗日歌曲。在这些团体中,还走出了许多著名的革命者,如何干之、李凡夫、何思敬、欧阳山、吴冷西、萧殷、赖少其、杜埃、李嘉人、金昌华,等等,他们奔赴延安等地,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广州党组织的重建和恢复。“中青”、“突进社”这些团体,从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确的寻找党、为建党作准备的意图。特别是“中青”,在一位革命流亡者王均予(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主持下,按地下党的模式组建,成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完全党化”的团体。“中青”一二九前后在广州发展至100多人,各学校主要的骨干分子有:中山大学有钱兴、曾生、李驹良;勷勤大学有丘萃藻、林振华;国民大学有陈健、张靖宇;中大附有中温焯华、刘汝深;广雅中学有尹焯辉、李土洋;省立女师有谭本基、梁绮;大中中学有梁湘;教忠中学有王彩琪、王磊,等等。 “中青”、“突进社”等,是中共在广州停止活动期间成立的、对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团体,是对广州党组织的重建打下基础和作了充分准备的团体。

  经过艰苦的努力、多方联络,在刘少奇为首的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广州党组织于1936年秋获得重建,起初成立广东“工委”,还以“外县工委”名义在广州市外建立党组织。重建的过程是颇为曲折的,还发生过一些波折和纠纷。1936年冬,中共广州市委成立,书记王均予,组织部长罗范群,宣传部长丘萃藻,青年部长林振华,职工部长周明。市委重建初期的下属组织有:中山大学支部(负责人钱兴、金昌华),另一个中大支部(张直心,受中共“南临委”领导),勷勤大学支部(丘萃藻、李锦波),广雅中学支部(尹焯辉),教忠中学支部(王磊),小学教师支部(谭本基),广州学筹会支部(即地下学联,罗范群)文化界党组织(丘萃藻),妇女支部(李静音)工人支部(周明)。

  五、抗日救亡运动、文化活动与统战工作的展开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由此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是共产党人在广州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文化活动和抗日统战工作的阶段,时间虽不长,但成效卓著,是广州党史上又一个兴盛的时期。

  日本对广州的侵略,是从空中轰炸开始的,军队未到,侵略的战火已烧遍广州的街头巷角。日机对广州的轰炸,起于1937年8月底,止于1938年10月,连续14个月,不仅交通要道、高楼大厦、市场商铺成为其轰炸的目标,而且无数的民房、学校、医院等等被炸毁,市民的生命、财产、物业被毁于瞬间。大轰炸是日军在广州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抗战初广州的抗日救亡运动、文化活动和统战工作,是在日军的轰炸中艰难开展起来的。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全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形势下,广州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进一步拼发,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主要表现为:一、重建不久的广州共产党组织,在大力发动、领导各项抗日活动的斗争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二、大批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青年,多数加入了共产党。他们是各个学校、各行各业抗日活动的骨干和先锋,推动和带动了全市抗日运动的前进。三、在新的形势下,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抗日团体不断涌现。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和考验,这些团体逐步走向成熟,并在党的倡导下积极酝酿建立统一的抗日组织。经过多方的努力,1938年1月在“广州学生抗敌救亡会”等八大社团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这个全市性的、半军事性质的青年抗日组织,拥有队员1万多人,后来又向全省各地发展,在华南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广州,被称为是与武汉并列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抗战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主要是因为北平和上海相继沦陷,大批爱国文化人南下,广州成为他们的落脚点,是他们开展抗战文化活动的基地。郭沫若、茅盾、巴金、靳以、夏衍、邹韬奋、郁风、叶浅予、蔡楚生、司徒慧敏、钟敬文等著名文化人,都先后来到广州。广州一时人文荟萃,先后成立了众多的抗日文化社团,出版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报纸、期刊和书籍,创作了许多以抗日为题材的戏剧、诗歌、音乐、漫画、摄影作品,文艺舞台及各种文化阵地十分活跃。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是以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主编的《救亡日报》;最轰动的一台话剧是《黄花岗》,这台戏是在多位名家指导下,有众多艺术工作者参与创作和演出的。因此,广州和武汉又被称为是这一时期“文艺的中心点”。抗战文化活动的在广州的蓬勃开展,进一步鼓舞、促进了广州抗日运动的高涨。

  抗日统战工作的展开。主要包括: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军队的当权者或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对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统战工作;对“第三党”等抗日党派的统战工作。1938年初,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公开建立,党通过“八办”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并将1000多名进步青年输送到延安。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广州创造了比较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党组织虽然还处于秘密状态,但许多活动可以公开进行。在这种环境中,广州各抗日党派、团体多方寻求合作抗日的渠道,如合作组建社团,共同办报、办刊,携手开展抗日宣传演出活动等。党还派出许多党员,到四战区政治部等军事部门开展工作。广东在当时被称为“统一战线的模范省”。

  六、沦陷时期党领导的抗日斗争

  日本军队于1938年10月12日在广东大亚湾登陆,21日攻占广州,由此开始对广州实行法西斯残暴统治,时间长达7年之久。

  沦陷期间,日军在广州滥施暴行,疯狂镇压抗日志士,大肆烧杀、强奸、掳掠,集体屠杀的事件到处发生,惨遭强奸的老妪和幼女比比皆是;扶植、操纵伪政权,在侵略者的刺刀下先后建立了所谓“广东省治安维持委员会”、“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由陈耀祖任伪广东省主席,彭东原任伪广州市长,五羊城遂成为日军当道,傀儡横行的悲惨世界;大搞经济掠夺,将许多官、民营企业占为已有,实施商业与金融统制,大肆掠夺或破坏广州的经济资源;摧残中华文化,实施奴化教育;他们还在人体内进行细菌试验,等等。日军的残暴统治,对广州经济、文化、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广州市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广州沦陷后,党积极参加和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当日军进攻广州时,中国军队在增城正果、福田等地狙击日军,给侵略军予迎头痛击。这时,党组织通过统战条件建立的、有许多党员参加的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主任陈汝棠),派出队伍急驰增城,实施战地救护。10月20日,该班的50多名队员英勇牺牲在增城战场上,其中有的是中共党员。他们是抵抗侵略,保卫广州的第一批光荣阵亡者。

  广州沦陷之际,增城、禺北、禺南、花县、从化等地,涌现多支抗日民众武装,起而抗击日军。党组织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对抗日民众武装实行指导和领导。禺南吴勤(大革命时的党员)所部,不久被编为“广州游击第二支队”,在党的领导下,转战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并在抗日中发展壮大,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珠江纵队。增城、从化、花县等地的民众武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其中有的被编入了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在广州郊县和东江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东江纵队的组成部分之一。

  广州沦陷后,党组织撤离广州市区。1941年后,中共北江特委、粤南省委、东江游击区党委和珠江游击区党委分别派出党员,以不同身份潜入市区,建立联络站,搜集敌伪情报和从事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初,按省临委指示,广州市地下党成立统一的领导核心,以陈翔南为总负责人。是年5月,地下党以“东纵”、“珠纵”的名义,在市内大量印发《告广州同胞书》,对日伪统治下的广州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

  抗日时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脱颖而出,并在广州党组织重建时陆续入党的那批党员,绝大多数撤出广州,或从事抗日民众工作,或奔赴抗日前线,参加抗日部队。他们有的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有的按党组织的安排,参加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先后加入的党员有260多人,这些人曾随所在部队参加了两次粤北会战;更多的是参加了党领导的东江、珠江抗日游击队等,坚持在敌后武装抗日。抗战后期(1944年后),撤退粤北的中大、文理学院等校,先后又有600多名学生分途、分批冲破重重险阻,投奔“东纵”等抗日部队,仅中大就有200多人,他们多数是中共党员。应当指出:“东纵”、“珠纵”的主要领导干部,相当多是广州各校的学生,如:曾生(中大学生,东纵司令员)、王作尧(燕塘军校,东纵副司令员)、杨康华(中大,东纵政治部主任)、罗范群(中大,珠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政委)、梁嘉(中大,珠纵政委)、欧初(广雅,珠纵支队长),周伯明(中大附中,珠纵参谋长)、温焯华(中大附中,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等等。抗战初在广州从事抗日活动的党员尹林平、林锵云、梁广、周楠等等,是全省各抗日游击区和人民武装的主要领导干部。这是广州党史、广州抗战史不应忽略重要内容之一。

  七、“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接收了广州。中共重视广州,积极恢复并加强党在广州的工作。此后的5年(至1949年10月),是党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在广州坚持革命斗争,卓有成效地开辟“第二条战线”,迎接广州解放的5年。

  为加强广州的工作,广州市工委于1945年10月成立(书记陈能兴)。随后,党从不同渠道派人到穗活动;并从“东纵”等部选派了一批学生回广州各院校复学,先后成立了中大总支、文理学院支部等,中大的党员有60多人。1946年初,广州市委成立(书记黄松坚)。然而,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后,国民党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广州的严厉控制,广州环境变得更为险恶,党的活动更为困难。广州市委遂于本年7月间改为特派员制(特派员钟明),主动转入荫蔽状态,实行单线联系,更为严密、有效领导地下斗争。

  党在广州领导开展的主要工作是:一、爱国民主运动。党领导成立广州“地下学联”,团结了大批革命进步师生,地下学联的成员共有1400多人。当全国各地 “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日益高涨时,广州起而呼应,并于1947年夏形成为以中大等校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的 “五卅一”运动。这种城市爱国民主运动,涌汇成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二、郊县武装斗争。1946年11月,党决定在广东农村恢复武装斗争,广州郊县遂建立人民武装(江北支队、禺南武工队等),后逐步发展,并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三、迎接广州解放。党组织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密切合作,并同国民党内高层人士、包括其核心层内人士建立各种联系,从事策应华南解放的秘密工作。1949年5月,广州地下党发出《解放前夕形势与任务》的指示,组织开展护厂、护校等方面的斗争,策应大军南下,迎接广州解放。

  八、几点体会

  广州党史是中共党史、广东党史重要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领导广州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民主而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光辉记录,是一部可歌可泣,催人奋发及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的历史。然而,过去有人影射过广东党是“马尔托夫式的党”,“文革”时有人制造过“广东地下党”冤案,歪曲丑化党史,打击迫害老干部。现在,有的人对广州党史还是不了解、或有这样那样的疑问,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评价和积极宣传广州党史,让更多的人从历史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吸取更多的有益的思想营养,振奋精神,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回顾广州党史,有几点体会:

  第一、要勇于站在时代前列,主动肩负历史重任。这一时期,党在广州主要开展了的三项大的活动:一是国民革命,二是抗日战争,三是反蒋斗争。这是党顺应历史潮流,自觉担负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坚决为民族和人民利益奋斗的体现,是党组织能成为社会进步力量的先驱者和代表者的原因所在。广州党史感人之处,在于共产党人的坚定革命信念和顽强斗志。特别是当广州革命潮流低落的时期,无论环境多么复杂,条件多么艰苦,共产党人都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忘我奋斗,真正做到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他们身处逆境,而能保持革命大节,不怕牺牲,坚持斗争。这是贯串在党史中的一种浩然正气,是党能够坚持在广州活动,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要有务实、创新精神。党过去在广州的工作,务实的时候多,介入抽象的理论争论的情况较少。党组织比较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工农商学、统一战线的各种问题,顾及错综复杂的情况,比较重视发挥广州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壮大发展;广泛开展对华侨的工作,争取他们支持和参加中国革命(抗日战争时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有4万多人,从物质上支援北伐、抗战的不计其数);一贯重视利用香港、澳门的特殊环境和有利条件来开展工作,使港澳成为党的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成为“革命者的走廊”和党与海外联络的纽带;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立足于市民之中,等等。历史经验说明,只有树立务实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脚踏实地,开拓工作新局面,正确引导群众前进。

  第三、要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广州党史上,知识分子人数较多,作用较突出。在建党初期入党和广州党组织重建时入党的那两批人,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广州党组织不乏大学生、留学生和各种拥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党在广州领导开展的革命文化活动(如话剧、美术)、教育工作和报刊工作等,更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努力。有人认为知识分子不可靠,立场不稳,但这种说法经不起史实的检验。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是广州党组织富于活力的原因之一;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这部分人不但是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基本骨干,而且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广州市及各地党组织的重要干部),是广州党组织的一大贡献。

  第四、要加强党内教育,提高党员素质。重视办党校,省港罢工时广东区委就创办过党校,七七前后,党刚恢复活动,就在广州等地办过多期学习班。广州读书风气较好,党员读书的自觉性比较高,曾组织过许多秘密“读书会”,有的人在监狱中还坚持读书。重视革命气节教育,要求党员经得起任何考验,保持革命气节。所以说,历史上已很重视开展革命荣辱观的教育。增强党内团结,注意处理好本地、外来干部的关系,处理好影响党内团结的有关问题。还有一点,就是重视学党史,将学党史,研究和借鉴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党内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取得良好的成效。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

上一篇: 坚持民主集中制,构建和谐社会 下一篇: 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