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一、改造前的手工业状况
广州市在领导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州地处亚热带,手工业原料丰富,加上是南方通商门户,不仅与大陆内河和沿海地区商贸往来密切,而且与海外通商发达。广州手工业历史悠久,有熟练的生产技术工人和传统工艺,产品多样, 分布面广,无论在技术还是规模上,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独具特色的"广货"畅销海内外。手工业在广州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保证国家和群众生产、生活和对外贸易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建国前,广州手工业最繁盛是30年代前中期。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手工业惨遭摧残,纷纷停业,其中缝纫业从战前1210户减至84户,农具器业从70户减至20户。抗日战争胜利后,手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其中金属制品恢复较快,全业有2734户,6780人。1948年,洋货倾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手工业生产又陷人困难,服装业的店铺由1946年504户,减至1949年的119户。1949年铁钉产量为1218吨,仅及1936年的73% 。广州手工业从业人员急剧下降,产值大幅萎縮。
广州刚解放时,手工业是个烂摊子,1950 年,手工业失业工人达9185人,占全市失业登记人数的25%。当年个体手工业共有1.04万户,从业人员3.1459万人。另巳组织起来的有2841人,合计为3.43万人。全年手工业总产值2853, 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14元,平均每户资金315元,以生产消费资料占多,厂房设备简陋,以手工操作为主。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广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大力扶持手工业发展。对失业工人采取救济、以工代賑、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等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并以加工订货、收购经销、低息贷款、税收优惠、供应原材料等办法,帮助个体手工业恢复生产。至1952年底,全市手工业从业人员达4, 4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700万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40%和177%。随后几年,手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到1955年6月底,从业人数已达到9.425万人(内包括已组织起来的1.5551 万人),加上3人以上、10人以下小型工业的1.9539万人,全巿共有手工业从业人员为11.3789万人。手工业产值增长得更快,1955年上半年达7825, 67万元,全年预计可达16466.15万元,比1950年增加477.05% ;手工业的发展对广州市人民的就业及供应城乡人民生活与生产需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①
当时,广州手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盲目发展,仅1955年上半年就批准就业人数达1.5819万人,其中,有的是应该解决其就业的, 如转业军人、烈军属、失业工人等;但随便批准工商业者、流人城市的农民、甚至在校的学生开业,则失之过宽。由于盲目发展,造成新的挤掉旧的,如纸制品行业,发展了新户则影响到原有业户营业下降,有的营业额下降竟达50%。其次,因为领导上盲目提倡,发生了有些手工业畸形的发展。如宣传一个暗钮可以换一个鸡蛋,结果,至第三季度暗钮手工业已增至91户,1740 人,出现产品大量的积压。
针对手工业发展太快、太多,而且有些乱的情况,1955年11月,广州市确定对手工业采取如下方针:基本上实行"封口",严格加以控制,摸清情况,按行业排队,估计还可以发展的才适当增加,已经过多的应指导转业或组织他们回乡生产;对手工业合作社应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二、手工业改造的进程
1949年3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的指示。1950年7月, 中财委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提出"要把独立生产的小手工业者和家庭手工业者,自愿地组织起来,凑合股金建立自己商业和生产组织",初步明确了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原则和方法。
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要求,广州市各级政府和工商管理部门引导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广州市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从1950年开始,经历了重点试办、稳步发展、合作化高潮和整社改组四个阶段。
(一)重点试办阶段(1950—1952年)。
1950年,为了帮助手工业者渡过难关,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将失业手工业工人和个体手工业户组织成生产自救小组,由国营贸易公司安排生产加工任务,通过"发原料、收成品"的方式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逐步培养其集体意识。同时,在扶助手工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开始在与国计民生有较大关系的纺织、针织、铁木农具等行业,有选择地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试点工作,试办手工业合作社。
各级政府为鼓励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对合作社实行批发货物价格、税收和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由于政府积极扶持,给予优惠,个体手工业者组织手工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很高。1950年初,广州市总工会、妇联为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分别成立了皮革用品、电池、机缝、清洁等7户合作社,社员共2841人,年产值229 万元。这7户合作社是广东省第一批成立的手工业合作社之一。但因当时组社政策不够明确, 使建立的合作社有的像"救济所","私营厂",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产品质量差。1950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事业管理局成立,各区政府相继设立了合作科。
1951年,广州市根据"先整顿后发展"的方针, 整顿了手工业合作社的组织和经营。同年3月,市长叶剑英发表通告,规定合作社应依照规定手续申请登记,未经核准的不得冒用合作社名义。7月成立了广州市合作总社0954年6月成立了广州市手工业管理局)。8月1日,市政府发出铁于积极放手发展合作社的指示》,提出市区应发展区域性的职工消费合作社,郊区供销合作社以推销农副产品和供应农民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则由直接参加生产者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至11月,建立职工合作社21 个,郊区供销合作社17个。②
1952年8月,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着重总结组织和管理合作社的经验,强调要组织一个,巩固一个。国家还明确组社的对象、形式,颁布手工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广州市结合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进行整社,清理了一批不合条件的社员,又将不属于手工业性质的合作社划出去。这样,至1952年底,手工业合作社为13户, 社员841人,人数比上年减少52% ,但实现工业总产值保持上年水平。
根据中央指示,广州市一方面有重点地试办合作社,另一方面,采取加工定货、给予银行贷款等措施,支持和帮助个体手工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生产自救。这为手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进一步组织起来,打下了基础。
(二)稳步发展阶段0953—1955年)。
1953年7月15日至16日,市委召开了手工业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今后发动和依靠手工业工人,团结一般手工业者与手工业资本家,改善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师徒关系,改进生产经营,正常发展生产。1953年,随着手工业增产节约运动的完成,广州市手工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个体手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1%;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户数也有较大发展, 在皮鞋、木船、缝纫、乐器、针织等行业组建了 28 户手工业合作社,比1952年增加了 2.15倍。
同年11月20日至12月1日,全国合作总社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对手工业改造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步骤作出重要决策。会议最后通过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改造方针,要求各地合作组织根据自愿互利原则,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小到大的步骤逐步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会议明确地提出了手工业合作化的三种形式:供销生产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并指出,从供销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合作社是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条件具备的也可以直接组织生产合作社。195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报告,强调各地要加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中央设立手工业管理局,各地亦需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1954年6月,广州市成立了市手工业管理局,各区政府成立了手工业科,并成立了广州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筹备委员会,加强对手工业的领导与管理,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有计划地领导手工业者逐步走向合作化。7月23日,市长朱光在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开展手工业的互助合作运动,争取当年内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00个,手工业生产小组366个。他指出,必须把对手工业的管理工作和合作化的任务结合起来,加强对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的政治教育,办好现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树立榜样,以便吸引手工业者在自愿的原则下,逐步走向合作化,以生产更多更好的手工业品,满足人民的需要。③
10月7至8日,广州市手工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手工业合作化必须继续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巩固现有手工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小组,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手工业生产小组、供销生产社、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稳步发展,逐步把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逐步把分散的个体小生产改变为集体生产。
广州市委抽调220名干部,对个体手工业进行调査。到年底,广州市完成了对手工业全面调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情况。整顿和巩固了原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帮助他们健全制度,改进技术,推销产品,发展了生产。全市手工业生产总值预计比1953年增长104. 75%。广州以个体劳动者为对象,根据自愿原则,积极组织了 100个生产合作社(连前共141个生产社),组织起来的人数(包括生产小组)连前共1. 1658万人,占个体手工业总人数14%强。他们分布在84个行业中,对吸引手工业者走向合作化的道路起了积极作用。如五金行业中,过去不少人犹豫观望,但由于不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都有提高,社员收人都有增加,因而要求人社的一天天增多。当时,全市141个社中,五金社就有40个。这为后来全市手工业合作化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对手工业的领导与管理还比较薄弱,经验不足,还存在不少问题。因为领导缺乏全面研究,干部业务不熟,所以,在领导组社时,有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缺点,有的社因无工具或无资金或无厂房而拖延很长时间才能生产。又由于小生产者从个体生产转变到集体生产后,不论思想上、经营管理上一时还不能克服小生产者的习气,他们不善于领导,生产经营与各种制度较为混乱,产品质量低,成本高,部分社的工资过高。这些都是有碍于生产发展的。广州市针对这种情况,决定1955年对原有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继续开展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培养社干部,提髙其领导能力,健全各种生产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打开销路,搞好生产,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作出榜样,以进一步吸引手工业者走向合作化。④
1955年上半年,广州市对手工业合作社普遍进行了一次整顿:1.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社员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1.搞好经营管理,加强计划生产,疏通供销关系;3,建立健全劳动纪律、生产责任制、产品质检制度、财务制度和理事、监事制度;4.进行民主改革,加强社员团结, 改善师徒关系和干群关系。在整顿提高的基础上,下半年,又发展了一批新社。
1955年底,全市有个体手工业者8, 6185万人,拟划归商业、工业部门改造的有3500人,转业淘汰的有1.5万余人,再加上10人以下的小型工业1.9539万人,全市参加合作化改造的约10万人。1955年已组织起来的生产社(组)636 个,有社员2, 1625万人。组织起来的人数占手工业从业人员的22.97%。手工业总产值,预计比1952年增长173.1%手工业合作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合作化手工业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27.03%。各区都建立起手工业劳动者协会。⑤
(三)手工业改造高潮(1955年底一1956年初)。
1955年下半年,在批判"右倾保守主义"的冲击下,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迅猛到来, 手工业改造的步伐也加快了。 12月21日至28 日,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总社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 着重批判怕背"包袱"而不敢加快手工业合作步伐的"右倾保守"思想。会议制定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1956和1957两年以内,基本上完成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任务,从而在今后几年内争取把全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组)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并且逐步进行手工业的技术改造。⑥
12月23日至27日,广州市委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市委第二书记赵武成在总结报告中提出,广州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规划,必须大体上与私营工商业的改造相适应,要求1956年内手工业合作化达到52%(社占三分之二,组占三分之一),1957年达到82% ,1958年全部组织起来。⑦
1956年1月,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贯彻第五次全国手工业会议精神,动员推广北京市全行业合作化的经验,成立手工业改造办公室,抽调市、区机关干部1500人,按行业派出工作队,培训手工业骨干,层层发动,因势利导。广州市参照北京市"分区包干,集中动员,个人申请,一次批准"的做法,掀起了手工业改造的高潮。广大手工业业者情绪高涨,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舞着狮子,燃放鞭炮,申请加人合作社,使原定的手工业合作化发展计划一再被突破,在一周内,全市手工业被批准按行业实现了合作化。到年底,全市建立起手工业合作社(组)1455 户,人社人数达7.8444万人,占手工业总人数的83.7%卢取得了手工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
三、手工业改造的失误及整社改组
(一)手工业改造的失误。
广州市手工业改造高潮来势迅猛,在短短的一周内就把全市数万个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和全国各地一样,广州手工业改造曾出现过一些失误。这正如中共中央1981年在历史问题中决议所指出的:"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⑨广州市领导在手工业改造高潮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在组织上准备不足,在具体改造过程中, 又急躁冒进,工作粗糙,因此出现了一些缺点, 主要表现是:过分追求改造速度,生产上盲目集中,组织形式上一律合作,管理上统一核箅。忽视了手工业灵活经营的特点,有80多个社办得过大,集中合并过多,一社多行业。
广州市手工业改造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合作社照搬国营企业那一套管理体制和做法,有些行业撤点过多,营业时间缩短,给群众带来不便;二是过早地割断了原来个体分散经营的供销关系,而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供销关系一时又建立不起来,致使生产一度停顿。三是盲目集中生产,忽视了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名牌产品,吃"大锅饭",出"大路货",花色品种减少,质量下降,某些传统名牌产品失去了原有风格;四是淡化甚至割断了原有的师徒关系,老艺人得不到尊重,不利于技术传授,有些老艺人收人明显减少,而要求退社。五是盲目集中,生产规模求全求大,缺乏厂房和生活服务设施,一时造成混乱,同时过分强调公共积累,致使社员收入变相减少。
市委、市人民委员会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市长朱光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广州市领导"对手工业和小商贩小而不散、能适应多种多样的需要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具体情况缺乏深人的调查研究,因而也发生一些可以避免的缺点。主要问题是在组织形式方面,部分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没有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不恰当的实行了集中生产或者共负盈亏,在分工、收益分配、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也存有一些缺点,加上原料供应不足,以致影响社员的积极性,使部分合作组织处于不巩固的状态,甚至有些社员己经退社了"。⑩
(二)整社改组工作〈1956年9月一 1957年3月)。
广州市为纠正手工业改造髙潮中所出现的这些缺点,在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抽调干部328人,开展整社工作:一是恢复一些合作化前的服务网点,调整作息时间,方便群众;二是对盲目集中合并起来的手工业合作社,将其中很大一部分改成了合作小组。三是通过调整体制,对手工业合作社组织的供产销实行按行业归口管理,使生产任务比较饱满,改变过去生产时断时续的处境;四是坚决制止无偿平调手工业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的行为,已调出的将社员股金分期分批退还。广州市还动员已退社的300名社员回社。
通过整社改组工作,手工业改造高潮中出现的偏差很快得到纠正,稳定了社员的情绪,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1956年,广州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尤其以日用木制品、日用五金制品、日用皮革制品、文体用品等业增长较快。是年,合作组织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倍。合作化后,资金得到充实,厂房设备得到调整,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初步建立,推动了生产发展。1957年,生产持续上升,比上年增长26.83^,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加强,自有资金达1724万元,基本建设投资达186. 29万元,新建改建了一批厂房,增添了设备,提高了企业的机械化程度。⑩
注:①王德:《为实现广州市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1955年11月18曰;广州市地方志编幕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工业志第5卷上,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174页。
②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大事记》,广州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③朱光:《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1953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与1954年的工作任务的报告》,1954年7月23日
④朱光:《广州市人民政府1954年的工作和1955年的工作任务的报告》,1955年1月16日,在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⑤梁湘:《关于广州市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12月7日;朱光:《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委员会两年工作报告》,1956年11月20曰。
⑥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
⑦赵武成:《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作的党员干部会议的总结》,1955年12月26日。
⑧参阅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州市私营工商业历史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组1956年编印《广州市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第39、42页。
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1页。
⑩朱光:《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委员会两年工作报告》,1956年11月20曰。
⑪广州巿地方志编^员会《广州市志》工业志第5卷上,广州出版社 1998年版,第175-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