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研究
广州起义探讨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4-29
  • 浏览数:

  内容提要:该文通过引用记载广州起义的相关原始资料,从起义目的(诉求)、起义细节和起义主体等三方面对造成起义失败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关于起义目的(诉求)问题上,认为目的(诉求)面广泛,则事实难以实现。在关于起义细节问题上,认为"细节"决定"大局"成败。hen在关于起义的主体问题上,认为广州起义是城市的暴动,不对称的参与者,广州起义的参与者,是实际参加的主体和其起义目的不对称的起义。在探讨主体问题上,从广州起义形势、当时工会的组织机构和当时广州的敌军事力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三个方面是最后使起义成为了军队起义和影响主体参与者数量和质量的3个因素。并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发动不起工人、领导内部组织结构出现问题和人事安排有问题,并就此探讨了广州起义人才的结构。

  1927年12月11日爆发的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我党领导的城市工农兵联合起义。广州起义是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其革命胆略,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里,建立城市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其意义重大。

  关于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在起义失败后,党内也作过多次的总结。如1928年6月至7月召开的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对广州起义的失败作了总结:"……第六次大会认为共产国际执委第九次会议很正确地指出武装起义时的错误:工农之中的工作,尚未充分;反动军队中的工作,也是如此;对黄色工会群众的态度不对;党部与青年团自己的武装起义不充分;政治上调动群众还太薄弱(没有广大的政治罢工等)。第六次大会认为这些错误,也是武装起义不能胜利的原因之一。"1此外,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起义的失败作过相关的阐述:"广州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全国反革命力量强大,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夺取政权还处于尝试阶级。"2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造成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以下是笔者试图通过有关记载广州起义的原始资料,从起义目的(诉求)、起义细节和起义主体等三方面对造成起义失败的问题所作的粗浅探讨。

  第一,关于起义目的(诉求)问题。目的(诉求)面广泛,则事实难以实现。

  起义目的(诉求),也就是我们理解的起义是干什么的,是什么起义,要达到什么目的,也可理解为诉求什么等等。

  在广州起义的历史中,目的(诉求)面太为广泛。一个诉求容易实现,诉求过多,则难以实现。从下面一段史料记载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广州起义的目的(诉求)太多。以下是当时广州起义的一个公告内容节录:

  "广州苏维埃宣布一切南京政府委员和一切张发奎政府委员都是革命的叛徒、工农兵的仇敌。(一)李济琛(二)张发奎(三)黄绍雄(四)黄琪翔(五)朱晖日(六)蒋介石(七)汪精卫(八)李宗仁……苏维埃公布下列法规:在一切工厂、作坊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一切工人的工钱……用政府的经费维持失业工人的生活……没收阔佬的公馆给工人住……银行、铁路、矿山、大工厂、大轮船收归国有……广州苏维埃向全欧在帝国主义铁蹄下的无产阶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致兄弟的敬礼……"1

  再从以下的苏维埃政府职员名单,也可看出其目的(诉求)面之广泛:

  "主席苏兆征(未到以张太雷代理)、人民内务委员黄平、  人民肃反委员杨殷、人民土地委员彭湃(因现任海陆丰苏维埃主席,以赵自选代理)、人民劳动委员周文雍、人民外交委员黄平、  人民司法委员陈郁、人民经济委员何来、人民海陆军委员张太雷、  秘书长恽代英、工农红军总司令叶挺、工农红军总参谋徐光英"。1

  从名单上可以看出,委员头衔完全都是套用当时苏俄的模式,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土地委员"为例,是没能针对城市的特性而设立。以"肃反委员"为例,有头衔,没实际功效,没有设立组织机构去操作。这样,目的(诉求)就难以实现。正如当时在广州起义中所抓的200多名反动分子,对他们所要进行的审判等法律程序,由于没有机构而根本无法实施起诉。下面是有关史料记载:

  "……肃清反革命委员会亦无布告,民众不知道在哪里……捉到了反革命分子除一小部分自动处置外,其余都送到政府里来。除了几个人立时在'枪毙'二字下处理掉外,其余认为形迹可疑的就关起来。……这些人,此后无从审判。因为捉到他们的人已经不知去向了。太雷见到这种情形,就下令完全枪毙,那时已是12日了。但是命令下来,找不到执行的人。后来说交给杨殷办,终于又被别的事情挂住了,一二日未办……"2

  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肃反委员会"提出来的诉求中,以之相适应的"肃反"是难以做到的。实际上,当时包括张发奎和黄琪翔等这些主要的反动分子头目也没能抓捕住。

  当时关于没收财产方面的目的(诉求)也是难以实现。

  "至于没收财产,是一点也没有做。当时一方面固然是军事忙碌,但同时有一个心理,以为现在暴动成功,将来要什么是什么……"。1

  从上述所列举的史料可以看出,这些目的(诉求)都很完整,其诉求面面具到。而且由于起义目的(诉求)的广泛性,却造成了树敌太多而对起义不利的结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国际方面:当时驻扎广州沙面租界的英、法、美、日等国都在军事上参与了敌人向起义军的进攻。"……张发奎和李济琛的部队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重新夺回广州……得手的反动派依仗向广州派去军舰的文明的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支持,犯下了闻所未闻的暴行……"。2

  "……在广州城里,以保护外国租界(沙面)为借口,停泊着法国和日本的军舰,而在珠江口附近,则有英国的堡垒(香港),他们的炮口已对准了起义的华南劳苦大众……中国的军阀、地主、买办、企业主、金融资本家、国民党右派和左派,同日本、英国和法国的武装力量一道,将广东的工人和农民象铁桶一样紧紧包围起来……"。1 "同日,各国驻粤领事团在沙面举行会议,调英兵2000人、法兵400人、日兵300人驻守沙面,由英舰摩轩号、莫丽翁号、美舰沙克明号、日舰宇治号。掩护国民党渡江……11日薄暮,红军……击退以保护日侨为借口强行登陆的日本海军陆战队……"。2当年的珠江上还没有桥梁,宽阔的江面无疑为起义军提供了阻挡敌军的有利条件,假如没有先进的外国军舰和枪炮的掩护,驻扎广州河南(珠江河以南)的敌军凭自身的力量,要渡河进攻广州河北(珠江河以北)的起义军并非容易。

  上述这种对起义军造成不利事态的情形和结果,陈独秀在1927年12月13日的午前,也就是起义第三天的时间,在写给中央常委的信中也有所提到:"……广东离香港太近,易为帝国主义者所袭击,我们为保护新政权起见,反帝行动要十分谨慎……"。3

  国内当时的敌对形势方面:由于当时起义所针对的是在粤的所有军阀派系,而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军阀之间的矛盾达到减少起义军的对立面,所以当起义爆发后,出现了以下这种局势和情形:

  "……国民党以及其他资产阶级的杂种、王八蛋们……同他们昨天还认为是自己的仇敌的杂种们一致来扑灭第一个工农政府。李福林、张发奎、黄琪翔、朱晖日……一致联合起来,由各方面进攻革命的广州……"。1

  自身内部方面:起义目的(诉求)以各行各业的企业主为敌,甚至也没区分好当时反动工会头目与下面一般工会人员的不同立场。这里是当时暴动公告中的内容:

  "……没收资本家财产、没收阔佬住宅给工人住、……增加工资……增加一切雇员薪水、没收一切土地,分给农民、士兵……"。2这些内容对于工人阶级、农民、一般劳动民众以及小资产阶级和士兵都有相应的诉求。而这些诉求恰恰对企业主来讲,却丝毫不利。

  这就说明,起义面面具到的目的(诉求),会失去一部分支持者或是中立者,这对当时处于城市特定环境之中的起义者是不太有利的。另外一点,从利益分配的目的(诉求)角度来看,口号式的目的诉求,实际上发动不起来。

  广州起义是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的城市和在革命形势正处于低潮的时期举行的武装起义,背景条件比较恶劣,起义所牵涉到的范围广泛、包罗万有。我们假设当时起义的目的(诉求)只集中在1-2个问题上,如策反教导团、组织工农武装,那么,其结果将会是怎样呢?

  第二,关于起义细节问题。"细节"决定"大局"成败。

  日常中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所说的"细节",可理解为事情的落实与跟进。在广州起义中,一环扣一环的起义工作细节,由于诉求面广泛,缺乏了其实际操作的计划性,需要跟进的细节无法跟上。按当时来看,过多的诉求,会导致细节难以跟进。

  以肃反委员杨段为例,他被任命为"肃反委员",而肃反委员的目的(诉求)不明确,如人员怎样组织,在什么时间开始行动,机构设置的地方是否合适,要干些什么和其机构怎样设置……等等的实质细节没有。所以出现了被任命的人对自己的职责一片模糊,不知道该干些什么的情况。这里是有关的记载:

  "苏维埃政府在公安局,肃清反革命分子委员会另在一处……苏维埃事前既无准备,也无组织,无办事范围,所以结果一切问题都集中在他身上,工作方面就凌乱了……"。1

  再以军事总指挥叶挺为例。叶挺是在起义将要爆发的几个小时前才到达广州,开始了解起义相关情况:"……为避免被捕起见,决定暴动准备就绪,起义即将开始才通知他回来……10日下午,叶挺从香港做火车抵达广州,立即对起义的准备情况和作战计划进行了解……"。2叶挺在短短的时间内所作的事有:"……询问起义准备情况……细看起义计划……主持召开起义总指挥部参谋团会议……了解起义队伍战斗情绪、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对进攻目标的侦察、战斗中相互呼应、战场救护和后勤的供应……"。3

  综上资料所见,叶挺是在极有限的空间去作大量起义军事方面准备工作。在当时险恶敌情局势下,作为担任军事总指挥的叶挺,纵使他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也具有一个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但也很难做好事先一片空白和全然不知的起义工作。

  再以没收财产问题这个细节为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牵涉到的问题却不少:如派谁去没收、没收回来怎样安置、财产归谁管;银行归了你,你将怎样去管理,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形:"中央银行是燃烧而毁的,但金库未动分毫……";1 "大商店、阔佬、反革命的军政重要人物都未曾去触动他们一下……"。2

  在起义中还有很多需要慎重的细节没注意甚至没有考虑。如"……起事前在党内和群众中缺少宣传与煽动工作……党的指挥过弱,……在暴动中,几乎见不着党。……没有一个健全组织的机关来指导一切……政治方面:……11日的代表大会流会,12日到会者仅数百人……事前就没有太注意财政问题,所有兵力分配,差不多都是对付军事机关……交通方面:在广九、广三、粤汉三条铁路未有大的破坏工作……占了广州后,市内的电报、电话,敌人还在利用它调兵遣将……"3。还有就是起义期间新参加起义战斗的工人如何编制的问题,其细节事先却没有考虑:"……据统计,参加这次暴动的工会,有43个,人数上万,有编定的赤卫队有2千人……此时编制赤卫队以及军事指挥就成了问题。赤卫队在编制方面,以前是依工会而分的。现在怎样,可以说事前没有讨论过,临时就没有办法。因为一方面工会是不见了,而且即使有工会,还有一些反革命工会下的个人怎样办法呢?另一方面军队是依人数编的,工人却不懂这种编法,结果依数编了,这种编发对工人来讲是一个突然改变,使工人不习惯,你来我往,……编好了上前敌(线),散了又从编,使工作凌乱非常……因为工人不懂军事,所以特派军事同志当指挥……同时军事工作同志,又因语言不通无法指挥……"。1在这里还可以看出,就连语言这个所谓看似的"小事",在当时也作用不微。

  笔者之所列举上述大量资料,目的在于更加进一步阐明"细节决定大局成败"的重要性。所以探讨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除了我们以往谈到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外,由此而见贯穿整个起义始终的"细节"与成败的问题也颇值得后人思考。

  第三,关于起义的主体问题。城市暴动,不对称的参与者。人们常常谈及不对称的战争。广州起义从其参与者来看,是实际参加的主体和其起义目的不对称的起义。

  在这里,我们先看一下广州起义的主体情况:

  "广州起义部队序列 (1927年12月):  广东省委书记、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军事指挥部总指挥叶挺;副总指挥叶剑英;  广州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周文雍;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张太雷(张牺牲后由聂荣臻继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叶剑英;广州工人赤卫队(共七个联队):第一联队队长刘楚杰;第二联队队长沈青;第六联队队长徐向前;广州警卫团团长梁秉枢;黄埔军校特务营营长吴展"。1

  教导团当时大致的情况为:该团有几百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多数军官拥护共产党,只有朱勉芳等少数军官是反动的。警卫团正、副团长都是共产党员(梁秉枢、张涛教)。还有陶铸、施恕之、袁耐坚和陈同生等都是在警卫团的共产党员。警卫团有1300余人。

  参加起义人员(军队、赤卫队)及装备情况为:"……革命武装共5000余人,除革命士兵和教导团外,工农队伍的武器严重不足,且缺少训练"。2"……开始暴动时,工人的武器炸弹约20,手枪十五支及一切刀、棍、剑、铁尺等,农民不知。"3 "……花县的农军100多人、市郊聚龙村的农军30余人和横窖的农军几十人,先后入广州支援观音山战斗。"4 "工人和农民高喊着给农民耕地,给工人大米口号,夺取政权。饥寒交迫的广州苦力生龙活虎地同武装士兵进行搏斗,几乎是赤手空拳占领了全城"。5

  而敌人的军力情况却是:"……广州起义前夕,敌军主力调到前线后驻广州敌军比较薄弱,仍有7000余人。"1其中有"……警卫连、……警察和保安大队,机器总工会的反动武装体育队……驻沙河的步兵团,驻燕塘的炮兵团……。敌军的武器、弹药充足,并经过军事训练。"2同时,敌人的力量也不能忽略上文提到的驻沙面各帝国主义调集的兵力:调英兵2000人、法兵400人、日兵300人驻守沙面,由英舰摩轩号、莫丽翁号、美舰沙克明号、日舰宇治号。就是这些外国军事掩护国民党渡江。从上述中看出起义主体与当时广州统治者的力量不成比例,对比悬殊。

  以下是影响主体参与者数量和质量的3个因素:

  1、广州起义形势分析:虽然广州有大革命时期的工农群众运动为基础,有革命传统,如省港大罢工、沙面洋务工人罢工、六二三反帝爱国群众运动等等的革命斗争活动。我们不妨从经济角度来探讨一下在当时的背景下举行起义,其时机是否合适。这是当时广州工人的工钱统计表:

  分类 最高 最低 平均 工作时间(小时)

  运输业工人 30.00 18.00 24.00 10

  店员工人 20.00 10.00 15.00 14

  手工工人 25.00 10.00 17.50 不定

  粮食工人 25.00 8.00 14.00 12

  机器工人 30.00 16.00 23.00 9

  酒业工人 25.00 10.00 17.50 13

  通过上面《工钱表》,1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既得利益者占主导地位,如机器工人等。而如手推车工人等却处于低下阶层。

  以下是参加起义的工人行业统计:"……1、运输业:车夫工人、煤炭工人、同德工人、小船工人、汽车工人 、邮务工人、海员工人、铁路工人。2、店员业:纱绸工人、大新工人、故衣工人。3、粮食街市业:炭业工人、酒业工人、米业工人、菜栏工人、瓜菜工人、糖面工人、麻包工人、酱料工人、酒楼工人、粉面工人、猪肉工人。4、织造服装业:锦纶街工人、衫袜个人、土布工人、唐鞋工人。5、建筑木业:建筑工人、搭棚工人、家私工人。6、印纸五金业:印务工人、石印工人 、铜铁工人。7其它:洋务工人、火柴厂工人、玉石工人。共计36种工人"。2

  处于低下层的工人由于其职业的原因,他们没有过大机器生产的经历,其特点较易于表露出无组织性。这无疑大大减弱了起义的战斗力:"……有一位工人赤卫队工作同志的报告:当他去召集赤卫队时,工人――手推车工人回答说我们的车仔还没有拉完……"。2

  从分析看出,参加起义的主体大部分缺乏组织性;而另一方面,准备起义的时间比较仓促,也是客观存在的。

  长期以来,关于对广州起义失败的着眼点放在了发动群众不够广泛的问题上。而事实上,像苏兆征、张太雷这些主要组织者领导人,他们都是具有相当斗争领导经验的。苏兆征领导过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等;张太雷也是具有相当革命斗争阅历的:他参与我党的早期创办、领导过上海女工同盟罢工、参加过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工作、参加过北伐战争等等丰富的斗争。问题在于,假如从经济角度去看,只是当时广州处于经济收入高的工会难以去发动而已。"……在未动作以前,吾人以为半夜开始动作,至天光当有工人群众出来,可即行编制红军应战。不意得取政权第二日,广州工人尤不敢出来……"。1

  纵观分析,是当时广州的经济状态还没有达到饥寒交迫的那种状态,大部分工人处于安于现状的状态中。

  2、从工会的组织机构分析:当时的工会中有组织的工会在广州占主导地位并起主导作用,重要的行业工会都出于经营者的需要,基本上控制在经营者手中。这些经营者常常安抚工人,给工人小恩小惠,提供好处给工人,故此,会相对减缓了工人的对立情绪。还有就是当时国民党控制的工会是所谓的"广东总工会、广州革命工人联合会和广东机器总工会……"2

  3、从当时广州的敌军事力量来分析:虽然张发奎派兵去与广西军阀作战,但张发奎的基本力量还在广州,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一些工人或被吓着,一些或处于参加起义与否的游离状态之中,其数量也占相当部分。

  综合①②③方面来看,并不是当时的起义组织者领导人不去发动群众,而是当时要发动大量的产业工人参加起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上广州起义组织工作,从中央的有关文件中都只看到参加起义的是赤卫队。而由于当时的枪支武器、军事战斗力主要只在起义主体中的军官教导团具备,所以最后也使起义成为了军队的起义。而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

  1、发动不起工人,领导内部组织结构出现问题。

  当时开始按区域编排工人赤卫队,后又改为按行业编,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发动广泛的群众,在当时特定的时期、环境下是不可能的。在工人赤卫队的组建上就出现了问题,导致后期发现不对头才改:"……初期,工人赤卫队按区域划分,设立11个区委会……起义前约20天,工人赤卫队按行业和相邻地域重新改编,成立工人赤卫队总指挥部……"。1这种做法犯了"临阵换将为大忌"的兵家大忌,更何况临阵更换武装队伍的编制更为大忌

  (2)人事安排问题。在这里探讨广州起义人才的结构,从高层决策组织方面的情况来看,在距离起义七、八个月前的准备工作开始,所担任这些工作的人是黄平、陈郁、张太雷。这些人如与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领导者相比,在军事上略逊一筹。从基层组织来看:工人赤卫队的结构、行业分散,不利于组织领导。当时根本没时间、没条件把大批有经验的军事干部派来参加起义,只是起义前在香港办了几期培训班。而军事干部全在教导团内,准备工作有很多军事人才都没用上,如叶挺、叶剑英、黄埔军校特务营、教导团警卫团等。以至于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其他起义相比较,广州起义失败后除了极少数以外,几乎保留不下一支成建制的武装力量。

  "撤出广州的起义队伍,其中主力部队一千二百余人转移到花县,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师,随后开到海陆丰,与红二师会师,仔彭湃领导下,开展了农村革命战争。另一部分北上韶关,参加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粤边的南昌起义部队,后来上了井冈山。还有一部分秘密转移到香港,分批进入广西,后来参加了邓小平、张运逸领导的左右江起义。"1

  以上是笔者就所接触的史料和资料,对广州起义历史进行的一些肤浅探讨。有望指正。

上一篇: 广州起义前后工农运动情况探讨 下一篇: 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联队长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