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广州红色史迹67】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活动地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1-06-23
  • 浏览数: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南下解放大军解放广州,1949年7、8月间,成立了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主要活动在帽峰山一带。

  帽峰山位于广州东北部,海拔534.9米,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是广州市的最高峰,周围聚集着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个,形成复杂的地形,山坡陡峭,沟壑幽深,苍苍莽莽,还有较大的自然村,进可攻,退可守,是较理想的游击区。

  建立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是上级党委早已确定的计划。早在1945年9月,组织上就派党员周伯尧、陈光照回禺北工作,通过乡亲、朋友的关系,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武装斗争。1947年,上级党组织陆续向禺北输送党员,有李汉光、陈红娇、吕任远、黎荣民、谭国香、司徒彤、周燮能等。

  1948年7月2日,广州警备司令部沙河刑警队队长谢大傻,纠集了大批刑警、警察、宪兵和便衣500多人,兵分两路从太和市南下和北上,搜查学校。扒沙井小学的李汉光、吕任远,大圳口小学的黎荣民,横江小学的吴棣华,马市岭小学的吴锦华、刘乐容,水口小学的靳培心,石船小学的张腾辉和木强小学的吴创中等9位同志被捕,其中有3名中共党员,4名农工民主党党员,2名进步青年。这件事被称为“禺北事件”(1949年2月,9位同志被保释出狱)。

  上级党组织继续向禺北输送党员,以学校为阵地,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党组织在各地先后发展了大批党员和团员,有许多村庄还成立了农会、起义委员会、妇女会,等等。

  李汉光出狱以后,公开了中共党员的身份。1949年4月初,他从大圳口、扒沙井等村动员了10多个青年农民,携带公尝的枪支开进了帽峰山。4月间,梅日新(农工民主党)集中了几十人的队伍,在大源洞一带活动。陈明、岑干强在禺东率领10多人(有1挺机枪),到达了帽峰山区。陈学初、龚彦平由良田村集结数十人(有轻机枪2挺)上了帽峰山。

  1949年夏,中共珠江三角洲地工委召开乌泥塘(现在顺德容奇镇)会议,强调在放手发动群众反“三征”斗争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准备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广州。

  为贯彻乌泥塘会议精神,番禺县工委决定在禺北、禺东地区,与农工民主党配合,迅速开展武装斗争。同年5月,成立了禺北独立区委。随后,禺北独立区委筹建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党的活动从隐蔽发展到直接开展武装斗争。

  8月,在帽峰山山脚下的矮障村召开小队干部会议。会议期间,对小队的干部进行了政治军事训练,并正式宣布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成立,分为3个区队,人数最多时达200多人。游击队隶属禺北独立区委领导,队长李汉光,政委徐幽明,副队长周伯尧、梅日新,政训室主任陈明。各地也先后建立了武工队,是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的一个组成部分。

  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成立以后,打过三次仗,俘虏国民党征粮队20多人,缴获步枪弹药一批,俘虏经教育后释放了一些,有的参加了游击队。从此以后在反动势力猖獗、社会关系复杂的帽峰山一带,国民党的征粮队再也不敢出现了。

  此外,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州,在保护公路桥梁、收集情报、充当向导、保障部队供给、保护人民财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原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活动的旧址有一部分至今仍保存。

下一篇: 【广州红色史迹66】太和西罗乡苏维埃抗日民主政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