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红色革命的历史画卷,在建党之初,广州便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曾多次赴广州工作,并留下了《毛泽东选集》开篇之作。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广州写作完成并发表的。
1925年9月中旬,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广州,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他积极与中共广东区委保持密切联系,参与组织和领导广东人民的群众性运动。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着事关中国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

1925年的毛泽东
同年11月,毛泽东为反对当时中共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组织湖南农民的经验”,以及观察广东革命发展和国民革命阵营分化组合的趋势,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文章发表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第4期(1925年12月1日出版),随后,此文又连续多次在各革命刊物重新发表。1942年,经毛泽东本人修改,收入《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修改后的文本,无论观点、风格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长度大幅删减。1951年8月,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将其作为开卷篇,编入《毛泽东选集》。在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中,将其作为整个“毛选”开卷篇。

这篇文章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它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以及领导力量等问题,明确地指出了革命过程中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从而澄清了革命队伍当中的许多模糊的认识,规划了一条大体正确的国民革命路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资产阶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的右翼会跟着帝国主义走,是革命的对象,但资产阶级左翼则可以是革命动力的一部分。文章还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应该是工业无产阶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全面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革命的敌友界限,为革命党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提供了根据。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其中关于农民问题和农村工作重要性的论述,构成了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创造性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先导。
这篇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发轫与最初萌芽。
(文: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