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宣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广州红色史迹5】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旧址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1-03-05
  • 浏览数:

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旧址有两处:一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长堤大马路348号广州市第九中学内西侧,现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的豫章书院;二是位于长堤大马路292号的海珠大戏院。19247月,中共广州地委发动和组织的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在海珠大戏院召开了预备会议,在豫章书院召开了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执行委员会成立会议,海珠大戏院此后成为大会执行委员会的其中一个办公地点,也是罢工工人与英法租界当局谈判地。

沙面是帝国主义强占的租界,是帝国主义的领事馆洋行所在地,广州的洋务工人也主要集中在这里。英国的“上海汇丰”和“渣打”、美国的“万国”(俗称花旗)、法国的“东方汇理”、日本的“台湾银行”等五大银行,亚细亚和美孚石油公司及其仓库等洋行,估计雇用华工在2000人以上,此外,外商的店员、西厨、杂役、仓库管理、园工、清洁工等,洋人家里的保姆、洗衣、缝补等女工约1000多人,合计沙面共有洋务工人3000多人,另外在东山、白鹤洞和市内的各洋商、教堂及岭南大学等教会学校服务的华工有千余人,广州的洋务工人总计有4000多人。

洋务职工中以通晓外文的高级职员工资较高,工作也比较安定,月薪可达二三百元。普通文员的工资从40元到100元不等。但绝大多数的工人,每月工资只有20元左右,最多不过30元,女工也大抵如此。十二三岁的童工虽为数不多,但工资极少,有的仅二三元。20元工资的工人,仅能养三四口之家,二三元的童工,简直不能维持自己的伙食。工人生病医药费要自付,因患病、因工负伤或其他重大事故不得不请假时,一定要自己请替工,替工的工资由工人自己负担,雇主一概不管。虽然洋务工人受到雇主如此的剥削,但是在当时打洋务工还总算是一条活路。

雇主对华工非常歧视,有时表面上也装作“文明”的样子,例如每年年终有所谓“赏钱”,但那种嬉笑、蔑视的态度非常令人愤恨难堪,特别在水兵酒吧服务的华工,常常受到他们的污辱,洋务工人的民族意识就是在帝国主义剥削压迫下,在他们的歧视污辱之下产生起来的。

1924年前,沙面洋务工人忍受着痛苦和屈辱,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生活和工作着,很少过问政治,阶级意识是模糊的,只是为了职业需要才找到一些同工种和意见相投的朋友或同乡,来一个称兄道弟的封建性结合。这些小团体组织,不但不扩大发展,而且等级森严,封关固守,往往因工作上的矛盾或同业之间的某些意见造成成见和纠纷,互相对抗,因此并不受广大洋务工人的欢迎,更谈不上起什么领导号召作用。

1924619日晚上8时许,维多利亚酒店餐厅正集合法国领事馆军政人员和大商人二三十人,欢宴安南总督马非。这时,只见—个身着西装、貌似中国同胞的人,手里提了一个小皮箱,徘徊在维多利亚酒店附近,后来缓缓地走到酒店东窗。突然那人把小皮箱从窗口猛向窗内一抛,轰然一声,空气都震动起来。当场炸死了6个法国人,其余都受了伤。随后,扔皮箱的那个人在马路上狂奔,在向后面的追赶者开了两枪后,沿“英法分界限”直跑到江边,投江殉难,他就是投炸弹的越南革命者范鸿泰。

沙面英法租界当局以此为借口,颁布了《新警律》,大意为:一、沙面的行人道上,凡遇有外国人来往,中国人不准走在路中心,只得在路旁行走;二、中国人不得在江边马路来往,不得在休息椅上坐,不得在周围码头上落;三、中国人不得居住沙面,不得使用任何车辆在马路上行走;四、在沙面做工的华人一律要领取贴有相片的通行证,随身携带,如有违反即行解雇;五、晚上在沙面行走的华人必须携带手灯,违者拘捕处罚;六、入晚十时后,中国工人不得在沙面行走,如因工作逾时,须有雇主签证方可通过东西两桥;七、凡在沙面受雇的职工,不准亲友探访,不准携带什物进出沙面,不准留居家属,等等。沙面洋务工人对此十分愤慨,认为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

715日,中共广州地委派刘尔崧、施卜、穆青、周文雍发动沙面租界3000多洋务工人罢工,抗议英、法帝国主义颁布的《新警律》苛例,在豫章书院内召开会议,成立了广州各界联合反对沙面苛例大会执行委员会,选举了邝达生为主席,施卜为副主席,办公地点设在豫章书院内的茶居工会和“澄香”等三艘紫洞艇,设理财、宣传、募捐和陆海纠察队等部门。后因紫洞艇租金太高,于是接受海珠大戏院股东的支持,把办公地点迁至戏院。部分无家的罢工工人暂住在海珠大戏院和豫章书院内。

716日,租界的中国巡捕也参加罢工。工人们离开沙面并向沙面英法租界当局提出取消《新警律》,复工后不得歧视、报复,罢工期间工资照发等四项条件。沙面英法租界当局不仅不接受工人条件,还宣布沙面戒严,调军舰到广州,实行武力威胁。20日,广州工人代表会发出《反对英国限制华人进入沙面的新警律代电》。中共广州地委和广州工人代表会还号召各界人民组织沙面罢工后援会,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罢工工人。24日,广州各洋行货仓的运输工人举行罢工,声援沙面洋务工人。沙面的商务很快就陷于瘫痪。沙面英法租界当局被迫与罢工工人谈判,谈判地点设在海珠大戏院,施卜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谈判。最后,沙面英法租界当局除晚上行路须携提手灯外,其余苛例都取消了,并同意不得开除罢工工人等。沙面工人于819日复工,斗争取得胜利。工人们在豫章书院召开复工庆祝大会。

沙面洋务工人罢工坚持了一个多月,迫使帝国主义者废除了《新警律》,基本上达到了目的。这次反苛例罢工的胜利,不仅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而且改变了“二七”斗争以来的工人运动的沉寂局面,大大鼓舞了广东人民反帝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成为全国工人运动复兴的起点,革命意义重大。

豫章书院是广东省各县罗姓族人集资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的合族祠,在南海县居住的绅耆罗应铿等人,看到省内各族人纷纷在省会设置书院和试馆,为了便利罗姓子弟“赴乡试之寄宿者”,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遂向散居南海等地罗姓族人倡议集资兴建这所跨地域性的合族祠,得到族人的赞同,共筹到白银二万余两,于光绪十六年(1890)动工,光绪十九年(1893)落成。合族祠是集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体的公共性的建筑,除了方便子弟到省城参加乡试有住宿点外,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

豫章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人字形风火山墙,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东侧原有的衬祠有议事厅和魁星楼。现东面的衬祠已被拆,但祠堂主体布局尚存,头门的封檐板、梁架的木雕、墀头的砖雕还相当精细,头门的名额“豫章书院”为大学士李鸿章所题。全院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是研究广州书院建筑很有价值的实体。豫章书院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章程,19462月,豫章书院整理出版《广东豫章书院志》,书名为当年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题写。广州现还有一些书院,但出版书院志的极为罕见。20027月该旧址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珠大戏院目前是广州字号最老的戏院,它的前身叫同庆戏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为海珠大戏院。1926年,戏院改建,其建筑在广州当时来说是一间颇具特色的大戏院,它的中央顶部是一个“倒锅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拥有三层楼的观众厅,设有座位1900多个,其容量之大成为当时广州市戏院之冠。它的设施和装饰也有特点,全部座位是活动式的,可以移动。海珠大戏院由于占有地理环境的优势,各戏班经常来此上演而使生意兴隆,名扬省港澳,有“海珠院霸”之称,对戏班和观众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过去省港的剧团,均极力争取到“海珠”来演出,尤其争先演头台。1978年,海珠大戏院由原来专演粤剧的剧场增开了电影放映项目。1988年改造装修后,保留其原有建筑特色和风貌,同时把过去单一经营的专业剧场变为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新型文化娱乐场所,加强了戏院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海珠大戏院现被命名为“广州老字号”。

下一篇: 【广州红色史迹4】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