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
吴九占
一、理论逻辑的同源性与承新性
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其中最基本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自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我国的改革从局部探索步入破冰突围。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做出系统性部署,是对以往改革开放思想、观点和论断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二、实践逻辑的承启性和赓续性
中国的改革一直秉承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思维逻辑,“改什么和怎样改”始终是主题和主线。改革开放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这种持续性和贯通性特点,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承启性;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阶段性任务、改革领域和改革内容不断拓展与深化的实践逻辑,则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差异性与赓续性。
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我们党开启局部探索。南方谈话时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一是改革的方向和步伐问题。二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三是中国经济结构亟需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四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对外开放与保护和培养国内产业等。五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为此,我们党开始突破旧的经济体制的羁绊,随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逆流、中美贸易争端、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组等。在国内方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体制性障碍、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等。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决定了深化改革的承启性和赓续性。
三、价值逻辑的一致性和贯通性
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相统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领导改革的根本价值导向,也是改革实践的核心逻辑。我们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彰显了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执政理念。由此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化改革的逻辑价值具有一致性和贯通性。
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最后落脚点“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一如既往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如意义中强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指导思想中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目标中包括:“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的原则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中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者系广州理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