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宣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广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 来源:
  • 日期:2024-08-02
  • 浏览数: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15个部分、60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线,本文梳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情况。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一步

  1978年4月来到广东工作的广东改革开放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奠基人习仲勋同志带领省委一班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7月初、8月中旬和当年秋,习仲勋同志三次来到从化调研,听取了神岗公社邓村大队等地试验联产承包责任制情况介绍,他强调:把产量定好,超产的就要奖;搞包产到组,就是包产到户也是集体的嘛!因为我们的生产关系没有变。他肯定了邓村大队等试点的做法,让村民们继续探索、搞好生产。第二年,邓村大队等试点早造获得丰收。10月5日,习仲勋同志出席广州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时指出:当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十分重大,要求广州市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大干快上。1983年,从化2691个生产队全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广州勇立时代潮头,对外开放,对内放宽,对下放权,走在全国改革开放最前列。在价格体制改革方面,1978年在全国率先放开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1984年率先放开蔬菜价格,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改革创全国先河,成为全国活跃商品流通最早的大城市。在农村体制改革方面,1978年天河区杨箕村试行分田到户,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改革;1983年白云区江高镇江村养鸡场首创公司+农户的江高模式,成为引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1987年杨箕村、越秀区登峰村将原有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首创全国农村股份合作制先河。在对外开放方面,1978年引进外资开发了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东湖丽苑;1985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广州外经贸一条街。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学习南华西,建设文明街道;友爱在车厢、微笑的广州、诚暖顾客心等享誉全国。

  三、在现代化建设中先行一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广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决定》。在全国率先提出个体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累计达19亿元,位居全国大城市之首。1998年率先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培育和发展了珠江钢琴、广州本田等一批广州品牌。围绕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目标,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现代化大都市面貌初步显现。文化事业亮点纷呈,流行音乐从广州走向全国、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更大进展。

  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先行一步

  近年来,广州积极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做强南沙这一关键引擎,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一是推动重大平台建设。2023年,自贸区制度创新新增了140项改革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全国前三位,投资自由化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位。落实国家支持南沙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政策。广州市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基金落户南沙。实现6个重点产业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全国率先实现对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实际利用外资、“营商环境便利度”等指标连续5年居全国开发区第一位,科创能力居全国开发区第一位。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T3航站楼基础工程完工,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开辟跨境水上新通道,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等投入使用,广州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球前列;广州白云站建成投用,广深港高铁、南沙港铁路、穗深城际、广清城际一期等建成开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港澳私家车可经由港珠澳大桥往来。

  三是推动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2023年,广州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推出并有序落实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出台57项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出台全国首个RCEP跨境电商专项政策,升级“穗港通”“穗澳通”,深化“跨境理财通”“科研物资跨境自由流动”等试点,广州数据交易所揭牌,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区块链赋强公证系统。迭代推出营商环境 5.0 改革,50 条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深入实施“湾区通”。推动试行涵盖25 个领域的 110 项湾区标准。推动认证机构等市场主体,以粤港澳大湾区认证联盟的形式开展“湾区认证”。

  四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2年,广州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取得进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入轨运行;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建设进展顺利,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加速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向港澳有序开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设全国首个将超级算力直通香港的网络专线。“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二位。

  五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近年来,推进实施包括乐游、乐学、乐业、乐创、乐居广州等“五乐计划”15 条措施,全国首创薪金、职业资格和技术职称补贴,促就业奖励,一卡走南沙等4项举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投入使用,开设 64 个港澳子弟班,缔结穗港澳姊妹学校 338对。打造南沙“创享湾”等优质创新创业基地和孵化服务平台,累计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55个,吸引港澳 600 余个团队、3000多名港澳青年到穗创新创业。保障在穗港澳居民享受社会保险“市民待遇”,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 3.75万人次。

  五、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先行一步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一直是广州的城市因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先行一步。2023年,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二次创业”再出发,“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宏伟目标,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在全国率先公开行政执法数据,《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成为全国首部规范依法行政的地方性法规,获中国法治政府奖。积极推进数字政府改革,政务服务指标居全国首位;加强本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透明度居全国前列。开展全市债务风险专项督导,开展涉中小微企业吃拿卡要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鼓舞和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

  (二)经济和科技更加发展。一是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特别是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助企纾困解难。汽车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各城市第一位;被国家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数量居全省第一位。跨境电商进口额连续7年全国第一。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849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146亿元,同比增长1.4%,先进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60.5%;高技术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8.0%;工业投资额首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21.4%。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5G+8K+3D+VR超高清转播车(国产化率超70%)实现量产。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分别增长47.1%、43.8%。“粤芯”“ 增芯”、南沙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等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广州总装测试的首枚火箭以“一箭26星”方式完成发射任务。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依托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广船国际、中船黄埔、赛莱拉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前沿新材料、可燃冰、区块链、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四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分别为 21 个和 251 个,占全省的 70% 和 58%。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4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首次入选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全国前三。

  (三)文化更加繁荣。以文化物、以文化城、以文化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2023年以来,深入实施“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举办中共三大百年百场巡展,推动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蝉联多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每年举办广州艺术季“羊城之夏”等文化惠民活动,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大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不断完善,广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粤剧院新址建成开放。鼓励文化+、创意+、设计+、互联网+的跨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广州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347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582.34亿元,同比增长15.9%。

  (四)社会更加和谐。开展专项行动严打价格违法行为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成为全国就业首选城市。实施中小学收费“一费制”,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率先实现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一;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获得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荣誉,乡村振兴考核连续第5年获得珠三角核心区第一名。对口帮扶工作成果斐然,市内扶贫开发成果不断巩固拓展,2019年、2020年广州市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

  (五)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综合治理,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擦亮了“花城”名片。先后荣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2023年,广州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国内一线城市首位,拥有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建成世界最大的城央复合生态系统;污水日处理能力居全国第二,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完成全市巡游出租车和中心区公交车纯电动化,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加装行为;推进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六)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推出交通物流补链强链行动方案,打造集航空、航运、高铁、地铁、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中心和换乘枢纽。2023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四;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快递业务量居全国第二;开行中欧班列408列、增长36%,运输货物39950标箱、增长48%。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地铁总里程居全国第三。

  (作者系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广东党史官网、广东党史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 广州市史志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广州地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