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珠江南岸的工业迅猛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加。海珠桥作为当时联系珠江两岸的唯一桥梁,渐渐不堪重负,急需建设新桥。
1965年11月4日,经国家批准,人民桥正式动工。大桥选址依傍白鹅潭,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南至洪德路,连接工业大道。
在当时工程技术还不发达的条件下,设计人员大胆创新,创造性地采用了很多巧妙的方案。当时,北京建研院提出了一个颇新的施工方案,名叫“挂篮施工的T型钢构方案”。按要求,设计人员要将方案带去北京,上报城建部审查定案。为确保万无一失,设计人员在途经各大城市时征求了一些桥梁专家的意见。专家们认为“方案是先进,但很难实现”。这个意见让设计人员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坚持原方案,就要冒夭折失败的风险;如果重新设计,时间又十分紧迫,而且在旅途中连基本的绘图工具都没有。
经过反复权衡,大家决定重起炉灶,另搞一个结合广州实际的方案。没有图纸,就用白报纸(报刊或一般书籍的印刷用纸)代替;没有丁字尺,就用报纸夹代替;火车车厢变成了设计室、会议室。方案设计中,最难解决的就是40米大梁的吊装问题。这些庞然大物每个都在110吨以上,最重的达136吨,而当时的吊船最多只能吊100吨,明显不能满足需要。设计人员绞尽脑汁,想出了搭“积木”的办法——创新设计出两套而人字扒杆,用于吊装40米大梁。人字扒杆可利用旧木材进行接驳拼装,既经济又方便。
经过连续几天的不眠不休,新方案终于及时完成。到北京后,城建部组织审查并顺利通过了这个“积木式”的预制吊装的T型钢构桥型方案。在之后的施工中,采用这一方案胜利完成了大梁的全部吊装任务。
桥梁施工时,“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广大设计和施工人员排除干扰,仅用1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1967年5月1日,人民桥竣工通车。人民桥的建成大大减轻了海珠桥的压力,尤其是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