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番禺县临时委员会(简称“中共番禺临时县委”),于1928年5月1日成立,遗址在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榄核涌口的一座“三圣宫”古庙(原榄核涌口)。
1926年4月,广东省农民协会对番禺县农民协会进行调整,按行政区域理顺农民协会组织,随后,党员的组织关系也按行政区域转回番禺。根据番禺一区的党员情况,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中共番禺县一区特别支部成立。省委派凌希天到榄核召开一区党员会议,宣布省委决定成立中共番禺一区特别党支部。1926年6月,番禺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榄核党支部成立,会议推举冯君素为支部书记。
广州起义失败后,中共顺德县委在霞石的据点暴露。顺德县委转移到榄核,与番禺一区特支紧密合作,发展和组建农民武装,培养农村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1928年1月,番禺一区已有共产党党员近100人,包括榄核、新地、湴湄、合生、护耕队等支部以及浅海、大坳、庙贝、平稳、灵山、石碁、沙湾、石桥的党员。在这基础上,经上级批准成立党的区委会,中共番禺县第一区党员代表会议在榄核三圣宫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了党的建设和今后的斗争问题,成立了中共番禺县第一区委员会,选举梁炎桂、周带、周辉洪、王镜湖、冯君素、苏焯生为区委委员,梁炎桂为区委书记,区委隶属中共广东省委领导。
1928年年初,番禺一区、二区和四区(禺东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共区委。根据省委指示,1928年5月1日,各区委派出代表在榄核沙三圣宫召开各区联系会议。会上,省委巡视员周松腾做政治报告,报告了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广东的政治状况,对番禺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并做了指示;各区报告了党的建设、社会政治形势、近期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的打算;根据各区的情况,讨论了工作计划;对成立临时县委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协商推举周辉洪、韦庸之、梁带、王镜湖、凌希天、麦仰天、梁炎桂、关胜、黄泽南9人为临时县委委员。临时县委推举韦庸之、周辉洪、梁带三人为常委,韦庸之任临时县委书记,黄泽南为临时县委秘书,王镜湖为巡视员。临时县委设立军事委员会,梁带任军事委员会主席,韦庸之、梁炎桂、关胜、钟池为委员。临时县委设在三圣宫。
1928年6月,番禺县党组织划分为广州市委南郊区委、东郊区委、北郊区委,划归广州市委领导。南郊区委书记为凌希天,管辖的范围包括番禺一区、二区,市桥以下至榄核一带沙田,北接广州河南,范围很大,有中共党员175人。凌希天被捕后,由李公侠代理书记。广州市南郊区委也设在榄核沙三圣宫。
“三圣宫”旧址所在的古庙已于1958年拆毁,旧址地方建为民居。“三圣宫”于1994年易地至榄核村东街尾重建,但规模、样式均已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