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史志鉴数据库>党史库>基本资料>党志
第七章  政策研究——第一节 基本任务与方法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6-01
  • 浏览数:

  1949年11月,中共广州市委设立研究室(原政策研究室),是市委调查研究、决策参谋部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市委机关受到冲击,机构曾一度中断。1973年3月,重新设立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研究室,归属办公厅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为了加强决策研究,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市委于1981年11月决定以办公厅研究室为基础重新组建中共广州市委研究室,作为市委部、委、办一级机构。

  市委研究室组建初期,由市委秘书长主管,设一临时负责人。1950年7月市委任命吴介民为副主任;同年9月,市委决定由秘书长陈健兼任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后,随着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领导成员曾作过10多次调整,主要领导人多为市委秘书长、副秘书长兼任。

  初期,市委研究室内设机构从3个组改为4个组,即:秘书组、工业组、商业组和郊区组。40年来,随着形势发展和各种专题研究需要,工作人员逐步增加,机构设置不断调整变化,1981年11月重组市委研究室时,曾设工业处、城建处、政文处等处,后来调整为六个处,即:秘书处、经济处、经济二处、农村处、社会处和综合处。1984年2月,市委决定成立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市委、市政府的研究网络和咨询机构,其办事机构(局级事业单位)委托市委研究室领导,下设联络处、研究处,对外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对内,如工作安排和人员调配等方面,与研究室统一部署。1990年,市委研究室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设8个处,工作人员54人。

  研究室历任主要领导干部名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起止)  说    明

  李建中 临时负责人 1949.11~1950.7

  陈 健 主任    1950.9~1951.8  市委秘书长兼

  吴介民 副主任   1950.7~1951.3  未有主任之前

                                        主持全面工作

  刘士杰 主任    1951.8~1952.10  市委秘书长兼

  吴有恒 主任    1952.10~1958.3  市委秘书长兼

  王炎光 主任    1958.5~1960   市委秘书长兼

  邢刚明 主任    1961.5~1962.7  市委副秘书长兼

  徐 亮 主任    1962.4~1964.10  市委副秘书长兼

  邢刚明 主任    1964.10~1966   市委副秘书长兼

  邹尔康 主任    1973.11~1980.6  属市委办公厅研

                                        究室,先任副主

                                        任主持工作,19

                                        75.10提任主任

  朱森林 主任    1981.10~1983.11 市委常委兼

  缪恩禄 主任    1983.11~1985.7

  冼庆彬 主任    1985.7~1990.12  市委副秘书长兼

  第一节 基本任务与方法

  中共广州市委研究室组建初期,市委明确规定研究室是协助党委制定与贯彻执行政策的助手,是党委参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1)在党委领导下,协助党委掌握群众运动,了解分析情况,制定与贯彻政策,总结与交流经验,及时纠正偏向;(2)进行经常性的有系统的统计工作,从重点统计逐步推广至全面统计;(3)进行专题研究,包括典型实验与重点调查;(4)承办党委交办有关政策性事项的调查研究;(5)统一协调市一级调查力量,同时指导下一级调研机关业务。

  从80年代起,市委进一步明确:研究室是市委直接领导下的综合性调查研究部门,是市委决策服务的参谋机构,是全市调查研究网络的枢纽。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政策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反馈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为市委决策提出建议;搜集、传输重要资料,参与市委部分重要文稿起草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市调研机构,调动各方面的调查力量,为市委决策服务。

  市委研究室在各个时期对市委起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在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从经济恢复时期的整顿社会秩序、整顿金融市场、打击地下钱庄、扫荡“剃刀门楣”、“民主改革”、郊区“土地改革”,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企业经济效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民主建设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以及与人民生活有关的物价、菜篮子、农副产品流通等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市委提供了大批调研成果和决策方案,其中不少直接转化为市委决策。②为市委起草一系列重要文稿,包括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常委扩大会议和市委召开的有关专业性会议报告和讲话,仅为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起草重要文稿就有10次之多。③为市委提供资料信息。先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71个政策研究单位建立了信息资料交换关系,订阅全国省级以上有关报刊、研究部门刊物和海外报刊等159种,初步形成一个分布较广、信息较灵的研究咨询网络。为了做好信息反馈,在过去编印《调研材料》的基础上,近10年由研究室和研究中心编印了《广州调研》、《研究与决策》、《问题与建议》、《领导参阅》及《研究中心通讯》、《统计与分析》等刊物。④宣传政策、扩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宣传和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近10年来,先后撰写和公开发表了560多篇涉及政策性、倾向性、预见性、战略性的文章。编辑出版了《广州投资指南》、《改革开放中的新广州》、《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广州第三产业》、《广州五行业人才预测》、《香港税法简介》、《世界部分国家(地区)出口加工区法规资料选编》、《市带县的理论与实践》、《广州发展战略》、《九十年代广州发展前景与对策》等各种论著和书籍27本,发行量21.5万多册,对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已形成了市直各研究机构分工各有侧重,各区、县、局互相配合,上下通气,纵横相连,多层次、多功能的调查研究网络。同时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党政机构、科学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群众组织、学术团体等各方面研究力量联合起来,实现调查研究的社会化,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的社会效益。1986年9月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属区、县、局和总公司先后建立和健全了调研机构81个,调研队伍300多人。同时,组织社会调查研究力量,建立社会调查研究网络。1984年2月,成立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聘请广州地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为顾问、特约研究员共280人。目前,这些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已成为党政领导机关以外的一支较有实力的研究力量。调查研究经历了从传统调查到不断探索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一、传统调查阶段

  从解放初期到50年代末,由于我们缺乏管理城市经验,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来的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又很少,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各行各业的基本情况和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去调查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政策研究室的要求,市委研究室首先着手开辟材料来源,通过要求市属各单位报送材料、召开座谈会、组织调查队、开展典型调查以及参加有关专题会议等形式,掌握了城市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各个时期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先后为市委领导提供了土改、民主改革、“三反”、“五反”、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的情况、经验和专题研究,为市委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起了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的错误,以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等方面,在决策上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给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60年代前期

  这段时期,市委意识到,在1958年“大跃进”后,出现问题不少,经济比例失调,带来了人民生活暂时困难,要研究解决问题很多。为此,市委决定加强对研究室的领导,充实研究力量。以后,较系统地开展了几个专题性研究,主要课题有:(1)为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扩大)准备材料,提供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各个部门基本情况”;(2)制定“广州市工业问题纲要”(城市工作16条稿);(3)协助市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经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深入细致做好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工作”的方案;(4)总结三个基层单位的经验,即:南洋电器厂关于“分清两类矛盾,擦亮眼睛,一致对敌”、市第一缝纫服装生产合作社的“好支部、好领导”和市十五中的“依靠骨干,团结中间,做好思想发动工作”。

  三、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这段时期,受到“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干扰破坏,市委机关基本瘫痪。市委政策研究室机构中断了一个时期,政策研究人员被下放到广州第一“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广州地方党、政、财、文大权集中于军管会,很多重大问题决策事先都没有很好调查研究,造成许多严重失误。

  1973年3月,市委决定成立市委办公厅研究室,逐步恢复调查研究工作。当时,国民经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市场供应紧张,肉食、蔬菜供应尤为紧缺,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问题。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市委组织力量开展对副食品、蔬菜供应和恢复个体经济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其中,突出抓了蔬菜调查,由省、市40多人组成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对蔬菜价格实行浮动议价,对猪、禽、蛋、鱼副食品价格放宽的措施,逐步实现开放,对个体经济采取恢复的政策,特别是涉及修、补、改行业,副食品业,饮食业,缝衣行业等的开业,采取优先发牌的措施,从而解决了蔬菜、肉食供应紧缺和“食饭难”、“做衫难”等问题,并为以后对农副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四、探索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阶段

  整个80年代,是探索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取得较好成效的时期。1981年11月,市委决定重新组建市委研究室,作为部、委、办一级的机构;1984年2月,成立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市委、市政府的研究网络和咨询机构。这为开展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旧交替和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转换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深深感到,传统的经验决策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只有依靠群众,依靠专家、学者,依靠一切有识之士,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道路,方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正确指导实践的决策。为此,从1983年起,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关于发挥广州中心城市作用问题研讨会”等30多次大、中型研讨会,进行100多个课题研究,围绕着广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等重大问题,与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直接对话,平等讨论,共同研究,不断加深对广州的“再认识”,并制定了广州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3个发展战略纲要。在探索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中,多元化、多层次的决策咨询、研究群体应运而生。现在,全市共有300多家咨询、研究机构,不但各级党政部门设立研究机构,还出现民办的决策团体。

  1987年3月,市委进一步作出了《关于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今后“对重大问题要逐步做到‘三不决策’,即:不认真调查不决策;不经过咨询论证不决策;不制定两个以上可行性方案不决策。”这一决定,既有利于推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深入探索,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上一篇: 第六章  军事工作——第三节 人民武装 下一篇: 第七章  政策研究——第二节 各个时期方针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