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史志鉴>史志鉴动态>工作动态
方寸之间的家国情怀——邮票和老明信片上的广州故事
  • 来源:
  • 日期:2024-04-20
  • 浏览数:

  4月19日,2024年广州史志系统第三期培训班在市地方志馆举行,美籍华人黄绍锵先生讲述了“方寸之间的家国情怀——邮票和老明信片上的广州故事” 及错体、变体邮票辨伪剖析,带给大家一场穿越时空的邮票文化盛宴。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主任黄小晶作培训目的介绍和总结讲话,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海珠、越秀、荔湾史志部门,白云区松洲街道的同志们以及市地方志馆讲解员50多人参加活动。

培训现场

  

累并快乐的集邮路

  黄绍锵先生回顾了自己的集邮之路,缘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进出口公司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工作的父亲,从办公室废字纸篓的信封上剪下一些花花绿绿的邮票带回来,从此开启了自己的集邮之路。工作后,他常跑到东山龟岗路小邮票档口选购外国邮票。1981年到美国爱荷华,收藏了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备觉亲切,随后把目光聚焦在清代、民国等中国早期的邮票上。

黄绍锵先生讲述“方寸之间的家国情怀——邮票和老明信片上的广州故事”

  黄先生夫妇搜集邮票的渠道包括参加邮展、邮购和拍卖会、孤儿院的义卖等。其中邮展多在星期天举行,且离家较远,需要驱车2—6小时才能抵达,周日两夫妻带上一壶水和干粮,赶早启程,分工协作开车数小时去邮展现场。有时舍不得花钱住宿,就星夜出发,到达目的地后躺在车上小憩一会。邮票虽小,价值却不菲,为此黄先生一家省吃俭用,过着清贫的日子。但购买邮票却毫不计较,倾囊而出。为了集齐一套邮票,特别是大套票的普通邮票,常常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30多年来,陪伴在黄先生身边,提着装有收集清单和邮票目录的小箱子参加邮展的妻子张秀霞女士,已被邮商们熟知,打趣地称她为“保镖”,甚至劝她要制止黄先生在购买邮票开支上的不留余地。

  集邮路中,黄先生也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邮友,如喜欢收集新中国邮票的发烧友冯志荣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黄先生和冯先生常交流讨论,互赠邮票,但不久冯先生身患绝症,临走前他将毕生收集的“文革”邮票和编号邮票全部寄给了黄先生。黄先生大为感动,也深受触动,决定为他竭尽全力搜集且视为“儿女”的邮票寻找一个家。

市、区、街的同志和市地方志馆讲解员参加培训

 

让邮票回家

  四十多载光阴飞逝而过,黄先生收藏的邮品越来越多,这些邮票是黄先生花费很多精力从美国中西部各个城镇的邮市和邮购收集而来,有些难得一见的邮品还是从拍卖会竞拍求得。在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享誉世界的美国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退休之后,黄先生有更多精力整理和欣赏自己收集的“宝贝儿女”邮票。但随着年岁增长,他觉得人生如白驹过隙,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所拥有的只不过是暂时保管,不如回馈给社会。尤其是成套成系列的邮集,是一枚枚千辛万苦艰难搜集的,散失淹没却非常容易。

  于是,心系祖国、情牵桑梓的黄先生筹划将30多年收集的老邮票捐献出来,让它们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选择捐赠地点的时候,黄先生优先选择了家乡广州的方志馆。2019年1月,黄先生将首批1517件珍贵邮品捐赠给广州市地方志馆。此后,黄先生分5批,或亲自或委托郭娴女士向市地方志馆捐赠。截止2024年4月10日,黄先生共捐赠邮票6批3843枚,这批文化瑰宝成为了市地方志馆的“镇馆之宝”。

 

市地方志馆设特藏室陈列黄绍锵先生捐赠的珍邮

  黄先生夫妇捐赠的邮品,包括中国清代、中华民国全部邮票的大多数,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从第一张邮票到20世纪90年代全部邮票的大多数;中国台湾地区古画、书画、古物、中国传统文化、台湾风光等系列邮票;其他国家的部分邮品,涵盖邮票、明信片、实寄封、小全张等。其中不乏珍品,如1840年在英国诞生的世界上第一枚“黑便士邮票”、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所开放重要城市的商埠邮票、1878年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1878—1896年总税务司兼办发行的海关邮政邮票、1897—1911年的清代国家邮政邮票、1912—1949年间的中华民国邮票,还有中国第一枚错版邮票、清代慈禧寿辰纪念邮票等等。直接反映广州的有琶洲塔明信片、清代广州市鸟览图实寄明信片等。从这些明信片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广州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

 

邮票鉴定不易

  黄先生徜徉邮海几十载,见识过不少珍邮,但也遇见了一些仿制品,他分享了自己买到赝品的趣事和邮票鉴定的经验。黄先生曾在美国花费500美元购买过一枚清代的福州蟠龙对剖票封,收到邮品后,经过比对邮戳发现是一枚赝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黄先生将邮品和证据资料一起寄返拍卖行,拍卖行欣然接受并将赝品退回了卖家。

黄绍锵先生介绍错体邮票、变体邮票及邮票如何鉴定

  黄先生还从七个方面分享了中国第一套珍邮大龙邮票的鉴定辨认方法:一是图幅(宽22.5mm、高25.5mm);二是齿孔(20mm内邮票的齿或孔的个数,通常用“P”表示,凡齿孔度数不是P12.5°的便可判定是赝品);三是用纸(真品有薄纸、阔边和厚纸三种类型,质量都很好);四是背胶(真品新票背胶较薄,赝品往往无胶);五是邮戳(赝品上盖的假戳质量很差,假戳即为赝品);六是图案和文字(可进行目测,把图案文字各部分放大对比);七是颜色(真品新鲜明快,赝品暗淡无华)。

  黄先生着重介绍了错体邮票和变体邮票,认为错体邮票的缺陷是由设计造成的,变体邮票的缺陷是因印刷和加工技术的差错造成的,两者均通过邮局流入市场。他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慈禧寿辰邮票、异国版石印蟠龙邮票两套著名的错体邮票,并通过原图和变体图相比较的方式,分析了北京建筑革命历史博物馆蓝色变体邮票四方联、《知识青年在农村》向生产进军4分邮票漏印纽扣双联、麋鹿邮票T132无齿双联等多套变体邮票。

鼎鼎有名的“民国五珍”也是错体票和变体票

 

异国版石印蟠龙邮票

  黄先生指出,随着科技发达,当今邮票的造假技术登峰造极,更加难以鉴定。邮海拾贝的寻宝人必须十分谨慎,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善于和同一套的邮票真品比较。获取珍邮不易,可以先从书籍、报章和邮展、邮品拍卖会的目录照片和文字进行了解,提高知识储备量,练就火眼金睛。

 

方寸之间的赤子心

  黄小晶主任在培训总结中说,通过黄先生的介绍,我们更深切体会到团圆在广州市地方志馆的3843枚邮品来之不易,特别是散落在海外的清代、民国、港澳台的每一套邮票、每一枚邮票、每一个实寄封、每一封明信片等邮品,是日积月累、长途跋涉一枚枚从民间邮商中购买的,有的形成一套邮票需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了解到错体邮票、变体邮票经邮局发行流入市场,同样有收藏价值;了解到判断邮票真伪的七个方面方法。她感谢黄绍锵先生、张秀霞女士把散落在海外的祖国文化遗产带回广州,把1840年5月发行于英国的世界第一枚“黑便士邮票”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带到中国,让它们在广州市地方志馆安家,认为方寸之间体现的是黄先生夫妇的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

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主任黄小晶作介绍,并感谢黄绍锵先生的捐赠义举

  广州市地方志馆非常珍视这些邮票,开辟了全国方志系统独一无二的邮票特藏室,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地方志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建设的24小时视频监控及红外感应展区进行保护。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专门举行了受赠邮品仪式新闻发布会,市地方志馆举行了多期相关主题的市情开放活动。在特藏室制作的邮票图文展,已有39.3万人次参观,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一枚枚邮票寄托着海外游子的故乡情家国心,经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推荐,2019年11月黄先生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9月时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专程来到广州向黄先生授予证书。

黄小晶主任赠送我室编纂的《百年征程 英雄广州》《广州红色革命遗址》《红棉花照英雄城》6册口袋书,希望他们进一步了解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黄绍锵先生、张秀霞女士、郭娴女士向区、街人员赠送《方寸之间的家国情怀》

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组织编纂的《方寸之间的家国情怀》一书,收录了黄绍锵先生捐赠的大量邮票以及他亲自撰稿的大量文章,向社会普及邮票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训现场,黄绍锵先生将带来的15套珍贵邮票提供给大家传阅欣赏

 

黄绍锵先生与大家互动答问

 

(文/图 宣教展陈部李玉平)

下一篇: 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举办第六期史志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