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3月22日下午,市地方志办一行6人由胡巧利副主任带队到黄埔区地方志办调研,就黄埔区开展区志、名镇名街名村志、年鉴等编纂情况,资料年报对区志编纂的作用,《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管理办法》修订意见和建议,黄埔区开展自然村落普查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座谈。黄埔区地方志办主任杨波、调研员陈程及有关编纂人员,市地方志办区县志工作处处长李启伦、副处长朱忠泽,市志工作处副处长张丽蓉,研究规划处副处长李玉平,区县志工作处郑剑峰等参加了座谈。
黄埔区地方志办主任杨波全面汇报了黄埔区地方志工作情况。在区志编纂方面,《萝岗区志(2005 -2015)》已经进入内文插图调整排版的阶段,计划上半年送市地方志办终审。《黄埔区志(2001-2015)》向中国精品志书方向打造,计划今年底前完成总纂志稿送区政府初审。在街镇村志编纂方面,原黄埔区于2013年全面启动14个村的村志编修,目前已出版7部,在编7部。原萝岗区共有47条行政村(转制社区),出版村志1部,在编1部。自2015年9月黄埔区与萝岗区合并后,新黄埔区辖内共有行政村(含已改制为社区的原行政村)61条,准备全面启动编修村志。在区级年鉴编纂方面,《黄埔年鉴》坚持评稿制度,邀请专家和区属部门领导进行审稿,年鉴质量持续提高。《黄埔年鉴·2018》根据最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合后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稿。在自然村落普查工作方面,344个自然村落2016年底全部完成调查文稿的撰写、编辑和总纂工作,并于2017年顺利通过市第一批审查验收。《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黄埔区卷》一书已送至出版社审校。下一步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将逐步整理归档,《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黄埔区卷》印刷电子文本将上传到地情网站,供社会公众查阅利用。在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方面,由于区划调整,原黄埔区和原萝岗区适时将年报工作转向了编纂《黄埔区志》和《萝岗区志》。新黄埔区的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已于今年部署,并纳入了年度绩效考核。
黄埔区地方志办主任杨波发言
黄埔区地方志办调研员陈程就《黄埔区志》打造精品志书、推进名镇名村志编纂及自然村落普查资源开发利用谈了工作设想和建议。他说,《黄埔区志》力争纳入中国精品志书,将继续打磨篇目,补充资料,计划2019年底出版。通过自然材料普查,发现了一批名街名村,推动名街名村志编修有一定的基础。自然村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将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撰写调研报告,为区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但目前区地方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单位报送年鉴的材料直接拿来当年报资料报送,不符合要求;各镇街村没有地方志机构,修志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专业编纂人才不足,推动名镇名街名村志编纂有难度。此外,黎法平副调研员建议街镇年鉴编纂应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铺开。
市地方志办副主任胡巧利表示,黄埔区地方志办的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齐头并进,区志编纂、年鉴编纂、自然村落普查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黄埔区地方志工作者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善于发挥专家力量,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成效显著。她对今后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对区年报单位进行精细化指导。黄埔区年报工作起步好,纳入了年度考核。希望今后对年报单位加强精细化指导,让各单位明白为什么要编写年报,应该报什么内容,如此才能确保年报按时高质量完成。二是对区志编纂进行内容创新和经验总结。已基本完稿的《萝岗区志》,经过初审修改后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希望进一步打磨。正在编纂的《黄埔区志(2001-2015)》可以衔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适当上溯记述年限,挖掘黄埔历史文化底蕴,将黄埔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写入志书;以专题、专记等适当的方式展现黄埔港、黄埔军校等亮点,增强新《黄埔区志》的历史厚重感。此外,希望对《萝岗区志》《黄埔区志(2001-2015)》的编纂模式进行总结,比较不同修志模式的成效,为广州第三轮修志提供经验。三是积极推进名镇名村志编纂。黄埔区历史悠久,古代作为对外贸易港口而海外闻名,有不少镇村因之而成为有特色、有历史文化的名镇名村。如长洲街集聚了海丝、外国人及近代民主革命的遗迹,历代记载长洲的文献有不少,曾编纂过《长洲镇志》,当代也有不少学者研究长洲,编写长洲名街志具有良好的基础。庙头村、横沙村、深井村都各有特色、有历史、有文化,希望今年至少启动一部名镇名村志,以后视情况再逐步推进。四是市、区共建共享地方志专业人才库。当前,年鉴工作要求提质扩面,向基层延伸,各镇、街、村志编纂全面铺开,专业志鉴编纂人才短缺。广州市2015年就建立了专家库,今后要吸收更多的专家加入。建议黄埔区充分发动、吸引地方文化历史人才参与地方志工作,建立专业人才库,为广泛推动基层志鉴编纂储备力量。 同时,希望市区两级地方志专业人才库实现共建共享。
文:郑剑峰,图:黄埔区地方志办,编发:王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