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2018年1月2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在市地方志新馆组织召开全市地方志系统2017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会议回顾总结了市、区地方志系统2017年的工作情况,部署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市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黄小晶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地方志办副主任胡巧利强调了注意事项。市地方志办原副主任(巡视员)陈忠耀、副巡视员叶文昕,各区地方志办主任、业务骨干以及市地方志办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印发了包括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总结及计划、市地方志办各处工作总结及计划、市地方志办干部职工工作清单的2017年广州市地方志工作情况。2015年以来,市地方志办已连续三年编印总结、计划、经验材料、工作清单汇编作为回顾工作、清晰目标、交流业务、提升能力的载体之一。2017年,广州市地方志新馆成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地市一流的示范场馆,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成为“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通报表扬单位”,方志理论科研获“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通报表扬”。《广州年鉴》获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特等奖,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获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奖。《羊城今古》期刊,获广东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期刊一等奖。《越秀年鉴》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奖,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三等奖;《天河年鉴》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奖,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二等奖;《海珠年鉴》获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三等奖。
2017年,广州市部门志行业志特色志编纂有了新拓展,市地方志办同志深入市委办公厅等20多个承编单位开展专题培训、篇目研讨和志稿评议。全市完成初稿或完成审查验收7部志书,54部部门志行业志正在编写,11个单位的志书考虑申报中国志书精品工程,《广州对口帮扶援建与扶贫开发志》跨部门5个单位联合编纂。《广州市房地产志》完成篇目论证。
推进区志和名镇名街名村志编纂,《萝岗区志(2005-2015)》完成复审,《黄埔区志(2000-2015)》进入总纂。《北京街志》、《石牌村志》入选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从化《温泉镇志》申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南沙区全区镇街志初稿即将完成。天河区完成24部村志出版,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完成行政村村志编纂出版的城区。黄埔区推动8部村志编修,其中5部村志出版。花都区有33个村启动村志编修,其中5部村志出版。
年鉴编纂注重服务大局便利社会。创刊首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系列。在省政府地方志办支持下,会同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和香港、澳门地方志工作机构,共同创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手册》,并由省政府地方志办主编,广州市地方志办承编,香港地方志办转换繁体字,在香港出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概览》(繁体字版)。编纂完成《广州年鉴》、英文版、简本、市情手册,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市情服务。
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实现两个转型,一是63个单位年报工作向开展部门志行业志编写转型升级,二是继续开展年报工作的单位年报报送形式转型升级为在线报送。
集中攻坚提前完成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全市11个区纳入普查的5448个自然村落文稿提前完成初审、复审和终审,形成1000多万字文稿、近2万幅图片的成果。《全粤村情?广州》计划分7卷17册出版。初步建成反映5448个自然村落的广州村情展示平台。开发利用各有风采,花都拍摄纪录片《寻找最美乡韵》,在区电视台播出。荔湾拍摄电视专题纪录片《爱与乡愁》。番禺编辑出版《番禺古村落》。从化开展《村越千年》50米长卷创作。增城开展“寻找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主题活动。
市地方志新馆开馆并建成方志阵地网络,市地方志新馆向公众开放,同步建成全国首批6个高校地方志分馆。依托地方志新馆建成服务社会各界的省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等10个地情教育基地。建成全国首个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及全国首个24小时自助借阅的广州方志智慧图书室。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向智能化迈进,在线修志系统完成一期建设,全市举办四期操作培训班,实现年报资料和年鉴文稿在线报送。在线修志系统二期项目开发的志书、年鉴、地情书、刊物在线编辑、总纂、审定流程通过初验进入试用阶段。
年度入载地方志十件大事活动影响范围从市级正局级单位扩大到部分省级单位、中央驻穗单位和区级单位及基层。举办了《广州大典》与岭南家书家训家风学术研讨会。第九次地方志工作会共授予先进单位 258个,先进个人434名。成功承办全国方志馆讲解员大赛。机关作风建设站位更高干部队伍效能建设加强,完善69项制度形成汇编,梳理印发《廉洁从政文件汇编》。全年较好地完成了组织、人事、党群、纪检、文秘、保密、档案、离退休干部管理以及财务、会务等工作。
会议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广州市地方志系统展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市、区两级联合互动,市地方志办各处结对共建,推动志鉴、年报、地情书编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和地方志新馆建设等各项工作有了新突破。各区地方志工作亮点频现,成绩突出,还有以下特色工作。《越秀年鉴》立足区情凸显特色,两轮征求意见、两审十校并合理安排动态条目比例;海珠开展“爱家乡、查村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征集各种《村规民约》;荔湾区志办出版《荔湾故事》第二部,举办詹天佑“从留美幼童到中国铁路之父”图片展、2017年中国铁道学会铁路科普日活动暨“跨越百年——京张铁路影像展”;天河区完善主要领导活动信息收集与整理,《天河1985——天河口述史》《图说天河》出版,完成《车陂涌河长日志》;白云区志办与专业航拍公司合作完成白云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航拍工作,克服人手短缺困难,坚持完成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年鉴编纂工作;黄埔区志办编辑《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大事记》;花都区志办举办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展览;番禺区志办编写《番禺境域变迁》;南沙区志办推进南沙档案信息规划展览中心建设(五馆合一,含方志馆),做好自贸区建设声像资料留存和编研工作,举办“南沙自贸区” “南沙记忆”专题展览;从化区志办成立志愿服务总队,编辑《从化掌故》,组织开展《从化八景》《丹青从化》50米长卷创作和113千米流溪河50个节点拍摄。增城现有自然村落1569个,全市最多,以“六到位服务推动工作”,谋划建设增城区地方志馆。这些特色工作、难点工作均顺利推进,值得市、区地方志机构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门志行业志编纂进度不平衡,理论研究亟需加强,服务大局、服务中心能力还需提升,地方志新馆运营与管理仍需完善,队伍能力建设仍需加强等。
会议要求,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地方志办工作要求,对接中指办十大工程,继续谋划调整好2018年工作计划,并明确新的一年将着力做好依法治志工作,着手开展《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细则》起草调研工作;着力打造系列精品志书、年鉴,按照中国志书、年鉴精品工程编纂规范、审查验收规定和出版要求,跟踪指导篇目设置、资料收集、志鉴稿编写审查及出版;继续推进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地方志理论研究;按照全省地方志工作部署,启动新一轮修志试点和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续修方式、篇目框架等研究;不断拓展方志阵地和服务网络,与基层正风反腐教育、党建“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和工会干部职工技能提升等工作相结合,着力推动地方志工作继续向基层延伸,区地方志办继续挖掘区域特色,打造一区一品牌,加强区情网建设;市地方志办以支部为单位加强市情展示、教育、服务、文献、影音、编纂中心建设,充分利用10个教育基地1个分馆1个智能图书室,服务社会各界,继续丰富展区查询屏展览内容,走访推动6个地方志分馆、27个方志驿站建设,推动自然村落普查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出版、影像、展览、新媒体、数字化、建设村情馆或村史馆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普查成果;着力推进地方志智能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在线修志(鉴)系统三期建设,继续推进建设与国家数字方志馆对接的(泛)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地情信息中心和广州市情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中心,继续加强数字方志网络覆盖机关、社区、农村、学校工作,继续完善覆盖全市1580多所中小学校的广州市情“校校通 班班通 人人通”12个广州市情专内容;着力加大市民录音棚和口述历史数据中心服务市民群众力度;继续跟进与100多个单位的战略合作,着力打造广州市情专题活动和年度入载地方志十件大事评选两个品牌;着力推进地方史编纂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创业创新在广州”口述历史访谈工作,开展口述史编写工作,力争年底前编纂1本地方史出版物;组织编纂出版《广州改革开放40年?大事纪略》;着力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实干的作风继续锐意进取,凝心聚力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进一步增强地方志工作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人民的能力,为建设实力广州、活力广州、魅力广州、幸福广州、美丽广州做出应有贡献。
会后,市、区地方志机构与会人员分别参观了市地方志新馆区情展区和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并与广州广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讲解技能提升观摩培训活动,市地方志办八位同志、广州广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两位同志进行了示范讲解。
文/ 王娜 图/周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