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英烈名录
梁大顺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7-16
  • 浏览数:

  梁大顺,广东省番禺县丹山村人,1892年12月出生,从小跟随父亲到国外谋生。1925年,作为香港海员工人的粱大顺,参加了省港大罢工,此后,他回到家乡,发动群众兴办学校。那时,丹山村仅有一间私塾,念的是“四书”、“五经”,梁大顺多次向父老乡亲宣传办新学校、学习新文化的意义,并慷慨地捐资办学。在梁大顺的积极倡导和赞助下,丹山村第一间新办学校“村立青云义校”建起来了。除办学外,梁大顺还积极活动,办起了“妇女生育姜醋补助金”、“老人百年归老补助寿帛金”等。梁大顺关心乡民,热心公益,深受乡亲们的支持和好评。

  抗日战争期间,梁大顺敢想敢为,热心为民主持乡政。眼看国民党节节败退,消极抗日,梁大顺忧心如焚。丹山村又位于县城市桥北郊,人民除受地主恶霸盘剥外,还屡遭土匪抢掠,日伪霸耕夺产,生命财产朝不保夕。梁大顺用乡、族的公产购买步枪一百多支,组织青壮年担负本乡联防,使丹山村在乱世中得以自卫。邻村有匪患,他也尽力相助,深受村民的信任和拥戴。群众一致推举他为丹山九乡联防主任(群众性的自卫组织负责人),后又任民主政权平康乡联乡办事处主任。

  丹山是广州市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后改编为珠江纵队第二支队)的活动据点之一。梁大顺拥护共产党的政策,热爱人民子弟兵,积极支持二支队抗日斗争。

  1942年,二支队在丹山建立禺南抗日锄奸团,梁大顺积极参与这一工作。他经常支持、关心部队,当时部队给养比较困难,经常断炊,梁大顺便想方设法解决,给部队送米、送钱。看到有的战士鞋破了、衣服烂了,就拿自己的给他们穿。对伤病员更是关怀备至,政训员黄柳言在汀根战役中,被敌人的子弹穿过腰部,伤势严重,送进了丹山隐蔽治疗,梁大顺积极请医送药,使黄柳言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

  1943年春,番禺汉奸、市桥“皇帝”李塱鸡匪部在沙头乡霸占了几百亩水田之后,魔爪伸到丹山村来了。从丹山桥到汀沙的一千三百多亩水田,都被插上了李塑鸡霸田拍围的群生公司木牌标记。番禺部队党组织作出决定:抓住这一事件,发动群众,打击敌伪,团结爱国抗日人士。二支队政委郑少康同梁大顺商量之后,召开了丹山梁、黎、吴、刘四姓的族长会议。通过发动,大家一致认为要与李塱鸡斗到底,并提出了斗争的办法:一是丹山群众团结起来,串连发动汀沙乡、榄山乡的农民,一齐起来,拿锄头反拍围、反霸耕;二是由梁大顺以九乡联防主任身份将他们拍围霸耕的劣行向伪政府告状,开展合法说理斗争;三是利用亲戚朋友的关系活动,争取上层人物的同情支持。梁大顺立即将全村群众组织起来,兵分三路:一路是十二三岁的小鬼队,负责窥探敌情、通信联系工作;二路是青壮队,负责以武装反击来敌的进攻,并要在凌晨四时前拆除其白天筑起的堤围;第三路是五十岁以上的男女群众,负责后勤工作,烧水做饭,巡逻放哨,维护村内治安。李塱鸡白天拍围,丹山村民众晚上出动拆围。斗争延续了一多天。最后李塱鸡见形势不妙,再也不敢来拍围了。

  1943年秋,日伪军四五百人突然袭击丹山。当时二支队驻丹山只有一个班的兵力,连丹山武装自卫队员在内也只有几十人。在敌众我寡之下,我方坚持战斗了七八个小时,终因弹尽无援,战士和群众十多人被俘。梁大顺闻讯,即冒着生命危险,到市桥日伪军司令部坚决要求保释被俘人员,日伪最后将被俘人员释放。但个别同志已被送往佛山,梁大顺又多次到佛山,积极筹划营救,并为被捕同志送药送衣。当时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但梁大顺说,宁可自己一死也要把同志兄弟营救出来。

  1944年8月初,梁大顺的长子梁波暗中与敌伪保警密侦队(日本特务组织)密切联系,并准备组织密侦队,梁波任中队长。我们部队组织侦察确实后,向梁大顺提出由他劝子改邪归正。梁大顺多次劝子无效。我部队把梁波逮捕了。梁大顺对此。十分支持,并说:“坏人不除,我不安宁。”梁大顺这种大义灭亲精神,为人们敬仰。梁波经教育后认罪尚好,部队念其父忠心耿耿,为民办事,便将梁波送回家劳动。

  194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敌人出动二百多名伪军,突然袭击包围丹山村。梁大顺毫不畏惧,组织自卫队还击,从半夜战斗到天明。但终因敌众我寡,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梁大顺光荣牺牲,时年52岁。

上一篇: 良田六烈士 下一篇: 梁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