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海滨推老大,粹行比珩璜。
——陈大震
简介
陈大震(1228—1307年),字希声,南宋广州番禺人。宋理宗时进士,历官博罗主簿、长乐知县、广济县令、权知雷州、朝奉大夫。陈大震淡泊名利,宋末,他因不满官场腐败,请辞回乡,拒任尚书吏部侍郎。南宋灭亡后,元朝授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等职,均辞不就,长期隐居家乡。陈大震一生为官公正,刚直清廉,恪守礼法,修身齐家。他处事果断,判案数百,全无冤案,被百姓称为“神判”。晚年致力于家乡文教活动,曾参与纂修《大德南海志》。
事略
广济平盗 雷州兴教
陈大震文辞出众,才思敏捷,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广东博罗县主簿,不久即升任循州长乐县(今广东五华县)县令,在此任内,陈大震采取宽厚待民的政策,尽可能减轻当地老百姓的负担,使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后转任湖北广济县县令,当时广济县内常常发生盗贼扰民的事件,盗案频发,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以及百姓的正常生活。有见及此,陈大震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对盗贼进行严厉打击,解决了当地盗贼横行的问题。南宋朝廷因他平盗有功,晋升他为奉议郎,并让其协助处理静江元帅府的军务。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陈大震授命代理雷州政务,在任期间,他发现当地的西湖河道长久无人管理,几经荒废。于是,他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在该河道筑建堤坝,修复河岸,让该河道重新焕发生机,发挥其防洪御灾的功用。陈大震是当时广东著名的文人,对当地的文教事业的发展亦十分重视,带头在雷州兴建了平湖书院,让当地百姓可以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在书院内供奉北宋名相寇准以及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希望当地学子以这几位宋代名臣为榜样,刻苦学习,树立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此外,他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当地泉水枯竭,当地百姓为此对他十分感激。
明断疑案 镇守全州
陈大震处事严谨,断案清晰有条理,在雷州任职期间,当地老百姓都誉之为“神判”。曾有一对夫妇前往府衙报案,称家中遇到强盗,养母不幸惨遭盗贼杀害。陈大震并未轻信夫妇二人的一面之词,而是细心分析案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留意夫妻二人在叙述案情时的表现。他发现这对夫妻在向其讲述案情时,言辞闪烁,神色慌张,他认为其中必有蹊跷。遂派人暗中调查,发现杀人者并非强盗,而是前来报案的夫妻二人合谋将养母谋杀。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夫妇二人无可辩驳,对他们所犯下的杀人罪行供认不讳。由于陈大震判案条理明晰,断案如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他在任两年期间所留下的数百条判语辑录起来,刻成《蘧翁山判》。
陈大震祠“蘧觉陈公祠”,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沙村
由于政绩突出,陈大震转任全州(今广西全县)朝奉大夫。当时,南宋朝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元军向南步步紧逼,攻打全州。陈大震奉命镇守全州,誓与全城官民共存亡,他率领军队奋勇抗击元军的进攻,终因寡不敌众而败下阵来。对于全州的失守,他深感自责,上奏自我弹劾,不久返乡寓居。
公元1276年,蒙古大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当朝太皇太后领着年仅五岁的宋恭帝出城投降。城破之际,在一些忠勇大臣的护送下,宋恭帝的兄长赵昰得以逃出临安,辗转多地,并在福建登基为帝,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在地方抗元势力的协助下,宋端宗属下残余的宋军一度收复了广州等重要城市,他诏封寓居在增城的陈大震为吏部侍郎。曾亲身经历过抗元战争的陈大震深知,宋元势力相差悬殊,宋军败局已定,零星的胜利并不可能扭转整个战局,遂没有就任。果不其然,虽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一众忠节之士,但仍无力回天。公元1279年,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陆秀夫抱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在广东崖山跳海自尽,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赵宋皇朝走向灭亡。
刚正守礼 家风震世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为了进一步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巩固和扩大元朝的统治基础,元世祖忽必烈下诏甄选赵宋旧臣,量才录用。陈大震在南宋朝廷官职虽然不高,但所到之处,皆得民望,颇有官声。元朝廷拟授予陈大震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的官职,但他无意仕元,以自己不宜在原籍任官为由,拒绝了元朝廷的邀请,仍继续在家闲居。
离开官场后,陈大震终日与家乡山林江水为伴,与当地文人墨客为友,自号蘧觉先生。他平日以巾代冠,身着古代士大夫参与祭祀典礼时穿的深衣广袖,以此表明对赵宋故朝的怀缅之意。陈大震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家中装饰简陋质朴,多年未加修葺,仅能勉强抵挡风雨。他常常饮酒赋诗,常言:“吾可以下见穆陵矣”,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一生言行无愧于家国以及陈氏列祖列宗,心胸坦荡无碍。晚年在家仍手不释卷,勤于著述,家乡凡有大型文教活动,都会邀请他参与其中。他写的文章典雅有度,曾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参与广州方志《南海志》的编纂工作并著有文集数十卷,现今除《南海志》留有残本外,其他著述多已亡佚。
陈大震参与编撰的《南海志》,为广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陈大震为人刚正守礼,说话一诺千金,未曾戏言;与家人相见,都要依照礼法而行,穿戴整齐,不冠不见。同时,他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增城的陈氏家族养成了恪守礼法、重德修身的良好家风。
陈大震八十岁时在家逝世,他死后,入祀府学以及乡贤祠,为后代学子所瞻仰。由于良好的家风传承,陈氏家族逐渐发展成为增城当地书香名门。后代子孙中,有明洪武年间著名的女官陈瑞贞,曾官至六品司彩,刺绣技艺精湛,为岭南传统技艺广绣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还有明代广东著名学者陈政,他曾于明成化年间官至云南按察副使,年少时即作《自讼》以自省,名震乡里,后更桃李满门,被后世誉为“震世名宗”。现今,在广州增城新塘镇沙村仍有陈氏祠堂,在祠堂隔壁有一座“蘧觉陈公祠堂”,是当地人为纪念陈大震所建,这些建筑虽历经风雨,但里面的砖雕石刻上的许多生动画面,无不记录着陈大震及其后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以及寄托着百姓的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 (清)嘉庆《增城县志》卷十三。
[2] (清)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六。
[3] (明)黄佐著;陈宪猷疏注、点校:《广州人物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摘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和广州大学历史系编)
《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各区纪委监察局,开展广州市廉洁历史文化的普查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广州大学历史系为主体编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