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两宋之交的抗金名相李纲(1081~1140),南宋初曾到广州。此后,他对广州颇为关注,并对广州起过有益的影响。
宋高宗南渡之初,以李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但旋即罢任。年余之后,于建炎二年(1128)李纲受奸人谗害,“责授单州团练使,万安军(在海南)安置”。他先知贬谪消息,不等公文到达便提前上路,行至雷州,闻海南不靖,约在雷州住了一年。建炎三年十一月,李纲渡海到达琼山,三天后便接到朝廷允许他“自便”居住的“德音”,遂不再去万安军,于当月下旬渡海北归。他一路游玩、访友,经广西,于建炎四年四五月间抵广东封开,顺西江而下,过德庆、肇庆抵达广州。
李纲在广州似未多停留,只知他到过南海神庙。其《谒南海神庙》诗曰:“黄木湾头潮欲平,丛林深处款祠庭。岂知休咎能传戒,但爱昌黎解勒铭。海上波涛呈秘怪,壁间图画杂红青。应怜归客积留久,风破寒江集百灵。”关于诗的第三句,自注云:“唐(朝)休咎禅师为神受戒。”此诗叙述了在神庙中见到韩愈所撰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和殿堂墙壁上的彩色壁画,并表示希望神怜他是流贬已久的归客,给予保佑。
他游南海庙应是离开广州乘船赴东江顺道而至,因为该诗有“风破寒江”之句,而且《文集》中紧接该诗的为《舣舟泊头镇风雨中乘小舟行十余里遵陆游罗浮山宝积延祥寺》诗(“舣舟”乃停舟泊舟之意)。其后,他从罗浮山到惠州,溯东江经河源,于六月间过梅州入福建回到江西家中。
李纲在广东之际,从西起封开的西江以至广州,再从广州东行经东江入闽,行程纵贯广东东西,对广州及整个广东都有一定的了解。
绍兴二年(1132),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均大乱。二月,宋廷任命李纲为“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当时宋高宗令他经广东境到湖南赴任,并要他“抚定广南州军”,故两广亦受他节制。李纲旋即奏报从广东到湖南“道路不通”,不宜取此路线,又说:“广南素号薄瘠,米谷不多,财用窭乏,加之比年应副,朝廷须索,大觉困匮”,不主张在两广多筹军需。四月,李纲得到广东经略安抚使的报告,知曹成大股兵匪由湖南进入广西贺州,并遣兵入广州辖下的怀集县界,且广南东路的主力军第十一将将兵已损耗“不满千人”。他很焦急,认为广州已受到曹成严重威胁,上奏说:“万一广州或致失守,自余州郡多无城池,皆须望风奔溃,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从而要求朝廷速调大将韩世忠应援广东。同时又表示:“臣谓当以经营曹成、救援广州为急。”由于李纲屡次及时上报军情,提出意见,宋廷急调岳飞部往击曹成,大败曹成于贺州,终于使广州转危为安。这是李纲关心广州所做有益于广州的第一件事。
李纲所做有益于广州的第二件事也发生在绍兴二年。绍兴元年,有“广贼邓庆、龚富围南雄州”之乱,因广东兵力单薄,朝廷曾调江西副钤辖张忠彦率兵2000余人赴广东。李纲任湖广宣抚使后,张忠彦在广州“胁制州县,供亿以万计,一路为之震扰”,亦不受李纲节制。李纲奏准,经枢密院行文令该军回江西,张又推托未接到该文而不肯开拔。李纲抵长沙后奏道:张忠彦“见(同现)在广州招纳亡命郭中复、宋安国、宋举正及袁潭等,在其军中日夜谋议,恣为不法,愈见狂悖”。由于当时叛兵叛将层出不穷,对待骄兵悍将稍一不慎,便引起兵祸,导致对地方的更大残害,故欲除去张忠彦,不能不有所顾忌。李纲终于察知张有想当知州的意图(南宋初许多武将担任过州郡行政长官),遂故意推荐张忠彦为知岳州(今湖南岳阳),这样才把张调离广州,待他到湖南后将他除去。李纲想方设法将张忠彦诱离广州,终于平息了张在广州可能发动叛变的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