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山东省东平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出生于天津。民国2年(1913)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其间深得著名建筑师墨斐的赏识,延聘其为助手,协助设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1921年回国,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
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后,以竞选方式在全国征集陵墓方案,拟建于南京紫金山。年仅31岁的吕彦直以“木铎警世”为构思,吸收了中国陵园建筑总体布局的特点,又在建筑造型和细部手法上予以革新,设计出一组平面为钟型的建筑群图案,获得首奖。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述评:“中山陵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以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
1926年4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在广州建造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并组成筹备委员会,登报征求设计方案。当时,应征的中外建筑师28人,送选图案26份。吕彦直再次显露其杰出的才华,设计出八角形宫殿式方案参选而被选中。
吕彦直在中山纪念堂的设计上,进一步融汇了中国古建筑文化和西方近代先进的建筑技术,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又一成功之作。
该主体设计的建筑面积6520平方米,总高49.1米。外表正面作重檐歇山顶式,与左、右、后三个宫殿式重檐,拱托着中央巨大的八角形亭;顶尖镶嵌金叶;上盖铺设宝蓝色琉璃瓦;屋檐及榱桷分青、绿、黄、褐四色;墙身砌结香港花岗石、奉天绿石和浅黄色泰山石砖,间友红漆楝柱,宏伟壮观而富丽堂皇。堂内仿西方剧院设舞台、乐池;分上下两层,设座5000;柚木窗门细雕了人物、花鸟;四周彩绘有民族风格的图案,金碧辉煌。堂中间没有柱子,全部楼座用悬臂钢架;屋顶用跨度约30米的4个三角形桁架成45度相交,构成八角形拈尖顶。整座建筑把力学和声学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
中山纪念堂设计在广州市区的中心轴线,孙中山就任第一任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因而,吕彦直特别重视环境布局的总体设计。堂正面设立三拱门楼,顶饰琉璃瓦,庄重而不失绚丽。从正门入,是占地总面积6.372万平方米的草坪和庭院。堂前中央的白花岗石座基上屹立着孙中山的全身塑像;广场配以云鹤华表和旗标;庭院广栽白兰、桂花、含笑等花卉,从而把庄严肃穆的纪念堂点缀得幽雅多姿,清香四溢;与建在堂后越秀山巅的纪念碑前后衔接,更显气势雄伟。
经有关专家、学者对各方案的匿名编号评判,吕彦直再次夺魁,随即被聘为纪念堂的建筑师,主持整个工程。
吕彦直的中山纪念堂设计,引起建筑界的巨大反响。认为该设计保留了古典建筑艺术的“型”和“均衡”,而深知机能设计的重要,是划时代的传统新建筑典范之作,并把在此之前的近代同类建筑设计称为传统折衷作品。著名建筑学家卢毓骏指出:“予对此作品颇致赞美,因认为凡纪念性或国家性建筑宜合古今风格,方可期其永久也。”
遗憾的是,劳累加上肝癌,使吕彦直卧床不起,甚至连纪念堂的奠基仪式也未能参加。于1929年3月18日逝世,时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