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许崇清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08-04-02
  • 浏览数:

许崇清,别号志澄,广州番禺人。8岁丧父,家道中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送到湖北武昌,寄养在姑丈冯启钧家,进一所教会学校念书。    光绪三十一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宣统三年(1911),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他即回国参加工作。民国元年(1912),又返日本继续学习,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毕业后,进入日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进研究院。在日本留学15年,他对自然科学、哲学和教育学都做了广泛的研究,并掌握了日、英、德语。在学习期间,他发表了一些介绍外国新哲学思潮和新教育观念的文章,最早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介绍到中国。

  1922年,许崇清从日本学成回国,应孙中山之邀回到广州,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1922年9月,孙中山派廖仲恺去日本与苏联代表进行秘密会谈,廖约许同行。同年10月24日,许崇清和廖承麓(廖仲恺的侄女)在东京结婚,婚后不久即回广州。1923年,由廖仲恺介绍加入国民党,孙中山指派他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参加了改组计划草拟工作。他又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教育部分的起草人之一。

  1924年至1927年,许崇清任广东省教育厅长。任内,曾发起收回教会学校外国人管理权及禁止在学校内传教的运动,其影响遍及全国,促使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执行。1925年他向国民政府提出《教育方针草案》,认为中国只有摆脱旧制度,才有发展的可能,教育方针应与革命政策相一致,主张实施产业教育,半工半读,让受教育者成为实用常识和科学知识兼备的生产者。在他任国民党中央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时,与共产党合作,为开展平民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1925年7月,国民党中常会决议将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许崇清为筹备委员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转而致力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在他的《教育哲学是什么?》一文中,关于  哲学、教育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不可分离的论述,均有独到的见解。

  1931年6月,他第一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就任后进行一些改革,在文学院增设社会学系,改理学院为理工学院,增设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两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他对广州学生举行抗日爱国游行和请愿持同情态度,于12月下旬被当局以“控制不力”为由,免去校长职务,调任省政府委员。

  1934年,陈济棠计划在大、中、小学推行尊孔读经,重刊《孝经》,并编写一些经书教材,规定每周不少于6课时,作文命题一半要有经书内容。此举受到许崇清的反对与抵制,写了《孝经新诂教本审查意见书》,批判其反动落后内容,因此被免职。后离穗到浙江闲居。

  1936年7月,他回广东第二次任教育厅长。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他随当局撤退到粤北。1939年,中山大学迁到云南澂江,1940年4月他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是年7月在他主持下,将中大迁回广东乐昌县。当时校舍分散,设备简陋,经费不足。许崇清和师生一起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才使学校能正常上课。他在学校公开讲授唯物主义哲学,介绍苏联教育,并聘请洪深、李达、王亚南、林砺儒、雷沛鸿和穆木天夫妇等一批进步学者任教。这做法引起校内的反动势力的不满,被密告“引用异党,危害中大”,于1941年被免去代校长的职务。1941年后,他以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分,掩护中共地下党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民主宣传工作。以他的名义主持而实际上是由中共地下党员主编的《新建设》、《教育新时代》、《阵中文汇》、《学园》等期刊,被进步人士称之为“浓黑中几盏微弱的灯火”。

  日本投降后,许崇清和他的家人于1945年10月从粤北回到广州。中大迁回广州石牌新址。从1946年至1948年,他兼任立法院委员虚职,主要还是在中山大学任教授。这几年,他从事教学实践和教育哲学的研究工作。因同情学生的民主运动,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 。1949年初到香港。11月回到解放后的广州,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随即受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指派,接管私立广州大学,并担任该校校长。

  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上任后他建议将中大校庆日改为真正的孙中山诞辰11月12日。从1951年至他去世的近20年间,许崇清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

  50年代初,教育界全面学习苏联,他响应这一号召,但认为学习苏联应结合中国实际,主张调整教学计划,精简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956年,在中山大学第三次科学讨论会上,他作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以辩证唯物论观点深刻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批评了从斐斯塔罗齐、蒲鲁东以至当时国内有些人所提倡的“和谐发展”和“平均发展”的论点。他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种发展只有在消灭阶级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统一的历史过程中才能逐步实现。这篇报告被认为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战斗性和科学性的教育论著。1959年发表《怎样解决人民教育发展中的内部矛盾》一文,对1958年开展的“教育革命”运动,他从哲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是解决人民教育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的问题,应采取“渐进”形式进行,必需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正确对待文化科学,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他历来主张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这种生产劳动应当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并和专业相结合。

  许崇清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副省长。

  1952年他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促”广州市主委、民盟广东省主委,兼两个民主党派中央常委。   

  他毕生著作甚丰,有《我的唯物史观》(1920)、《欧美大学之今昔与中国大学之将来》(1920)、《产业革命与教育》(1921)、《新教育思潮批判》(1925)、《教育方针讨论》(1928)、《农村学校改造的五个要则》(1930)、《学术中国化与唯物辩证法》(1939)、《民族自由与文化建设》(1940)、《杜威社会改造思想批判》(1942)、《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1957)等。

  1969年3月14日,许崇清病逝于广州。他的同事和学生搜集他平生著述,编成近30万言的《许崇清教育论文集》,于1981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杨孚 下一篇: 许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