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詹天佑,号眷诚,字达朝。原籍安徽省婺源县(今属江西),曾祖父因经销茶叶携家来到广州府南海县定居。当时南海县城和茶商贸易中心都在今广州市区,詹家就住在今广州市荔湾区十二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詹氏茶行破产,其父詹兴洪从广州迁到南海农村。天佑7岁开始读私塾。
清同治十一年(1872),詹天佑考取清政府第一批幼童出洋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同治十二年,詹天佑进入西海文小学。光绪二年(1876)初,以卓越的成绩考取了纽海文中学,学习了两年,又于1878年考进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专科学习。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881年即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是年,由于顽固守旧人士的反对,清廷下令将120名留学生全部撤退回国。当时已完成大学学业的仅詹天佑等2人。
当这120名首批留学生归国时,国内守旧成风,建设铁路受到顽强的反对。1881年10月詹天佑被派到福州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驾驶,1882年学习期满后被派去扬武舰操练;1884年调任英文教习。
光绪十年十月,两广总督张之洞改实学馆为广东博学馆,增设近代科学技术课目,广揽中外科技人才担任教学工作,咨请詹来粤担任教习。詹得以施展自己的学识,为故乡效力。张在博学馆内附设海图馆,从事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地形图,以加强海防建设。他派詹天佑担此重任。詹使用先进的科学方法,于一年之内完成了一份高度精确的广东沿海形势图。张之洞很满意,并把这份图呈送给清中央政府。广东博学馆改为广东水陆师学堂时,詹继续担任水陆师学堂教习,并修建沿海炮台。
光绪十四年,天津铁路公司总理伍廷芳聘詹天佑参加芦台至天津铁路修筑工程。踏上铁路建设岗位后,他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先后参加了津榆、关外、津芦、萍醴等铁路的修筑,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894年,英国土木工程学会选詹天佑为会员,这是中国人第一个获得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成员的荣誉。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一条由北京通到河北易县西陵的铁路,供慈禧太后祭陵用。詹天佑被委派任总工程师。他只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线工程。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这是联结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大动脉,意义重大,工程艰巨。由于英俄两国互争不下,清政府决定派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完全由中国人自力修筑这条重要干线。京张铁路全长近200公里,线路穿越燕山居庸关、八达岭一带的关沟段,地势险峻,工程浩大,是中国铁路史上创纪录的难题。号称“天险”的八达岭,雄踞燕山之中,先有外国工程师勘测后设计修筑一条2000多米长的隧道,并认为当时中国人不可能全靠自己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詹天佑面对困难,独辟蹊径,节约经费,缩短工期,使用科学方法,仔细测量了沿线地形,作出了青龙桥“之”字形线路的创造设计,用两个火车头拖拉列车上坡,在青龙桥车站转向调头行驶,提高了线路位置,把隧道长度缩短一半,减为1145米。施工时,他又多开竖井,增加了施工面,加快了进度。他带领广大筑路职工,发奋自强,专心致志,八达岭隧道只花了18个月就胜利完成,全线工程只用了4年工期,花了690多万两施工经费,至1909年,即竣工通车。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显示了中国人高度的智慧与才能,使中国人扬眉吐气。
在京张铁路完工后,詹天佑还制订了周密的行车、养路、机车、电报、巡警等规则,对中国人自办、管理铁路作出重要贡献。通过京张铁路的修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
1910年,詹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次年,他应故乡父老之请,回广州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师。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在万分困难的条件下,极力维持铁路工程。1912年,粤路通到连江口车站。是年,詹因担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而辞去粤路总理职务,迁居汉口,1914年升任汉粤川铁路督办。
詹天佑在广州时,为了发展祖国科学技术事业,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组织广东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中华工程师会”,被公举为会长。民国元年(1912)夏,他创议将该会与“中华工学会”、“中华铁路路工同人共济会”合并,詹仍被公选为会长。1913年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组织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该会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和詹著的《京张铁路工程记略》、《京张铁路标准图》、《华英工学字汇》等学术刊物、著作。1916年詹捐资在北京购买一座永久学所,学会迁至北京,一直坚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对团结和培养祖国科技人才,发展科技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913年,詹兼任交通部技监,掌管全国交通技术事务领导工作。1917年,交通部设立铁路技术委员会,拟定铁路技术标准,詹天佑任会长主持这项工作,统一制订了全国国有铁路的各项技术标准,对改变外国窃据中国铁路权利,各行其是,技术标准混乱不齐的状态,实现中国铁路的统一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1919年初,詹奉派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委员会,任该会技术部中国代表。为了维护祖国对中东铁路的主权,他不顾年老有病,于隆冬远赴海参威、哈尔滨,参加会议和监管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终因积劳成疾,罹患重病,于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逝世。后移葬北京。今青龙桥有詹天佑纪念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