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chen yinke)(1890.05.17~1969.10.07) 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55)。江西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1902 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学院高中。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掌握英、法、德、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等13种文字。1925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故宫博物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5年赴英国治疗眼疾,因手术失败而双目失明,回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携家南下,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毕生从事文史教学和研究,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代文学、敦煌学、突厥学、藏学以及佛教典籍有精湛研究。继承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并吸取西方“历史演进法”,将两者融汇贯通,发展中国历史考据学,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注重家族门第区域性分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宗法性开辟新道路。提出“关陇集团”概念,揭示研究西魏、北周、隋代和初唐历史发展的关键。摒弃把突厥史作为隋唐史附属品的旧观念,充分论证“突厥在当时为东亚之霸主”的历史地位。利用多种古代语言文字材料和佛教内典,对历史探隐发微,纠正了许多前代学者的差误。1930年提出“敦煌学”,首次从理论上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概括。20世纪40年代,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50年著《元白诗笺证稿》,是诗文证史新途径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以比较方法研究历史的典范。晚年整理编成《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在助手协助下,历时十载,写成 80 余万字的《柳如是别传》。遗著编成《陈寅恪先生文史论集》(上、下卷)。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