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当代名人
马师曾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11-17
  • 浏览数:

    马师曾(ma shizeng(1900.04.021964.04.21) 粤剧表演艺术家。字伯鲁,艺名风华子。广东顺德人,世居广州。1917年中学毕业,入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戏。不久到新加坡的粤剧班当演员。曾离开戏班当小学教员、店员、矿工等。后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成为当时最有声望的“洲府老倌”。1923年从南洋回广州,在人寿年班代替薛觉先任正印丑生,得到千里驹、白驹荣的扶掖。饰演《苦风莺怜》中的义丐余侠魂,一举成名。1925年,与陈非侬等人另组大罗天剧团,戏路拓宽,丑、生、旦、净均得心应手,并领导该团编剧部,所编戏剧广泛涉及各种题材。1931年到美国三藩市演出,历时两年。后回香港组织太平剧团,与觉先声剧团争雄,促进了粤剧艺术的发展。曾创办“全球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野花香》、《难测妇人心》、《二世祖》等。抗日战争期间,积极编演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日军攻占香港后,冒险潜回抗战大后方坚持演出。20世纪50年代初率红星剧团从香港来广州,演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恶的现代粤剧《珠江泪》。还与红线女参加“抗美援朝粤剧大集会义演”,演出批判崇美思想的短剧《牛仔裤》。1955年后回广州担任广东粤剧团团长,广东粤剧院院长。是中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戏路广泛,技艺精湛。饰演的角色,包括了粤剧的男丑、女丑、公脚、末脚、正生、小生、小武等各种行当。早年立志改革粤剧,打破粤剧纯粹用图案做脊椎的表演形式,大胆向话剧、电影和生活学习,推动了粤剧的现代化、大众化。创立动作丰富、节奏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马派”和行腔自然活泼、顿挫分明的“马腔”(乞儿腔),促进了粤剧的发展。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苦风莺怜》、《贼王子》、《佳偶兵戎》、《刁蛮公主戆驸马》等。

上一篇: 方人定 下一篇: 文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