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故事>广州史话
历代广州城拓展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6-19
  • 浏览数:

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广州建城开始,此后历经赵佗城、兴王府、宋元三城、明代三城合一。至明朝,广州城区已扩至珠江,形成了后倚观音山,南临珠江之势。清代,城垣无大发展。民国时期,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致力于拆城墙、筑马路,到1920年代广州变为“无城之市”,而此时兴起的骑楼街则构成了广州新的城市风貌。

南海郡尉任嚣所筑番禺城是广州城的雏形。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把任嚣城扩展为周长5公里的“越城”,也称“赵佗城”。赵佗城大约北至今越华路,南至西湖路,西至广卫路黄鹂巷、华宁里,东至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西侧。这是自南海郡尉任嚣始建番禺城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区拓展。

三国时期,岭南为东吴属地。一天,交州刺史步骘来到番禺登高胜揽,看到大海一片茫茫,俯视原野湖泽,殷富丰盛,叹道:“这里真是海岛上的肥沃之地,是宜于建立都城的地方。”于是报请孙权批准,在原赵佗城的基础上修筑城廓,古城得以恢复和扩建。焕然一新的广州城被称为“步骘城”。此城东界在今仓边路,西达华宁里,北抵越华路,南至西湖路以北。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步骘将交州刺史治所从广信迁到番禺。这在广州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史称“步骘迁州”。

南汉国诸帝,从烈祖刘隐到后主刘鋹,都热衷于大兴土木,营建兴王府。唐天祐二年(905年),刘隐就任清海军节度使。翌年即着手扩建广州城。凿平禺山,向南扩建城池,称为“新城南”,城南直抵珠江边,使广州城的规模超越了800年来的规模。刘隐死后,其弟刘岩继任节度使,917年建立南汉国后,按照唐朝都城建制营建兴王府,包括宫城、皇城和郭城。宫城位于今中山路以北的北京路原市儿童公园一带,建有乾和殿,筑昭阳殿、文德殿、万政殿等宫殿。宫城之南为皇城,大体以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北京路地域为中轴,设置中央行政机构与事务机关。皇城之南为郭城,布列中轴大街左右的坊市,称“左街”、“右街”,是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并仿唐都长安的管理体制设立左右街使。郭城南门面向珠江,称鱼藻门。城南凿西湖,亦称仙湖。西部城区有万商云集的蕃坊,区内水域成网,风景优美,刘氏王室将其辟为园苑,亦有不少富户在此设置私家园林。东城与北郊为官僚、贵族居住区。东城以北,在唐代甘溪基础上辟为御苑。越王台改游台,筑呼銮道直通台前。在河南修建了不少离宫坛庙,在今隔山、乌龙岗一带高地修筑郊坛,在今前进路南万松园一带台地上修建刘王殿。将城东南方一带(今番禺新造镇北亭)辟为王陵园区。除了兴王府城附近,刘汉王朝在广东各地还建了一批行宫、离宫,以便游猎。南汉国立国时间虽然只有50多年,但在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是以继承唐文化为基础,以集岭南之财力为供给,加之以称帝之尊不受封建规制约束,故对兴王府的营建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广州城市园林建设的新局面。

北宋初,因战事和飓风侵袭,广州城墙已显残垣断壁,毫无防御能力。庆历五年(1045),以五代南汉的旧城为基础修“子城”,也称“中城”,位置约在今吉祥路、中山路、越华路、小北路一带。然而,此时广西侬智高率兵在广西广源州起兵反宋,连破九郡,进攻广州城。皇佑四年(1052年),修缮一新的子城便遭遇了这场战火。侬兵围攻广州城长达57天,子城以西的繁华商业区被洗劫一空,“独广州子城坚定,民逃于中获生者甚众”。首要原因是“子城”西面所筑的城墙是砖料城墙。此事让朝廷认识到城墙拱卫广州城的重要性。自此,广州进入城市大规模扩建时期。熙宁元年(1068),朝廷拨500道空名度牒 作为筑城经费,在广州子城东面、赵佗城固基上以砖料加建城墙。熙宁六年(1073),宋神宗令左藏库副使张节爱与广州刺史程师孟共同主持筑西城。至此,广州已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中城、东城、西城组成的“宋元三城”。全城东至今越秀路、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一线,周长10公里多。

明朝对广州城进行过多次改造和扩建。洪武三年(1370年),拆除了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了部分濠池,“三城合一”,解决了交通不便等问题。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认为“三城合一”后的城区仍狭,因而“辟东北山麓以广之”、“拓北城八百余丈,建立五层楼,为会城壮观”。此后,清嘉庆四十三年(1563)又加筑外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观音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从而形成了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设八门 。城市规模的扩展,使观音山的一部分进入城区范围,再加上6条溪水环城而流,呈现六脉通海、青山入城的胜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又加速了西关、“河南”的开发建设。

上一篇: 民国广州始设市 下一篇: 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