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大帝全称“五显华光大帝”,是广府传说中的一位火神。由于省城建筑物火灾频发,佛山陶瓷、冶铁易引发火灾,粤剧演戏聚众酿成火灾时有发生,因此广府民间信奉华光帝,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九月廿八都会以独特的仪式祭祀这位尊神,以禳灾保境、祈安植福。
华光大帝传说
◆华光大帝像
据说华光大帝有三只眼睛,本是天上的一位尊神,但其天性喜欢玩火,所以有人称之为火神。这位华光大帝玩火上瘾,有一次他独自闯入玉皇大帝的宫殿,烧坏了九龙墩,玉帝大怒,责令众神追查原因。好在玉帝宽宏大量,为了让华光明白玩火的危险性,于每年初秋的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到凡间,看看人间火灾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传说,如果华光下凡时下雨,这一年的火灾就会减少。华光来到人间时正是人间秋高气爽,火灾高发时期,看到火灾给人间带来的灾难,上天后就再也不随意玩火了,且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人间减少火灾。
据道书记载,华光大帝先投胎于马氏金母。《三教搜神大全》介绍,马灵耀曾经三次“显圣”,护法天界。《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中描述马灵官善于耍火。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伏魔怪,所以后来民间又把他视作“火神”,祈求免除火灾,长年康顺。《三宝大监西洋记》中描绘马元帅的形象是白白的,白如雪:一称元帅二华光,眉生三眼照天堂。头戴攒顶帽,五金砖在神儿藏。大约在明朝前期,华光大帝马灵官又化为王灵官。《新搜神记》对王灵官有记载:本名王善,宋徽宗年间(1100—1125年)人,原为术士,后曾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素再传弟子。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封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宣德年间(1426—1435年)改为“火德观”,加封“玉枢火府天将”,为众天将之首。道观中多塑王灵官像,形象奇特,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作为镇守山门之神。
华光庙
◆澜石深村华帝古庙(华光庙)
新中国成立前,华光庙遍及广府地区。深圳华光古庙、中山大陂村华光古庙、德庆华光庙、罗定船步华光庙等,民间认为很有灵气,四时都有香火祭祀。据广州老街坊回忆,省城广州各社区对华光帝极其信奉。在广州老城区有:署前华光庙(位于今越秀区署前路),司马坊华光庙(位于今越秀区西华路),盐亭华光庙(位于今海珠区盐亭西街),荷溪华光庙(位于今荔湾区文昌北路西荷溪庙前直街),蒙圣里华光庙(位于今海珠区江南大道北蒙圣里),福场园华光庙(位于今广州海珠区福场路),十四甫码头华光庙(今荔湾区光雅里东旧十四甫码头),猎德华光庙(位于今天河区猎德社区),石基华光庙(位于番禺区石基镇环村东路)。
据佛山市博物馆王海娜在《试谈佛山人的华光信仰》一文中更有“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注: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志》。)之说。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石湾陶人对火的崇拜发展为对火神华光的信仰。佛山石湾镇是南国著名的陶都,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用火创造出民间富有特色的印纹陶文化。其后经秦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制陶业已相当鼎盛,现为中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有“佛山瓦,甲天下”之誉。一块普通的泥巴,经火煅烧后就坚硬起来,变成可以盛物的陶器,于是千百年来,佛山陶人始终相信火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对其加以崇拜,希望得到它的庇佑。石湾陶人对火的崇拜后来发展为对火神华光的信仰,如今石湾南风古灶旁仍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华光陶像,甲胄鲜明,神仪赫赫,令人肃然起敬。二是佛山粤剧艺人奉华光为祖师,扩大了佛山人华光信仰的范围。三是佛山人祀奉火神华光,以求避免冶铁之炉引起的火灾。明清时期,佛山冶铁业发达,炉火旺盛,是我国主要的冶铁基地之一。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气候》记载:气候于邑中为独热,以冶肆多也。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昼夜烹炼,火光烛天,四面熏蒸,虽寒亦燠,因此佛山人要供奉火神华光大帝以避免冶铁之炉引起的火灾。四是佛山人祀奉火神华光,以求消除水患。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上,处于西江、北江两江干流通往广州的要冲上,自古水道纵横,河涌交错。佛山是副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夏秋两季常受台风袭击。如台风袭击珠江口以西时,其台风和移向多对准河口,与潮流方向一致。在汛期往往因为台风涌潮顶托,加重洪水威胁。(注:参见《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卷一,第15页。)中国人自古讲究五行相生相克,火生土,土克水,于是佛山人供奉火神华光来消除水患,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火神华光成为佛山人信仰的主要神明之一。佛山建有多处庙宇,供奉华光。清代道光年间,佛山全镇有二十七铺,其中有九铺建有华光庙,(注: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乡域志》。)佛山各铺建有如此多的庙宇,可见佛山人对华光十分信仰。
华光诞
广府民间信奉华光帝,人们自以为受惠后年年对此寄以期望,所以在华光帝下凡和升天期间都有举行一些活动来娱神。自明、清以来,广府民间有隆重的祭祀华光帝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初开始,广州城、佛山镇每条街巷都开始“打华光酸”,九月廿八举行华光诞会。各坊搭禳棚,建醮禳灾保境。
佛山建“火星醮”。华光是火神,所以佛山人祭祀华光的仪式必然与祈求消弭火灾有关。每年“是月(注:指农历九月。)各坊建火星醮,以答神贶”,(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月令》。)由所属街巷店户捐款,选出值理搭醮棚,悬挂五色铜枝彩灯,布置场景,值事们前往低街华光庙(今佛山市莲花路莲花市场附近),迎回华光塑像供奉在醮坛前,然后道士开坛诵经祭拜,街内各店户则随坛参神,居民们随道士行“转运”仪式,道士手持法器边诵经边绕坛走三大圈,俗称“转运”。据说经过如此“转运”后,来年晦气就能全消,即使因事不能参加“转运”的人,只要有人把他的衣服捧在手中随行,也可“转好运”。次日中午,由一人敲响高边锣开道,道士们各持法器,为首的道士平持法剑,沿途诵经、舞剑,并用剑尖施洒净水,俗称“送火星”,其后是随行的八音和飘色彩童队伍。“火星醮”通常历时三四日,然后将华光神像送回庙中,才告结束。由于“火星醮”期间,各街竞斗繁荣,耗资巨大,“民国初,奉令禁止”。(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八《祠祀二》。)然而,佛山澜石深村华光庙至今仍保留着华光诞举行“火星醮”的习俗,随行“转运”的人也还不少。
广州民间在华光诞期也有建醮避灾的习俗。据《述报》(注:该报于光绪十年三月初一(1884年4月1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每天出四版一小张,但仅存世不到一年即停刊。)“建醮新章”一文描述,省垣人烟稠密,铺户云连。每当八九月间,街道建设醮坛,名曰禳灾保境。张灯结彩,踵美增华,互争滕薜之先,俨赛盂兰之会。六街灯火,同游不夜之天;一路笙歌,争听绕梁之曲。其最庆闹者,则如打铜街、濠畔街等。每建一醮,则四乡之人,亦于焉戾止,往来者交错于途。习俗相沿多历年所见。现当海防吃紧,广州府太守及南番两邑侯会街出示,谕令各街铺户,嗣后设坛建醮,不准斗靡争奢,只许卷诵黄庭,经翻贝叶。凡一切灯彩唱剧故事,概免举行,违者严惩不贷云……尽管官府三令五申,但民间华光诞祭祀活动还是如常举行。
广州城每年从农历九月廿八华光诞前3~4天,每条街巷都打华光醮,以祈免受火光之灾,有打三天的,叫做“保境斋戒”,有打4天的,叫“礼识经言”,到打醮的日子,街坊们要请喃呒佬(注:喃呒佬在粤语中指中试丧葬礼仪中为先人超度或其他穿着道袍主持民间拜神活动的民间道士。)做各种法事,最后那天,活动进入高潮,有舞狮子、唱鸡歌等娱神活动。打华光醮时,家家户户都必须带着元宝蜡烛(各一对)、冥钱和柴米油盐若干等祭品,往华光大帝庙祭拜华光大帝;还要准备一些容易引起火灾的物品,如鸡毛、火炭、纸屑等,放在各自的大门口处,待打醮最后一天,由喃呒法事人员领着一班人抬着一艘大纸船,鸣锣过街,逐家逐户收取这些物品,放到纸船上,收齐之后,送到珠江或附近的水濠边,唱唱跳跳热闹一番,再放火烧掉这些收来的物品推入江心,称之为“送火灾船”,让它一边燃烧,一边被江水淹没流走,寄寓消灾除难,保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