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南国红豆”,却很少提及南国素馨花。其实,素馨花的彰名较红豆早,而它的经济价值,也远比红豆高得多。
素馨花属木犀科。花白色,香最芬烈。据说,这种花有这样的特点:“花宜夜,乘夜乃开,上人头髻乃开。见月而益光艳,得人气而益馥,竟夕氤氲,至晓萎,犹有余香。怀之辟暑,吸之清肺气。”《南方草木状》中记述:素馨,“一名那悉茗(按:又称耶悉茗.)。有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据《龟山志》称:“昔刘王(按:南汉主)有侍女名素馨,其冢生此花,因名。今城西九里,地名花田,弥望皆种此花,其香他处莫及。”又据《南征录》载:“刘氏时,美人死,葬骨于此,至今花香异于他处。”两本古书说的都是一回事。因此,这种花又叫“美人花”。
这种“进口洋货”之成为“粤中之清丽物”,是有一定的成因的。一是南粤的气候和土壤适宜栽种。二是有侍女“素馨”一段美丽的故事:“庄头人以种素馨为业,其神为南汉美人。”三是南粤人民一向有爱美的习惯。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岭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花。”“唯花洁白,南人极重之,以白而香,故易其名。”清初屈大均更进一步证实:“南人喜以花为饰,无分男女,有云髻之美者,必有素馨之围。在汉时已有此俗。”四是,也是尤其重要的,这种名花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一用作头饰。凡女子以彩丝贯之 ,素馨与茉莉相间,以绕云髻,是曰“花梳”。其二用作灯饰。据《广东新语》:“花又宜作灯。雕玉镂冰,玲珑四照,游冶者以导车马。故扬用修云:‘粤中素馨灯,天下之至艳者。’”又说:“广中七七之夕,多为素馨花艇,游泛海珠及西濠、香浦。秋冬作火清醮,则千门万户皆挂素馨灯,结为鸾龙诸形,或作流苏,宝带葳蕤,间以朱槿以供神。”其三用作化妆品和饮食品的原材料 。“儿女以花蒸油取液,为面脂头泽,谓能长发润肌。或取蓓蕾,杂佳茗贮之,或带露置于瓶中,经一宿,以其水点茗;或作格悬系瓶口,离酒一指许,以纸封之,旬日而酒香沏。”其四作出口产品。“其为龙涎香饼香串者,治以素馨,则韵味愈远。”“海外耶悉茗油,时于舶上得之,番酋多以涂身。今之龙涎香,悉以耶悉茗油为主也。”其五作为卫生保健用品。“当宴会酒酣耳热之际,侍人出素馨毯以献客,客闻寒香,而沉醉以醒,若冰雪之沃乎肝肠也。以挂复斗帐中,虽盛夏能除炎热,枕簟为之生凉。谚曰:‘槟榔辟寒,素馨辟暑。’故粤人以二物为贵。”此外,还可作“香片”焙茶,酿酒叫“香醪”。
素馨花具有多种用途,“花田”有32个村都以花为衣食。而在城市里,“一时穿灯者,作串与璎珞者数百人,城内外买者万家,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在夏天的夜晚更加热闹,“入夜满城如雪,触处皆香”。那时候的广州,真是个名实相符的“花城”。清人赵翼有《花田》诗:“十里芳林傍水涯,当年曾是玉钩斜。美人死后为香草,醉守来时正好花。满地种珠夸老圃,千筐带露入豪家。娘头上微风过,勾尽游人是鸦。”
基于此,也就有了一个专业性的花渡头。“广州有花渡头,在五羊门南岸。广州花贩,每日分载素馨至城,从此上舟,故名花渡头。花,谓素馨也。”“花田”也一时成为旅游胜地。清初梁佩兰有《花田》诗:“渚云汀日柳条风,入望青遥白又空。几处玉丛清雪里,一团烟散积香中。冥冥金雁沉芳冢,漠漠黄龙失故宫!那似美人香十里,至今游赏众人同。”有了花渡头风景点,其结果是带动了商业繁荣。清初沈用济也有《花田》诗:“埋香传南汉,花田今尚存。雪中香不散,烟外月光痕。芳草寻诗路,青旗卖酒村。漫将蝴蝶数,一一美人魂。”可见“花田”成了吃喝玩乐的胜景。
通过历史考察:素馨花曾经是广州地区的一个“拳头产品”,当年,它对广州的经济效益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说明:引文未注明出处的分别见《广东新语》和《能改斋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