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问世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4-27
  • 浏览数:

孙中山1919年拟就的《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堪称中国经济计划的典范,也是广州市经济计划的起点。

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因南北军阀的相继背叛而遭失败。191854,他愤然辞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的职务,孑然一身离粤赴沪。退居上海的孙中山在困境中苦苦思考,追寻着继续革命的道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乐观地认为,战后欧美各国必将出现巨大的生产力过剩现象,中国反而更需要这些剩余的生产力。他试图通过国际协作或国际联盟来组织建设中国的基础工业、特别是交通业,从而使中国经济藉战争之巨大生产力,出现飞跃性发展,以完成中国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基于这种考虑,孙中山很快完成了一部中国经济建设的专著─《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简称《实业计划》,即《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实业计划》连同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1918年完成的《孙文学说》,合成了孙中山的不朽巨著《建国方略》。《建国方略》的最初版本今已无考,第二版于1922年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此后有多种版本。

《建国方略》洋洋数十万言,集中阐述了孙中山在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建国思想,包含了十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11.3万字的《实业计划》占了全书一半篇幅,是精心绘制的建设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庞大计划。《实业计划》包括六大计划。从整体上看,计划要建设的内容包括:修筑20万里铁路,以中央、西北、东北、东南和高原等五大铁路系统,组成一个连结全国的铁路运输体系;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分别修建3个世界级海港,4个二等港,9个三等港和15个渔业港,初步形成一个渔业、海运体系;治理黄河水系、改良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开凿、疏浚运河,形成内河航运体系;修建遍布全国城乡的公路运输体系;平衡全国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分布之巨大不均;以移民新疆、内蒙进行农牧业开发和建设;开采煤、铁、铜、石油及各种特种矿;建立各种重工业和轻工业,包括钢铁、冶炼、采矿、机械制造、造船工业及车辆制造工业,以及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建筑行业、印刷业等;同时要特别重视农业机器的制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物质条件。

在《实业计划》中,有关广州建设的设想居重要地位。孙中山在计划中提及“吾人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广州为不仅中国南部之商业中心,亦为通中国最大之都市。迄于近世,广州实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亚洲之商业中心也。中国而得开发者,广州将必恢复其昔时之重要矣。”(孙中山:《建国方略》第215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9月版)显示出其对广州城市性质之确定、重要地位的评价和寄望。《实业计划》中的第三计划是以广州为中心,建设南方大港的计划。孙中山主张广州应在开放主义下建成外国先进技术的前沿、中国南方商业中心、中国南方世界大港。第三计划共包括五部分:

1、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南方大港选址黄埔深水港一带,改良的措施包括整治广州通海水道,竣深河道,使巨舶自公海直通广州城。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而界之以车歪炮台及沙面水路,东段为商业地段,西段为工厂地段。他还指出广州城附近之地划定以为将来广州市用之地,地价可升至原价之十倍至五十倍。又提出建设“花园都市”的设想。

2、改良广州水路系统。针对改良广州河汊,提出防止水灾、竣深水道以改良航行,填筑新地为耕地以助于偿还竣深水道与防止水灾的工程费用,并对改良西江、北江、东江的航行分别作具体计划。

3、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目的在于使南方大港具深远广阔的经济腹地。提议广州为此铁路系统终点,建设广州重庆线,经由湖南、贵州;广州成都线,经由桂林、泸州;广州成都线,经由梧州、叙府;广州云南大理腾越线,至缅甸边界为止;广州思茅线;广州钦州线,至安南东兴为止。

4、设沿海商埠和渔业港。

5、创立造船厂。

在其他计划中,也有提及广州的,如第六计划是发展矿业计划,计划在广州建立制造矿业机械第一工厂。

孙中山为广州设计这一规划,即是要把广州这一港口城市建设成航运、商业、工业中心,是一个颇有气魄的设想。虽然来不及全面实施,但它是一次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代表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区域规划性质。尽管《实业计划》在当时因军阀混战、战事频仍、社会不安定,而未能实施,但它体现了孙中山的远见卓识,对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的整体规划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政府与民众团体先后成立“中华各界开辟黄埔商埠促进会”、“黄埔商埠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黄埔建港工程。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对实施《建国方略》也给予热情的支持。1925年年底,省港罢工委员会为实施《建国方略》,发动罢工工人3000多人,修建东起黄埔港,西至百子路,沟通市区与黄埔的交通干道,是一条宽6、长6公里的泥路。次年春建成后,为纪念孙中山命名为中山大道,成为广州市区东部主要出口之一。

上一篇: “三月三”粤剧快闪唱传承 下一篇: “天空小说”与讲古、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