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上下九步行街是广州千年商都的一张名片,每逢节假日客流高达60万人/次
100年前的广州上下九甫
上下九不乏老字号店铺
栩栩如生的铜像
地方志说
上下九其实是两条马路,以前叫上九甫、下九甫,今叫上九路、下九路,从人民南路至恩宁路,全长1000多米,包括第十甫在内。上下九曾是清朝十三行豪商巨贾的私家园林。下九甫,即今荔湾广场一带,原有梁京兆第大宅子,每座三四进,延绵百米,为十三行行商梁经国的府邸,俗称下九梁。近代以来,这里走出了梁经国、梁纶枢、梁同新、梁肇煌、梁庆桂、梁广照、梁方仲、梁嘉彬、梁承邺七代名人,演绎了行商后代由商而仕而儒的时代变迁。清代晚期,位于下九甫绣衣坊的文澜书院是广州商界的“众议院”,为绅商代表议事场所。
20世纪30年代初,政府重点划定广州三个商业区,上下九便是其中之一。上下九被扩筑成宽17米的马路,建起美轮美奂的骑楼,百货业、饮食业、金银业纷纷进驻,成为众多工商业巨子的摇篮。香港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何善衡的金融事业从上下九起步;澳门华人领袖何贤刚出道时就在何善衡开设汇隆银号司理,他的弟弟何添是银号的见习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下九已繁荣的商业街,当年路的北面多为金铺,南面则是花纱棉布庄。下九路北面大部分是鞋店和床上用品店,较出名的有鹤鸣皮鞋店、吴志记小圆头礼绒鞋、潘常兴胶鞋等20多家鞋店和“大吉”、“大喜”、“福生”等床上用品店,南面则是十多家绸缎店,还有“纶章”、“仁章”、“同章”、“上海”、“天生”等百货店,“三风粉庄”化妆店,“三红”、“雪红”、“华南”、“亚洲”等摄影店。第十甫则以食肆居多,有“百步必有小食”之说,粥、粉、面、甜品、点心、冷饮、油器食铺星罗棋布。
1995年9月,第十甫、下九路开辟为晚间步行街(上九路并非步行街,但人们已习惯称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时称“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2007年9月30日,发展为全天步行街。直至今日,上下九仍然是广州骑楼建筑保护最完好的地区。2002年,广州市公布广州市第一批老字号27家,其中位于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内有5家,分别是陶陶居(创立时间1880年)、莲香楼(创立时间1889年)、广州酒家(创立时间1935年)、皇上皇腊味(创立时间1940年)、鹤鸣鞋帽商店(创立时间1948年)。(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钟紫云)
宋代时,下九路一带(时称绣衣坊)就形成了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至明代,随着大观河的开凿,下九路发展成为城西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九个“甫”。而今日上下九所包括的上九甫、下九甫和第十甫,便是得名于此。
上下九街上,林林总总的霓虹招牌、熙来攘往的行人、交错坐落的新老商店昭示着摩登现代的奔放;上下九巷内,百年西关大屋群与各色古迹沉淀着岁月的沧桑。喧嚣中蓦然回首,西关风情就在霓虹闪烁处。
商贸重地繁华依旧
沿着康王南路自北向南走,渐渐踏入喧嚣,远远就可以望见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雕塑伫立于上下九广场,自此向东西延伸,在人民中路与宝华路之间,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逛街圣地上下九。
今日的上下九早已不再单指上九路与下九路,而是包含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在内的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因其位于重要的商贸地带,这条“扮靓一条街”又被冠以西关“内脏”、西关“腰带”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旺地。
据记载,早在6世纪,上下九一带就形成了商业聚集地,也是广州中外文化交流最早的地段之一。清末鸦片战争后,各国、各地商贾云集于上下九,择地兴建住宅与店面,今日第十甫与上九路绵延千米的骑楼群便始建于这段时期。当时食肆、洋货店、杂货店等商铺鳞次栉比,街上顾客摩肩接踵,更是吸引了旧时深居简出的西关小姐前来选购。
不过,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上下九的商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近30家饮食店有12家停业、4家合并、2家迁走,情景萧条。但即便是在这期间,上下九一带商店的商品依然琳琅满目。
直到1985年,上下九重新振兴,成为广州市名牌月饼的总汇。此后,上下九在1995年作为“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开通,商贸重地风采依旧。
如今每逢节假日,上下九步行街日客流量高达60万人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食客、买手。步行街上布满各种中高级百货公司,如永安百货公司、广州服装店、鹤鸣鞋帽店、大陆钟表店、妇女儿童商店等。
上下九上也不乏老字号店铺,如陶陶居、莲香楼、趣香楼、新华书店,还有银记肠粉、南信双皮奶、林林牛杂等西关著名小吃。这正是老西关——“百步之内必有小食”。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8大商业步行街之一,上下九步行街已成为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一张名片。“到广州没到上下九,就不算到过广州”的说法更是坐实上下九的地位。这块见证了千年沧桑的商贸重地,在今日正以另一种繁华诠释西关风情。
西关大屋美人迟暮
走在上下九步行街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商铺间的骑楼墙上雕饰着卷轴花纹。卷轴内刻着的,便是上下九各条内巷的街名。踏入巷内深处,犹可见一间间砖瓦墙面的西关大屋,古朴典雅中难抑岁月斑驳的痕迹。
走进内巷,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巷内一片静谧,似乎与外街的喧嚣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
在这里,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豪门富商兴建的豪宅,虽历经百年风雨,仍可让人感受到其旧日风华。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些西关大屋的门廊都能够让人一眼辨识。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让整座建筑显得厚重大气。
据说,上下九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及身后的历史由来。童谣有云:“上九路,下九路,转个弯卜响道。”而位于上下九巷内的西关大屋群,便是这些传说的叙述者。然而百年过去,这些叙述者均已美人迟暮。
在巷内,随处可以看到霉化、剥落的墙体和长满青苔的青砖,西关大屋内的老住户越来越少。一些旧屋早已被拆除,在原地建起了现代的三层民居,一些则被彻底废弃。透过趟栊望,可以看到屋内一片狼藉,屋顶摇摇欲坠,顶上的泥沙随风洋洋洒洒地飘下来。还有一些西关大屋被原住民出租给外地务工人员居住,问起西关大屋的历史,他们大多都笑着摇摇头。
拐进恩缘里,今年60多岁的吕叔正把烧开的水倒入旧式暖水壶中。从爷爷辈起,他们一家就居住于此,西关大屋承载了一家三代的记忆。对于吕叔这样的老住户来说,很多西关大屋成了危房已是常事。尽管对西关大屋有着特殊的情感,吕叔也不得不承认,属于西关大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只是西关大屋,随着城市的变迁,上下九的很多古迹也已经不复存在。如唐代开凿的星泉早已不见踪迹,只留下一条名为星泉里的陋巷,无泉亦无井,而许多代表昔日粤剧文化的戏院、戏台也已经消失。
旧时西关大屋迈过辉煌岁月,终于还是迎来了暮年。巷内破败萧条的景象与外街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废弃的西关大屋内又一次扬起沙尘,仿佛是历史的叹息。
西来初地华林寺
往下九路北侧走,便是西来正街。和上下九的其他地方相比,这里又是一幅不同的光景:既有从曲折迂回的小巷内走出的豁然开朗,也有区别于外街的浮华喧嚣,祥和安宁却不失生机。
一进入西来正街,小广场旁嵌在墙上的壁亭便会吸引游人的目光。灰色的墙壁上,金顶红柱的壁亭中间刻着“五眼井”三个大字。壁亭下,有5个已被封盖住的井眼,旁边立着五眼古井石碑。
与石碑合影的游人很多,却少有人了解这五眼古井的故事,更不知这五眼古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说起这五眼古井,还要从西来正街街口处的牌坊“西来初地”说起。
如今珠江北岸的上下九、大德路一线的繁华市区,在南朝时期却是一片珠水荡漾。从印度乘船东来中国弘传“禅宗妙旨”的菩提达摩,便是在绣衣坊码头,即现今的下九路一带登陆。登陆后的达摩在如今西来正街华林寺所在的地方“结草为庵”,称为“西来庵”,这就是华林寺的前身。
自此,达摩便开中国佛教禅宗之源,被后人奉为中国佛教禅宗始祖,此地则被命名为“西来初地”。五眼古井就是达摩居留西来初地时带领信徒们开挖的,因为有五个泉眼且呈星状,被统称为“五眼井”,又名“达摩井”。
穿过牌坊往里走,便是华林玉器街。再往前,坐落于一个小假山园林边的,就是千年禅寺华林寺。红色的围墙在清一色的灰色墙体中十分抢眼,上书“阿弥陀佛”、“念佛成佛”的谒语。进入寺内,庄重古朴,阵阵有节奏的木鱼声使环境显得更加静谧。
华林寺的布局与一般寺庙不同,它以五百罗汉堂为主殿,而没有大雄宝殿。寺庙内的五百罗汉喜怒哀乐、形态各异,让游人目不暇接。
记者手记:旧城改造应“加减法”并行
天际线下的老西关,沉默地面对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旧建筑的老西关情怀和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冲突,诞生了每一座老城都无法回避的命题:旧城改造。
每一次的旧城改造,牵动的都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情感回忆。许多对老西关有情怀的街坊,都希望传统特色能够保留。一方面因为旧事物承载着回忆,另一方面则是觉得以前的生活要比今天快餐文化来得有味道。
然而,当人们对西关大屋的古色和旧面貌心存不舍的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经不起风雨侵蚀,随时可能会倒,并不适合居住。加上西关大屋等旧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很快就会“烧通天”,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当地的居民而言,住在上下九很方便很热闹,但如果住得不安全,则说明房子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因此,一味主张保留旧屋并不现实。事实上,旧房子自然有旧房子的古风,新时代也有新时代的风景。华林玉器一条街、各种品牌服装店仍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
上下九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这种古风与现代相结合的韵味。流连于拥挤热闹的服装店,眼前布满琳琅满目的商品,却又能在不经意的抬头间看到骑楼的雕花,在街头巷尾间撞见承载历史沧桑的西关大屋。
如何平衡好古风保留与现代发展,是打造上下九文化品牌的关键。这意味着,对于旧城改造而言,“减法”、“加法”应并行。一方面,将旧屋危楼全面拆除,修建现代房屋,以满足经济发展后增长的人口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划定特定的旅游片区,有重点地对西关大屋进行精修维护,以保留当地古风特色。毕竟政府资金有限,可以有重点地对传统风貌进行维护。
如此一来,政府在对这些老地区做做“减法”的同时,也能保留上下九周边的古迹。比如,如今骑楼虽然改装过,五眼井虽已经被封,华林寺也不再在以前那个位置,但它们毕竟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维护,如今依然能够一睹其风貌。但其他的古物乃至私人的房屋再有古色,也很少会有人去执行保护,这些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等到要维护时为时已晚。
正如当地居民吕叔所言:“如果一个居民5、6岁时出了国,到今天作为华侨回来,发现一切都变了,什么都不认得,他们能有什么归属感呢?而如果回来还能看到自己当年生活时的一些旧屋、古迹,他们就能对这个地方有记忆、有情感,那才算是有根有底啊!”
街坊声音:上下九不能只剩一个“旺”字
承安街内,偶尔有行人匆匆穿过,静谧而冷清。突然,巷内传来一段洪亮的粤剧歌声,循声望去,70多岁的麦伯正站在自家门前插着腰练嗓。
提起上下九旧时的样子时,在此居住了将近80年的麦伯眼睛都亮了:“要说上下九有什么特色,就是一个字,‘旺’!”据他介绍,以前的上下九比现在要旺得多,人流量比现在大,店铺的种类也比现在多得多。
吕叔的妹妹吕姨最怀念的则是上下九的夜晚,夜市的兴盛非其他地方能比。“整条街都是大排档,基本上都做到凌晨两三点,节假日则是通宵,一直做到广州酒家6点开门,大家才收档。有的人收档后就到广州酒家喝早茶,常常是一大波人涌进去。”
在这里生活的老街坊,脑海里似乎都有一幅地图,哪条街哪条巷对着什么店铺一清二楚。据麦伯和吕姨介绍,现在这一代的本地居民已经非常少了。除了“周围很多人不认识”,让老街坊情怀迷失外,上下九商店的趋同化也让他们觉得“没意思”。
“现在当然也是旺,但只剩下旺,却不是旧时那条路了。”吕姨叹息道,“以前的特色跟现在怎么能一样呢?旧时的店,虽然范围很小但是都很有特色,现在的商店又大又漂亮,却没什么特色”。
“整条街都在学香港卖服装,都一样,真的不好,很多老店都没有了。”麦伯说。
“不能只剩下一个‘旺’字”是上下九老街坊共同的期许,他们希望在新潮流冲击下,仍能保留老西关的个性和特色。
分享地名背后的故事
您是否了解,您身边街道背后不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和历史?您是否还记得,这座城市的街巷曾经带给您记忆和感动?写下它们吧,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份记忆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