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海丝”文化是重点内涵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3-26
  • 浏览数:

“波罗诞”运作已达十年

千年民俗“波罗诞”,“海丝”文化是重点内涵。黄埔举办学术座谈会,专家探讨“波罗诞”千年庙会今后发展之路。

一年一度,木棉花开。下周一,第11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区“波罗诞”千年庙会即将举办。

在黄埔,街坊陆婆婆正带领一群年轻人加紧制作波罗鸡。从13岁起,她就开始做波罗鸡,这门手艺已经在她手上延续了73年。近40道繁琐工序,她了然于胸。她的手,传承着庙会千年绵延的文化。

其实,对“波罗诞”节庆而言,传承文化何尝不是一种重任?2005年年初,“波罗诞”千年庙会“牵手”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从此踏上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10年过去了。今年,站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上,“以海丝文化沟通沿线国家”又成为“波罗诞”新的历史使命。

325上午,众多学者、文博专家、使馆嘉宾齐聚“南海神庙‘波罗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学术座谈会,探讨今后“波罗诞”可走之路。

“波罗诞”内涵日益丰富

325日上午,“南海神庙‘波罗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学术座谈会举行。会上,《海丝华礼——波罗诞》(三卷)丛书进行了首发仪式。该丛书透露了广州民俗文化节与“波罗诞”千年庙会结缘的缘由。

南海神庙建成已有1421年,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办庙会,演变至今已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全国唯一存留至今祭祀海神的活动。

但最近10年,它承载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2005年,广州市文化部门盘点发现,偌大广州,音乐、纪录片、粤剧等各种艺术均有节庆活动,唯有传统民俗文化领域尚未有固定节庆。当即,广州想打出一手文化牌,将目光投向了有千年气场的“波罗诞”,考虑将两者结合起来。

2005年始,广州民俗文化节与“波罗诞”一炮打响。参与人数从首届的近30万人次到现今的100万人次以上。而且参与群体逐渐从中老年人普及到年轻人,最近几年年轻游客比例均在60%以上,并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

《海丝华礼——波罗诞》丛书的主编、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说,“波罗诞”的红火,在广州民俗文化乃至岭南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性地位,本身就是它最深刻的内涵。

概念应形成产业链

梁凤莲表示,如今,“波罗诞”承载着广州作为全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文化底蕴,更应拓展意义。我们应该对“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如何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重点研究。

国家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指出,要完善经商文化,拓展海洋文化,海事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载体。广州发展多元交汇的文化,不仅要吸纳留学生,要“走出去”办孔子学院,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广州市外籍人员的社区学校,使其融入广州文化当中。

针对南海神庙“波罗诞”的品牌影响,董小麟建议,将两者概念进一步放大,影响到其他领域当中,形成一定的产业链。

承载更多美好愿景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维娜说,如今民众参加“波罗诞”不再是祈祷“出海平安”,祈福内容五花八门。那么,可否为南海神庙和“波罗诞”制造新的美好愿景,投射进更多精神寄托呢?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海明说,南海神庙和“波罗诞”完全可以有“同乡会”、“联谊会”的意义,让更多广府人、华侨在这里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

此前,记者采访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志文,他甚至提出更大胆的设想:“历史上,海员来到黄埔都喜欢拜祭南海神,因此南海神庙完全可以考虑举办类似‘国际海员节’的活动,吸引全世界的海员来此,从而让南海神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黄埔区文广新局局长孙恺敏说,过去10年,“波罗诞”聚焦在“民俗活动怎么搞”的层面,现在更应关注“怎么做才是民俗节;怎么做才能让政府和市场共同运作”。“波罗诞”经过10年运作,已经固定了10大环节,操作流程、经费投入、管理机制都稳定可靠了。如今,“波罗诞”正逐步打破原来的单一靠政府投入的机制,加入市场支撑,为“民俗文化办节”带来重要的启示。

上一篇: 独具特色的西关大屋 下一篇: 千年庙会“波罗诞”开幕 “海丝”风情演足15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