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大事记
1935年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4-29
  • 浏览数:

  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在广州成立

  夏,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北的侵略,国民党政府却步步退让,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联合全国力量,开展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的高涨,一度被国民党当局镇压下去的广州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又逐渐恢复起来,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

  7月间,原在上海临时中央局出版部发行科工作的中共党员王均予,因党组织遭受破坏转移到广州,与勷勤大学学生麦蒲费(邱萃藻)取得联系,在麦蒲费任负责人的《时代文化》读者会的基础上,建立秘密革命团体中国青年同盟(后改称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王均予将党的秘密活动方式引到“中青”中来,从严掌握入盟条件和手续,并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中青”最早的一批成员为:王均予、麦蒲费、林振华、钱兴、曾生(曾振声)、梁湘、周明、粟稔等。初期,“中青”主要在中山大学、勷勤大学、国民大学、中大附中、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校发展成员,后发展到东莞、中山、南海、新会、高要等县,其成员主要有张定邦、陈健、王作亮、孙康、潘祖岳、陈翔南、黄文康、梁奇达等。成员共约160多人,其中广州约100人。

  “中青”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学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抗日政治主张,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基本任务。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中青”积极组织广州青年学生起来响应,成为广州一二·九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它的建立,为在广州重建党的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夏,王均予与中共北方局取得联系后受命回广东重建党的组织。从这时起,“中青”就成为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到1936年底,“中青”成员基本上都参加了党,“中青”遂自动宣告结束。

 

  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广州支部成立

  七八月间,旅居香港的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爱国民主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发起建立中华民族革命大问盟(简称“民族大同盟”)。在香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共党员宣侠父、梅龚彬也加入了 “民族大同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稍后,“民族大同盟”派盟员、中山大学学生方少逸主持成立广州支部。该支部主要成员有方少逸、张克明、陈铭勋、罗宗煌(罗哲民)、杨康华、李群杰等。“民族大同盟”广州支部还创办刊物《在抗战的旗织下》(后改为《知识往来》),积极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参与广州的学生运动。抗战开始后停止活动。

 

  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成立

  秋,中山大学学生冯道先、周力夫(周学谦)等发起成立“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其宗旨为“团结反帝反法西斯的抗日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主要成员还有梁嘉(梁荣生)、雷瑞英、程肇芳、金石声、王文魁等。

  该盟在学生和工人中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6年初,广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被镇压,该盟因主要成员被捕而停止活动。

 

  突进社成立

  10月,中山大学学生张直心、吴超烟、杜埃等在中共党员、该校教授何思敬的指导下,通过个別谈话,联络曾参加过广州“左联”、“社联”读书会成员,成立秘密组织突进社。其宗旨为: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团结进步青年,突破反动派的压迫,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突进社以张直心为负责人,吴超炯负责组织,杜埃负责宣传,叶乃勋负责联络, 陈维岳负责筹措经费;骨干成员还有饶彰风、黄焕秋、刘天行(刘秉钧)、余明炎(余铭艳)、李静音、陈树功、余明(余盼贤)、余萍、李丽蛾、徐,、杨槐、黄万吉、黄泽成、罗明、崔镇年、陈文汉等。突进社主要在广州各大中学校发展成员,出版刊物《突进》。一二.九运动期间,突进社与中国青年抗日同盟一起,成为广州地区青年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36年初,中共北方局派薛尚实到广东重建党的组织。薛尚实通过何思敬与张直心取得联系,“突进社”遂成为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其主要成员先后参加了党,1936年底后停止活动。

 

  马列主义行动团成立

  10月,中山大学学生李群杰、杨康华(虞焕章)等在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形势下,受到该校教授何思敬、邓初民的影响,成立了秘密团体马列主义行动团,其意义是要以实际行动为马列主义奋斗终身。主要成员还有李驹良、王甲纲、张箐、曾縛等。马列主义行动团主要在中山大学以及广州其他大、中学校发展成员,并与广州其他抗日救亡团体联合开展活动。一二·九运动期间,在广州青年运动中起着骨干作用。抗战爆发前后,大部分成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马列主义行动团遂自然解散。

 

  一二·九运动引发广州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动全国的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消息传到广州,全市学生和各界群众热血沸腾,纷纷行动起来,热烈响应、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广州抗日救亡运动涌现出新的高潮。

  12月11日,广州市学生联合会发出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抗日爱国行动。同一天,中山大学师生3000多人在王均予、麦蒲费、钱兴、曾生等“中青”骨千的组织下,举行规模盛大的抗日大会,一致通过呼吁全国实行抗日的通电。会后,在“中青”、突进社等抗0团体的组织发动下,广州学生于12日举行了第一次抗日示威游行。中山大学和附中师生3000多人从石牌出发,浩浩荡荡奔向巿中心,沿途高呼口号,高唱救亡歌曲,散发《告同胞书》。途中有各校学生1000多人加人游行队伍。随后,中山大学学生组织了宣传队、纠察队、联络队,加强与全市各校之间的联络,还分别到巿区和农村开展抗日宣传。

  12月31日,中山大学等广州各大中学校学生共4000多人冲破当局种种阻挠,再次举行了全巿性的示威游行,并向西南政务委员会请愿,要求取消一切压制民众抗日活动的法令,保障民众享有舞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权利。以“中青”、突进社为骨干的进步学生,在曾生、钱兴、粟稔、罗宗煌、吴超炯、李群杰等领导下,与破坏学生抗日运动的反动分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广州学生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中山大学进步教授何思敬、邓初民等也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1936年1月9日,中山大学以及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等广州各大中学校学生近万人举行一二.九运动以后第三次抗日示威大游行。游行队伍汇集到长堤“新填地”广场,召开广州全市学生抗日大会,许多工人和市民也闻讯参加,与会者达3万多人。大会宣布成立广州巿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山大学学生曾生被推选为主席。这是参加学校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抗日大会和示威游行。会后,学生队伍继续游行。行经惠爱西路国民党广东省教育厅门前时,众多学生对其一直以来压制和破坏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行径十分愤慨,部分愤怒的学生捣毁了教育厅。

上一篇: 1936年 下一篇: 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