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4月8日下午,2025年广州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在展览路1号多媒体会议室召开。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市地方志办)主任、一级巡视员黄小晶主持会议。会议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注重提出建设性意见,严控会议规模,副主任、二级巡视员胡巧利,副主任张杰、刘新峰,市管一级调研员罗满园,各区史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室一级调研员、各处(部)长、支部书记共36人参加会议;厉行节约,推行无纸化办会,采用无纸化会议系统,未打印纸质会议材料。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传达学习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研修班、全省党史和文献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广东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政府联系领导等对党史和地方志工作的批示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主要任务。
会议指出,2024年全市史志工作机构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聚焦主责主业,深挖史志资源强化资政服务功用,服务中心大局,推进史志多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会议重点总结了各区2024年史志工作,主要如下。
突出政治功能,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一是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在广州市史志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广州地区专家及黄埔、荔湾2个区史志负责人积极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二是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荔湾区、白云区、从化区举行红色研学活动;海珠区制作并在广东艺术剧院成功上演话剧《陈复》,白云区协助推出2部历史舞台剧,黄埔区打造“潮起40年?亲历者说”宣讲品牌,均获得较好反响;荔湾、番禺、从化区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专题档案展;越秀区联合相关单位拍摄《爱群大厦和新中国第一幅毛主席巨像》专题片,举办越秀红色革命遗址速写画展。黄埔区总结开发区四十年改革开放创新经验举办成就展。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积极拍摄系列纪录片、微视频。三是大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市区两级史志部门携手推进全市33个红色革命遗址建设,推进区党史馆(室)、村史馆、史志驿站建设。荔湾等多个区的史志部门积极举办历史文化讲座、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百余场次。花都区印发实施《花都史志工作规划(2023—2027)》;白云区党史方志馆开馆;荔湾区、天河区阶梯式推动革命遗址活化保护利用工作;天河区围绕喜迎国庆开展宣讲比赛、寻迹打卡系列活动;越秀区2个方志驿站、黄埔区1个方志驿站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优秀文化场馆”;黄埔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村史馆建设卓有成效。
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广州史志多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一是认真撰写党史地方史著作。各区先后组织编纂《中共海珠区历史大事记2002-2021》《中共花都区历史大事记(2011-2020)》《中共增城区历史大事记》《荔湾简史》《黄埔简史》《越秀花市史》《南沙区沙田围垦史》《广州市黄埔区村史》,以及《白云区革命遗址通览》《花都英烈》《增城历史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增城美食》等简史、专题史、特色史文献书籍。二是扎实推进志书编修扩面提质。全市32部名镇名街名村志,16部完成出版,4部进入出版流程。各区积极推动镇村志编纂,天河区率先完成行政村村志系列丛书编修,南沙区完成镇志编纂出版,黄埔区街镇村社志书全覆盖,花都区全面铺开村志编纂。《梅花村街道志》《梯面镇志》完成复核,《黄花岗街道志》《沙面街道志》《大源村志》《营溪村志》《温泉镇志》编纂稳步推进。增城区收集整理古驿道和历代县志编修情况。三是大力推动年鉴编纂创优增效。《越秀年鉴》《天河年鉴》《黄埔年鉴》获“优秀年鉴”,《南沙年鉴》获“良好年鉴”。各区深化巩固“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成果。黄埔区完成《大沙街道年鉴2024》《文冲街道年鉴2024》编纂。四是深入总结广州改革发展实践。积极组织参加第一届广东党史文献征集展示活动,在“南方+”平台展示,海珠区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海珠、黄埔、花都、从化、越秀、天河、白云、番禺、南沙9个区史志部门报送12部成果,3部获“优秀成果奖”,9部获“入选成果奖”,3部获“人气成果奖”。各区积极编纂区情手册、大事记、图册等,反映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天河区围绕建区40周年,编纂《勇立潮头当尖兵——图说党建引领天河改革发展40年》图册和《天河建区四十周年百件大事》;黄埔区编纂《广州开发区40年大事记》,举办专题展览;海珠区突出琶洲发展主题办活《海珠史志》,黄埔区、南沙区、从化区坚持每月编纂大事记,记录城市发展脉络。
聚焦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深挖史志资源强化资政服务功用。一是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百千万工程”,广州市和花都区、黄埔区两级史志部门联合省地方志办、省文化厅等11个单位在花都区红山村、黄埔区文冲街道幸福里和长洲岛举办全省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启动会、推进会、音乐会三期,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2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赋能乡村振兴。“广州市情”微信公众号推出《千村千貌绘广州》栏目,先后推介6个特色自然村,天河、从化、黄埔、海珠、增城提供相关资料,社会反响良好。各区通过编纂《全粤村情》、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赋能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充分挖掘史志资源开展资政。为贯彻落实11月市委十二届第153次常委会议听取党史工作汇报的会议精神,总结促进数字化、数智化发展的主要成果,分析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黄埔区形成3篇、荔湾区形成2篇、海珠区形成1篇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资政文章。海珠区以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区发展为主题呈报研究成果,从化区报送《林树森同志对从化的发展定位档案摘编》等获区委领导高度肯定。三是践行宗旨意识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各区深化资料利用,推进《越秀印象》《小洲故事:从岭南水乡到艺术村落》《龙凤寻史——从广州发现历史》《滨江之路》《黄埔区情手册》《多彩乡村 幸福黄埔》等20部地情著述编纂,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四是精心组织研讨活动。6月,“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12月,荔湾区主办召开“作为‘城市经验’的广州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筹备召开“铭记历史,砥砺奋进——沙基惨案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强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中,史志工作不能缺位,史志工作者不能掉队。全市史志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史志工作的政治属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广州“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发扬工匠精神、练好看家本领,服务中心大局、展现挺膺担当。落地落实《广州市史志工作规划(2023-2027年)》,统筹推进党史三卷和地方史编写、文献编辑、宣传教育、资料征编等各项工作。启动党史四卷编写和第三轮修志试点工作,推进《广州市全面小康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2025》《广州年鉴2025》及英文版以及部门志行业志、名镇名街名村志编纂,指导史志驿站、村情馆、村史馆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二十大以来广州改革发展主要文献选编(上)》《广州高质量发展主要文献选编》等文献编纂,推进出版《新时代广州之最》,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好市、区资源禀赋,大力构建“大史志”工作格局,积极拥抱新技术融入全媒体时代,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更好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大局,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会上,各区史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工作实际,聚焦主责主业,介绍了创新开展史志鉴编纂、资政辅治、宣传教育、开发利用、文献征编、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文/人事秘书处 图/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