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广州之夜”活动,嘉宾现场品尝广州美食。
广彩、铜艺、红木宫灯、岭南画派、从岭南音乐跨界西洋爵士……广风艺术令人陶醉;现磨芝麻糊、明炉焗蛋挞、腊味炒饭、坢塘马蹄糕、水晶虾饺王、荔枝费南雪……粤菜美食让人念念不忘。以“岭南音乐”“食在广州”为代表的一段段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通过中外政商大咖云集的“广州之夜”,化身面向世界的崭新名片,投射出一个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文化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曾繁莹
“食在广州”走向国际
说到传统粤菜美食,绕不开传承百年的老字号茶楼。6月25日,陶陶居国金店开业,其坐落于城中cbd,满洲窗、骑楼、花街等岭南文化元素在细节上处处得以体现;餐单上,百分之六十都是新菜式,一道由清朝传至今日的广府特色名菜咕噜肉在厨师的精心设计下“成功晋级”。传统咕噜肉酸甜可口,却是一味“与时间赛跑”的菜肴,初上台时酥脆酸甜,只可惜扛不住时间考验,3分钟后酥脆不再,酱汁流失。年逾六十的粤菜老师傅生哥以冰镇法呈现,成功令咕噜肉的风味激情延至12分钟。一道咕噜肉的“进化”足以窥见广州饮食业的时代进程。有食评家如是形容:有137年历史的广州百年老字号“一只手托举着发展,另一只手托举着传统,像是广州的缩影”。
粤菜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其在广州的继承和创新。岭南的风土人情,与广州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态度,让广州美食自成一体。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故事,每一种饮食姿态都有自己的气质和追求。比如“一盅两件”、老火靓汤,体现的就是广州人平和的生活态度。
广州餐饮名店中,无不是努力传承南粤文化,以传统、创新结合的文化魅力吸引食客。广州酒家旗下特色餐饮品牌“西西地”也进入争夺青年客阵营;大龙凤鸡煲,将粤剧文化和传统鸡煲结合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爆场”……在坚持和创新中,粤菜的活力正在不断被激活。
据工商部门统计的数据,2015年广州市餐饮登记商户83152家,比2014年66875家增长了24.3%。在过去的两年中,广州餐饮业创下了营收1000亿元的佳绩,稳居全国餐饮业前茅。
全国美味齐聚广州
建设六马路一家川菜口味的餐厅,是广州知名的“排队餐厅”。几乎天天爆满的,还有不少川菜、湘菜、山东菜、云南菜、西北菜等餐馆子……全国风味,在广州得到蓬勃发展和优质融合。
在广州居住了20多年的企业家许龙,因商务接待经常在外就餐。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广州餐馆以广府菜为主,香港澳门餐饮集团在广州市场处于强势,潮汕菜、客家菜开始慢慢经营起来。当年,天河区、白云区一带开始大量出现潮汕、客家、湛江等地风味菜馆。新世纪以来,广州人口味越来越包容多元——东北菜、湖南菜、四川菜席卷而来,酱骨架、香辣烤鱼、剁椒蒸鱼头、菜肉馄饨等菜式风靡广州。近年来,西北菜、云南菜、江浙菜经营者也纷纷加大在广州布局力度。
许龙说,现在到了全国各地,“毫无陌生感,因为早就在广州熟悉了这个片区的美味。”“感觉广州人是越来越能吃辣了!”
全国美味在广州聚集、提升,也助推产业发展,带旺上下游相关产业,对城市经济和就业市场做出了不俗贡献。《广州蓝皮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部分新开的商业综合体中餐饮的比重更是升至总量的40%至50%。
国际美食也在广州不断进驻、发展、提升。
20年来,广州城中的国际菜馆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地道。配套经济如物流、冷链的发达,也让国际美味越来越地道。如有的店就做高端“飞机货”——让客人能吃上最新鲜、刚下飞机的一手靓货。现在,法国大餐、日本料理、意大利美食、越南汤粉、巴西烤肉等,早为广州人熟悉和追捧!
广州艺术“走遍”世界
在国际舞台上,需要展现具国际范的文化艺术。广州自古以来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是经济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各种文化、思潮在这里交融交汇,形式、内容、风格切磋互鉴,营造出了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
2016年,广州市先后组织122个团组1720人次赴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打造了“广州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放眼全球,广州文艺作品持续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自2013年起,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发起其个人雕塑世界巡展,将极富个人艺术色彩的“肥女”雕塑推向世界,三年多时间相继走过五大洲11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参观展览的各国民众达900万人次。
根植广府土壤的岭南音乐,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结合本地文化上相得益彰,它的融合嫁接就体现在创新上。比如说《步步高》这一经典旋律,于传统广东音乐而言,不一定能提供支撑该音乐形态的所有元素,成就乐曲离不开对西方音乐元素的汲取——变化、灵动、秀美,融合嫁接外来艺术,呈现出开放和兼容的态势。
继2015年上一届梅花奖在广州举办后,中国戏剧界表演类的最高奖项——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再度“花开”广州。15名戏剧演员获奖,涵盖剧种包括京剧、越剧、昆剧、粤剧、闽剧、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这些梅花奖获奖演员均活跃在中国各地,成为戏剧界的主力军,广州的舞台正在为各个剧种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不靠政府“输血”,每晚奏响中西经典乐音,开业7年的广州大剧院票房收入占比达60%,已连续6年实现收支平衡,2015年、2016年经营收入均突破亿元,成为国内剧院的市场化样本,彰显出广州观演市场的活跃,以及群众审美品位与眼界之宽广高雅,羊城的中西音乐魅力更早已超出一城之界。
“国际化城市需要国际化的演出市场。”广州戏剧文化年的主办方向记者表示,广州历来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文化交流的桥头,通过戏剧文化活动,引进外来优秀剧目,将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我们力争以真正一流的戏剧演出,一向大师致敬,二为市民呈献高品位演出,三让文化艺术跟上国际化都市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