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何小静,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静,广州市番禺县沙湾乡北村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何小静兄弟姐妹七人,一个个相继走上革命道路。何小静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她从小聪明过人,性格倔强。
1934年底,何小静在家乡读完小学之后来到广州,就读于广州市职业中学。1936年底,由三姐何雪飘介绍,参加了由当时广东地下党领导的广州艺协剧团少年组。
何小静在少年组是位出色的演员,她排演过《最后一课》、《朱咕力与面包》、《炮火中》等,她所担任的角色都演得惟妙惟肖。她对工作一贯严肃认真,她为了自己能像男孩子一样能干,便把头发剪得短短的,换掉裙子改穿工人裤,爬上天架去绑布幕、挂汽灯、吊灯槽,样样抢着干。幕间换景时,她又常常一本正经地站在舞台中央,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唱《松花江上》、《救国军歌》、《全国总动员》等抗战歌曲,赢得了听众的不少掌声。不管晚上演出、排练、放哨到多晚,第二天她负责派报的任务从来没有耽误,她总是清早把《新华日报》、《救亡日报》送到读者手中,即使是日晒雨淋,也从不叫苦。
街头剧是最吸引观众的,在天字码头、长堤新填地。河南大基头、黄沙车站等地,常有小静他们少年组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等剧目,最受观众的欢迎。
为了慰问前方浴血奋战而光荣负伤的抗日战士,何小静跟随艺协的演出队到陆军总医院去演出《荣誉大队》,她还到病房为伤员唱歌,有时她纯真热情的歌声使伤员感动得流泪。
1938年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广州各界举行献金运动,在广州热闹的地方如长堤、太平路等地,都搭起了献金台。何小静和少年组的同志,在大卡车上喊口号、唱歌,在献金台上表演节目,虽然声音已经沙哑,但看到爱国同胞们把钞票、银元、金银首饰等物放到献金箱里时,她忘却了自己喉咙的疼痛。
到农村去,这是当时地下党的号召,何小静跟随剧团到南海西樵、九江、花县、清远等地去演出,从不落后。即使是在敌机轰炸后硝烟未散的街头进行宣传,她也从不害怕,从不退缩。
1938年1月,“广州市少年抗敌先锋队”成立时,何小静积极参加筹办工作,发动了一百八十多人参加并任第一大队副大队长。
当时,敌机频繁轰炸广州市,致使大多数小学都停了课,满街都是失学的儿童,为了孩子们的学习,何小静成了战时小学的“小何先生”。何小静为了办好《少年先锋》副刊,除积极写稿外,还努力学习编辑、排版工作。
她组织了“少年晨呼队”。清晨,她和少年抗敌先锋队的孩子们一道,在永汉公园(今儿童公园)集合,沿永汉路(今北京路)到南堤、长堤等大马路,沿途呼喊口号,粉刷大幅标语,“全国少年武装起来!”“抗战到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此起彼落,这一行动,大大鼓舞了广州市民。更为突出的是,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少年抗敌先锋的孩子们,到被敌机轰炸后的断垣残壁边,在惨遭炸死的同胞的尸体旁,写上“血债要用血来还”等标语。有时,就在敌机轰炸后的当天晚上组织演出《保卫中华》,高唱《全国总动员》等歌曲。这时,群情激愤,台上台下,同声高唱:“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1938年夏,何小静调往佛山大沥社会教育实验区工作。实验区当时表面上属省教育厅领导,实际上是由中共地下党所掌握。何小静当时是实验区的干事,负责展览室和妇女夜校的工作,她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努力办好妇女夜校。妇女夜校的妇女大姐,多数是二三十岁的家庭妇女,大家在小静的教育下,不但认识了字,还懂得了许多抗日救亡的大道理。识字班的大姐,信赖何小静,尊称何小静为“小何先生”。
1938年10月,日寇在大亚湾登陆,何小静奉命向西江罗定撤退。途经新兴县时,碰上敌机轰炸。刹时间硝烟弥漫,房屋倒塌,死伤群众无数,真是令人惨不忍睹,此时,当地医院已关了门,没有任何抢救药物。何小静急中生智,打破医院的玻璃窗,从窗口跳进去,取出消毒用品、纱布、绷带,卸下门板当担架,组织大家抢救伤员。当时,敌机还在上空俯冲扫射、丢炸弹,但她毫不畏惧,像指挥员一样,组织大家抢救伤员,包扎伤口……
就在这一年的1l月,十七岁的何小静,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39年1月,何小静随广东省动员委员会战时工作队一四七队调往粤北韶关,参加了中共广东省委在此举办的党员训练班。此后,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在英德一带开展工作。
1939年春,何小静奉命来到翁源县香泉水政工队学习班。在这个学习班里能够公开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书籍,大家都说这里是“小延安”
何小静调到韶关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工作,名义上是到国民党部队工作。当时她患有哮喘病,但从不考虑个人的身体,白天拼命工作,晚上爬山越岭深入群众。
1941年“三八”妇女节,政工总队部发出号召,号召女政工队员努力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抗日第一线和男同志并肩作战。这篇充满激情的文告,就是出自何小静的手笔。在艰苦岁月中,有一位同志,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家中催促他回去,他正在犹豫动摇中,当何小静知道此事之后,一面帮助他解决困难,倾自己所有微薄的工资寄给这位同志的家属,一面鼓励他坚持抗日,晓以挽救民族危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使这位同志十分感动,坚定了革命信心。
1941年春,皖南事件之后,大批军统特务从重庆调到十二集团军政治部,反共逆流笼罩着韶关。何小静在白色恐怖中依然坚定机智地执行党的任务,及时将政治动态通知党内其他同志,布置把宿舍里所有进步书籍立即转移,敦促同志们提高警惕,而对自己可能被捕和牺牲也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7月下旬,就在组织通知她撤退的途中被捕,随即被押回韶关警备司令部狱中。
何小静在狱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不管反动派怎样软硬兼施、逼供、诱供,她坚持不暴露自己的真正身份,对组织内的事更是守口如瓶,使敌人束手无策。
在狱中,何小静对看守和宪兵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揭露反动派对抗日爱国青年的迫害。一些比较单纯的有爱国心的看守,对何小静非常崇敬和同情,常悄悄地送报纸给她看,帮她传递消息,放家属进来探望。何小静在和反动派作坚决斗争的同时,鼓励难友们坚待革命气节,有朝一日,不管谁从牢里放出去,都要继续坚持抗日,都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青年的罪行。
不久,何小静被转移到县监狱。这里关押了不少政治犯,其中有一位是即将分娩的年青母亲,何小静嘱家人送些衣服来给即将出世的婴儿做衣服,还叫家人送些咸菜来给难友们改善生活,看到男牢的难友双脚被脚镣磨出了血,她毫不保留地将自己仅有的两套衣服送给男难友作裹脚镣之用。在狱中她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长诗《囹歌》,揭露了狱中的非人待遇,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反动派逼供不成,便把何小静和患回归热的病人关在一起,成群的蚊子,叮了病人又叮小静,妄想让传染病来摧垮她的意志,但敌人的阴谋还是破产了。
1941年冬,何小静被转移到芙蓉山监狱。此时,敌人已把她折磨得奄奄一息,家人去探望她时,发现她脸部浮肿并有伤痕,但她的精神状态却一样坚强,她告诉家人:“昨天提审,我骂他们假抗日,真投降,气得他们骂我是共产党的顽固分子。我抗日无罪,我要与他们斗争到底!……”
一天上午,何小静突然听到看守在叫唤她,“何小静,立即转移!”此时此刻,她心里全明白了,在昏暗的牢房里,她脸带笑容,走向墙角,拿起木梳,特别用心让那曾一是乌黑的刘海整齐地飘散在前额,然后打开包袱,换上母亲刚送来的白上衣,黑裙子,白袜子,黑布鞋。难友们一齐拥上前围抱着何小静。正在难舍难分之时,又听到看守的一声吆喝,她沉着竖毅地说:“难友们,我走了,你们要坚持到最后胜利,直到法西斯灭亡!”何小静说完,镇定地跨出牢门,习惯地昂起头,整整衣领,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黎明之前,在粤北芙蓉山上,特务头子丁养光声嘶力竭地叫喊:“一边是自由,一边是死亡,现在是你最后的选择机会了!”何小静面不改色,理直气壮地说:“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她,不愧是党旗下宣誓过的共产主义战士,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这时,罪恶的枪声响了,小静在悲壮的口号声中倒下!当时年仅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