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陆更夫参加过震撼中外的广州起义,后任工农红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壮烈牺牲于广州。
陆更夫,又名梗夫、陈平、张清泉,1906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叙永县。童年时代,他在叙永城读私塾、小学,再转到永宁联合中学读书。读书期间,他于1921年到沪州参加学生体育运动会,住在市内川南师范学校,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萧楚女等人,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往革命。由于家境清贫,他中途失学回家,后靠叔父陆俊鸢的支援,赴成都读书。1922年,他在成都高师附中求学,该校校长是吴玉章,教员有恽代英等人。更夫受到良师教育,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1923年,由刘竹贤介绍,陆更夫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青团)。翌年,他与岳凤高主编文艺杂志《心波》,宣传革命道理。不久,他又与张子玉主办《红涛周刊》。张子玉是中国共产党父员,学行历进会领导人之一。更夫受张子玉革命思想影响,积极撰写短文,在该刊发表,传播革命思潮。
1925年,陆更夫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7月间,他与共产党员彭寿炽离开天府之国,经党组织介绍并考试合格,进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读书。1926年春,该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军校学习期间,根据共产党组织的指示,为巩固和发展首次国共合作,他也加入国民党,既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过组织生活,也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特别党部过组织生活。他曾先后听过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中共两广(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前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军校政治部主任教官恽代英等作报告或讲课,受到深刻的教育,进一步认识到学好军事理论,掌握军事本领的重要性。他在校内,一方面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另一方面又刻苦钻研革命理论。他深知自己是政治科学生,对政治理论愈加注重学习。他看了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演说》后,深深感到:孙中山虽然已经逝世了,但是孙中山确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的三大政策必须坚持。为此,他既学习新三民主义理论,又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
陆更夫在军校时还听到对学生提出“十不怕”,即要做到“不怕死、不怕穷、不怕冻、不伯热、不怕痛,不怕饥、不伯疲、不怕远、不怕重、不怕险。”他认为一个革命军人必须做到这“ 十不怕”,才能保卫祖国,为此决心按这些要求勉励自己,磨练革命意志。
因革命战争的紧急需要,陆更夫于1926年夏,没等到毕业,就提前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团部从事政治工作。在北伐战争中,他切实加强团内的政治思想工作,激励官兵在“不拉夫、不捐饷、不住民房、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要发扬“不怕难、不怕苦、不伯死”的精神,英勇作战,为打败反动军阀,统一祖国而奔上疆场。他曾与部分官兵到前沿阵地打仗,后提升任连长,曾先后参加攻打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占武汉的战斗,立下战功,受到叶挺表扬。
1927年2月,陆更夫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部任宣传科科长,兼任校刊主编。他与共产党员袁澈编辑出版《革命生活》日刊,发表了许多有新观点的文章、诗词,逢重大节日或大事又出特刊,把该刊办得很有特色。他撰写的《斥蒋介石》、《再斥蒋介石》等有战斗性的论文在该刊发表,严词痛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他与蒋先云、陈赓等在武汉建立“黄埔各届学生讨蒋筹备委员会”。他当选为委员。4月23日,他与军校师生到市内阅马场出席了有三十万工农商学兵群众参加的反对蒋介石的大会。他在这一天的《讨蒋特刊》上还发表了《在讨蒋大会里枪毙杨引之》一文,公开喊出“枪毙蒋介石”的口号。
这时,湖北形势严峻。叛军夏斗寅部阴谋颠覆武汉国民政府。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特别党部于5月16日成立,陆更夫与叶镛、袁澈等当选为常委。他和军校师生一起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随后,他在《五四纪念特刊》上发表文章,鼓励革命学生与工农结合,走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陆更夫在第二方面军第四军教导团任第三连连长,在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率领下南下抵广州,准备参加广州起义。12月上旬,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召集教导团内二百多名共产党员开会。陆更夫等出席了会议,听张太雷作报告后,明确了起义的重要意义及所负责的任务。
这一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了。陆更夫担任教导团第一营一连连长,率领士兵,与该团官兵一起,同广州工人赤卫 队密切配合,攻打广州公安局及其对面的保安队,经过短时间激战,歼灭了敌人,占领了公安局,迅即释放在押的政治犯,稍后到长堤,击退横渡珠江的敌第五军,保卫了沿江阵地,不久又阻击了帝国主义军舰和增援之敌,然后回到广州苏维埃政府,担负警卫任务。
由于敌人源源增兵,进攻广州起义主力由广州撤出。陆更夫率领所部,转移到花县,与其他起义武装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师,以叶镛为师长,袁裕为党代表,陆更夫为该师党委委员兼第十二团党代表,奔赴海陆丰。1928年4月,部队到达海丰,陆更夫改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协助师长叶镛、师参谋长徐向前率领部队,歼灭白旗队股匪,获得大捷,收复陆丰县城。
1月下旬,“海陆丰守备司令”蔡腾辉纠集反动武装600余人占领海丰赤石。陆更夫协助叶镛、徐向前部署革命武装,趁敌人在春节饮酒狂欢之际,突然出击,消灭一批敌人,随后又在公子帽山,悉数歼灭敌人;2月,又消灭大恶霸庄大泉的反动武装,占领和尚寮,在大南山三坑略作休整,随即与惠来、陆丰农军,攻占重要据点葵潭,收缴到一批武器,促使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扩大到有海丰、陆丰、惠阳、紫金等七个县。3月,陆更夫又协助师长指挥军队在农军配合下,攻占惠来县城,建立革命政权。6月,叶镛被敌逮捕。徐向前继任红四师师长。陆更夫协助徐向前,带领部队转到农村战斗,有时吃不到饭就吃生番薯度日,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
陆更夫于1928年下半年离开广东,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成绩优良。学习期间,他与黄火青的胞妹黄海明结婚。193O年冬,陆更夫回国,在中共北方局从事地下工作,曾到外蒙古工作六个月。1931年7月,他到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在中共中央军委工作。10月,他到广东、广西检查兵运开展情况,住在中共两广省委机关所在地香港,任中央巡视员。12月,他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曾在香港主持两广省委会议,通过了《关于切实建立组织工作的决议》第十一号通告等文件。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到广州,指导开展革命斗争。1932年3月16日,他在香港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由于省委常委、香港特派员廖亦通叛变,向反动派告密,陆更夫和省委常委五人,被香港警察逮捕。当时,他改名为张清泉,与其余五人被关押在陈昌利监房。在铁窗里,他们均用化名,立场坚定,不变节。反动派找不到证据。经中共中央和省委大力营救,并由香港互济会以4000元白洋送给有关部门,陆更夫等获担保释放。5月6日,他坐意大利邮轮离开香港赴上海。由于香港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把陆更夫等乘坐的轮船名称、启航日期,陆更夫等人的相片转到沿岸码头,并分配特务跟踪。陆更夫等刚上上海杨树浦码头,立即再被逮捕,关在龙华监狱,后被广州市公安局特别侦缉处引渡返广州。他受酷刑折磨,始终不屈。
陆更夫与省委常委几个同志于同年7月15日被押赴东郊,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