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在增城县镇龙镇均和圩,矗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的民运股长张冠雄烈士就长眠在这里。
张冠雄,19l9年11月出生于增城县正果镇科甲堂村一户农家。父亲张运财以耕田为生,共有四兄弟姐妹,张冠雄排行最小。他自幼好学上进,1927年在正果东山小学读书。1936年人增城县立中学师范部就读,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时,他参加了校内唯一进步的学生团体——春潮读书会。读书会每月开会讨论学习问题,研究抗日形势,抒发抗日救国情怀,张冠雄每次讲起话来都意气激昂,很有吸引力。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热血青年纷纷奔向抗日救亡第一线。1938年的暑假,张冠雄参加了中共党员王新民组织的学生下乡抗日宣传队。是年秋,日寇即将大举进犯华南,形势紧张。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二十七周年纪念日,张冠雄和一些进步同学组成话剧队,到增城附近的农村演出,宣传抗日。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这时敌机己开始轰炸增城县城,敌人进攻的消息一日数传,校内师生纷纷疏散到外地。张冠雄和几个同学一齐去到正果兰溪,后经兰溪回到家中。10月中旬,增城沦陷。日军烧杀抢掠,人民饱受苦难,张冠雄目睹这些惨状,增加了对日寇的仇恨和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1939年初,王新民准备在家乡正果村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张冠雄离开家里,和一些增中的同学来到了科甲堂中坪学校集中,准备参加王新民组织的救亡团体。后来由于建队条件还不具备,其他人回家待命,只有张冠雄和另两个同学被留了下来。
1939年春夏之交,增城地区敌我双方转入相持阶段。是时,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以下简称“东团”)已经成立,相继在东江各县开展救济难民和抗日救亡工作,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同年4月,在中共博罗县委主持下,成立了中共增城特别支部。同时支持决定利用东团影响不断扩大的有利形势。成立东团增城队(以后改称增龙队),进一步推进增城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5月上旬,增城队在正果科甲堂成立。张冠雄和留下的两个同学随即参加到这个队来。由于他是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便由他带领队员们到各村进行活动,增龙队很快便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增龙队亦因此在科甲堂站稳了脚跟。在1939年7月间他由张国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9月,增龙队成立了四个分队。张冠雄分到了正果分队,他和队员们一起织建了地下党掌握的豸步乡自卫队。他还创力夜校,教育广大群众;组织妇女会。农会等党的外围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党的组织。
增城沦陷后,国民党基层组织在增城已经解体。1939年冬,中共党组织派党员李东林出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一职,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开展统战工作。通过李东林的关系,张冠雄调到了国民党县党部任干事,负责领导农会和妇女会的工作。1940年1月,张冠雄参加了国民党县党部的党政工作队,后任队长。工作队的任务是负责建立乡村政权组织。他带领队员深入到派潭、正果等地恢复区、乡、保、甲基层政权,有计划地安排地下党与进步人士来出任各级政权负责人。到1940年底,增城北部地区的乡村政权组织有80%掌握在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手里。乡村政权中有2O%的乡长、保长同情和支持中共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也充分显示了张冠雄优秀的组织才能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才能。
1941年冬以后,在全国、全省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一次次反共逆流冲击下,增城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反动派刘策接管了李东林县党部书记长一职。8月,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撤销,国民党县党部的中共人员全面撤走。张冠雄回到家乡,当三平约乡乡长兼科甲堂小学校董。在这个时候,他与志趣相投的温秋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1942年5月,粤北省委被破坏事件影响到增城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出动大批兵力,企图一网打尽我党在增城的地下组织,增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张冠雄这时被国民党县党部当局怀疑是中共分子而软禁了一两个月,终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随后他转移到龙门永汉新木,以教书为掩护,任小学教导主任。后因患重病,回到家中。
1943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独立第二大队(独二大)成立。张冠雄以熟悉当地情况而被调到独二大做民运组长。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掩蔽之后重新公开活动,他以充沛的革命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部队开拓新区打前站,为争取地方中间势力和基本群众支持中共部队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开辟新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最初随部队在增搏边界活动,随后同宋佛清一起去石滩一带开辟工作。在增江河畔的萧塘头,经张冠雄的启发教育,该村进步青年萧志权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萧后来在石滩地区组建了抗日自卫中队并任中队长,活跃在增江河畔一带打击日伪军。当时萧塘头长期驻有日军,但经过张冠雄的艰苦工作,群众完全站在独二大一边,支待和掩护部队的活动。在萧志权的协助下,这里建立了一个由油麻山通向罗浮山抗日根握地交通线上的重要交通站。由于张冠雄的统战工作做得好,这条村的地方势力也支持中共部队。我部队不但能在夜间秘密渡江,而且非武装人员白天也可以凭伪维持会长的证明过日军关卡渡河。这条交通线一直保持畅通到抗战胜利。
1944年5月,独二大回师增西南,在巩固了油麻山根据地后又开辟罗布洞地区。罗布洞地处广州北部帽峰山下,是增(城)、从(化)。番(禺)和广州东北郊区的交接地带,地形险要。帽峰山是广州北郊最高的山峰,易守难攻。占领了罗布洞一则可以南逼广州日军大本营,二则可以西进从化、花县。因而罗布洞的军事地位显得极为重要。这里的地方势力强大,日军驻过,后来被迫退出来了。国民党别动队的势力亦进入这里活动,力图控制这个地区,但也个敢驻守。独二大则打算把这里逐步建成抗日根据地,与油麻山根据地相呼应。于是在7月间派张冠雄以民运股长身份进入罗布洞做统战工作。当时进入罗布洞是非常危险的,但张冠雄没有考虑到个人安危,毅然进入罗布洞,吵惊人的胆略与联防队展开谈判并做好当地姓管的乡长的工作。最后联防队同意把枪支交出,管乡长也同他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同意与独二大合作。8月6日,独二大在罗布洞成立了抗日民主乡政府,任命张冠雄当乡长。随后,张冠雄到乡政府与姓管的原乡长研究工作,这时,突然有二十多名国民党别动队员进了村,包围了乡政府,要将张冠雄和姓管的原乡长拉走,张冠雄宁死不屈,猛力反抗。敌人见劫持不成,便向他开枪。他身上中了七枪,倒在血泊之中。等到我独二大救援部队赶来时,敌人已劫持姓管的原乡长逃去。张冠雄则已停止了呼吸,时年二十五岁。
五个月后,由独二大等部队组成的东江纵队第四支队集中优势兵力又一次进军罗布洞,与国民党别动队及地方反动势力展开激战,终于击毙了敌别动队少校组长周炳南等人,告慰了烈士的英灵。
解放后,人们把张冠雄的遗骸从罗布洞迁葬到油麻山均和圩,并建了纪念碑世世代代纪念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