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张亚南,原籍山东省蓬莱县,1953年1月31日出生于广州。父亲是部队的高级干部。
张亚南虽然生长在部队高干家庭,但父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格,使他自幼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和勤俭朴素的良好习惯。他在学校勤奋好学,努力向上,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
生活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使张亚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特殊的感情。他初中毕业年仅十六岁,就强烈要求参军。初时,母亲见他是家中最小的又是唯一的男孩,有点难以割舍,要他继续读书。亚南却对母亲说,现在搞“文化大革命”乱哄哄的,党组织、政府、学校都瘫痪了,还有什么书好念,留在学校里打派仗,只会学坏,倒不如到部队去锻炼。母亲觉得他说得在理,也就不再反对了。张亚南刚入伍,被分配到地方部队,但他坚决要求去野战部队。他说,到野战部队更能锻炼人,有更多报效祖国的机会。后来组织批准了他的要求。
张亚南把部队当作革命的大熔炉。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苦练杀敌本领,进步很快,年年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1970年2月,他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1978年11月,张亚南所在部队奉命从桂林调往靖西中越边境。这时,张亚南已升任连长了。经过在部队近十年的锻炼,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基层指挥员。平时他很爱学习军事理论,从实战需要出发,认真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战前,他针对连里有的战士存在和平麻痹思想,积极进行战备动员,并组织了战术讨论会。接着,又带领全连投入到实战演练中去。他向全连战士讲了丛林作战、穿插处置方法和设置班防御、挖单人掩体等课,还亲自做了示范。使全连战士从思想上行动上充分做好了打大仗、硬仗的准备。
1979年2月,在上级召开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前动员会上,张亚南向团部争到了一面尖刀连的红旗。并代表全连指战员向上级党委明确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尖刀连的战旗不可丢;海可枯,石可烂,红心向党永不变”的决心。正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接连收到母亲两封亲笔信。信中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能够参加这次对越自卫还击战是无限的光荣,应该时刻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父母的期望,打出军威打出国威,为国争光,为父母争光。”这殷殷话语,给张亚南以莫大的鼓舞,他知道这是老一辈革命者对自己的期望与鞭策。他在临出征前两天,回信向父母亲表示:“决不当狗熊,一定要当英雄”,“决不给爸爸妈妈脸上抹黑,不给祖国丢脸”。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张亚南率六连随某营参加了打穿插的战斗。全营乘坐坦克直插敌人腹地。大连所乘的坦克性能较差,在山地丛林中行动不便。为了不影响大部队前进,六连根据上级命令退了下来。于是全连同营的主力脱离了联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张亚南和连指导员冷静分析了战况,决定全连徒步向前穿插,并随时同友邻部队和高一级的指挥所联系。张亚南随即率领全连实施新的战斗方案,打了不少胜仗。
2月17日,六连摧毁了敌人两个火力点,并掩护师预备指挥所通过敌人的封锁线;2月18日,在安乐地区配合兄弟部队作战。19日,他率领一百多个民工和十多个掉队的战士,向扣屯方向穿插。战斗中,六连二排有十六个战士(其中四个是伤员)掉队被敌人围困在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子里,情况十分危急。张亚南与指导员商量后,立即分成两路跑步前往解围,并主动报告兄弟部队首长,请求援助。张亚南率领一部分战士赶到村子前沿时,遇到一座吊桥,敌人用炮和机枪组成火力网封锁了桥头。张亚南当机立断,决定强攻。他从机枪手杨习昆手里拿过机枪,一边扫射,一边指挥火箭筒向敌人火力点射击,战士们交替掩护,很快就把敌人的火力点压了下去,救出了被围的十六名战友,并打死十八名敌人,俘虏五人。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受到部队首长的赞扬,受兄弟部队以鼓舞。后来此仗被军事科学院编为成功的战例。
随后,张亚南率领六连随某师指挥所和某团前进指挥所行动。部队在通过一块稻田时,突然受到敌人的狙击。兄弟部队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这时某师首长要六连组织突击。张亚南立即一面从二排机枪手手里拿过轻机枪,向敌人射去,一面命令战士发射穿甲燃烧弹,组织八二无坐力炮向敌人射击。为了便于发扬火力,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没有隐蔽的情况下射击,经过一番激战,终于把敌人两个碉堡摧毁,使兄弟部队顺利通过敌人封锁线。19日晚,六连占领了前方的三O六高地,可是兄弟部队仍有两个连尚未通过敌人的封锁。张亚南马上率领六连回去摧毁敌人的火力点,完成接应兄弟部队的任务。兄弟部队对张亚南的英勇善战和果断指挥十分佩服。
2月20日,张亚南率六连掩护某团担架队向扣屯方面穿插,到达波列一个村庄时,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张亚南指挥战士冲上山头,压制敌人火力,后来敌人发现我担架队,便派出一部分兵力向我追去,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张亚南让指导员带一部分战士占领左边山头,自己拿起冲锋枪,组织火力作掩护,终于占领了制高点,打退了敌人,掩护了担架队前进。接着,他们又和兄弟部队一道攻占了扣屯的两个山头,打退敌人多次反扑,毙敌七人。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我方伤亡也不少,张亚南再次和大部队失去联系。他在寻找主力部队的途中会合了兄弟部队失散的二十多位战友。这时他们已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在这困难情况下,张亚南挺身而出,向大家表明自己的身份,提出组织起来突围的建议。他将十五名共产党员召集起来,要求大家在困难情况下,要起模范作用。亚南组织突围后,继续带领大家前进。但由于连续作战,粮食用完。又饥又渴,战斗中又有一部分战士失散。最后,张亚南和另外五位战士也被敌人杀害了。
战后,上级为了表彰张亚南英勇作战的精神,给他追记了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