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当守青衣务得贤,草茅何足副详廷。
——张镇孙
夫积习之心不可有,积累之心不可无。
——张镇孙
简介
张镇孙(生卒年月不祥),南宋时期广南东路番禺人,字鼎卿,号粤溪。张镇孙自幼好学,博闻强记。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参加科举,成为南宋时期唯一岭南籍状元。历任秘书省正字、进秘书省校书郎、婺州通判等职,后因遭弹劾被罢官。张镇孙为人正直,不阿权贵,对奸相贾似道的收买不屑一顾。宋端宗赵昰时,张镇孙任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按抚。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张镇孙率军抗击元军,收复广州,后兵败被俘,自杀殉国。
事略
直言廷对 鲤跃龙门
孙镇孙,南宋番禺人,一说为南海熹涌(今属广东佛山)人。据清代同治年间编撰的《番禺县志》转引《张氏族谱》中记载,张氏一世祖张元贵原为四川遂宁人,举孝廉出任南海县知政,因为官清廉,擢升为权知军州事,致仕后,迁入广州城南太平门内通泰里(今广州市人民南路通泰里,即状元坊所在地),并在此地定居,以此为籍贯。张镇孙的祖父曾任雷州训导,为官清正。其父张翔泰,为人“抗志高迈,肆意诗酒”,富有才华,满腹经纶,著有诗文集、诗(经)、(周)易疏解等著述,刊行于当时。张镇孙出生于这样的官宦诗书世家,自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状元坊,位于今广州市人民南路,因宋代状元张镇孙故居于此而得名
张镇孙自幼聪颖,博闻强识。八岁时,就可以“一目成诵”。十二岁时,就被称为“神童”。十五岁时,成功考取童子试,名冠诸生。当时郡县的学官曾经试其文章,无不惊异于他的才华。
童子试后,张镇孙的科举之路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顺利。他屡试不第,但并未因此轻言放弃,而是继续夙夜苦读,终于在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的乡试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五。翌年,赴京赶考,在殿试中写了一篇长达七千余字的《廷对策》,文中针对国家当时的积弊,直言陈词,提出“国家以民为命脉”的论点,要朝廷实行“楫上益下”的政策,指出皇帝应该“以仁治天下”,并大胆提出严惩贪官污吏,以平民愤的建议。张震孙因《廷对策》获得阅卷官与度宗皇帝的青睐,鲤跃龙门,考取了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一甲第一名进士,成为状元。
忤逆权臣 刚直清廉
张镇孙高中状元后,权臣贾似道欲乘机拉拢他,他对张镇孙说“子乃似道启上所擢也”,欲将张镇孙登第说成是自己的私恩,希望张镇孙答谢他。当时,贾似道权倾一时,朝廷内外不少官员都想巴结他,不料,张镇孙却对贾似道的拉拢不屑一顾。按照惯例,状元高中后可以前往判局领取为数不少的赏钱,可张镇孙只是象征性取了少许。上述两件事很快就在官员百姓中传开,大家都称赞张镇孙为人刚直清廉。
张镇孙被南宋朝廷任命为秘书监正字,后升任校书郎,不久改任婺州(今浙江金华县)通判。当时的南宋朝廷已是西山日暮,颓败之势已无法挽回。张镇孙在《廷对策》中勇于揭露和直言敢谏的精神虽得到度宗的赏识,但度宗并未因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没有积极应对蒙古军队的步步紧逼,而是继续沉湎于酒色之中,将朝政都交给著名的“蟋蟀宰相”奸臣贾似道处理。张镇孙对这种“国事日非,百官奔散”的乱象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弃官回到广州,奉养双亲。朝中谏官趁机弹劾张镇孙“闻兵逃遁”,不久,张镇孙被朝廷正式罢免了官职。
临危受命 壮烈殉国
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已经破败不堪的南宋朝廷向元军投降,益王赵昰在朝臣的保护下辗转逃至福建,即位皇帝,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宋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以端宗名义继续组织义军抗元,张镇孙亦在此时于广州响应,组织抗元力量。张镇孙与都统凌震兵分两路,誓师抗元。同年十二月,张镇孙被端宗皇帝任命为龙图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统辖广州一带的抗元力量。
张镇孙治军严明,当时有一个名为卢震的将领,拥兵自重,骄横跋扈,张镇孙以军法将其治罪,枭首示众,军中士气为之一振。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张镇孙率兵驱逐元将梁鸿飞,光复广州。正在此时,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分别带兵攻克梅州、潮州,这个风雨飘摇的“小朝廷”看似迎来了一丝希望。张镇孙因光复广州有功亦受到端宗皇帝的赏赐,乡里亲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但他却面露忧色,默不作声。因为他深知,南宋“小朝廷”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抵挡元军的接连进攻,南宋的彻底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同年十二月,元军又派大将吕师夔、索多率两路大军猛扑广州。张镇孙率2000余艘战船迎击元兵,激战于靠珠江北岸的江面上,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宋军大败,只得退守广州城内,与元兵展开巷战,最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广州城再度陷落。张镇孙为了不使城内的人民遭受侵害,假意投降,成了元军的战俘。在被押往京师的途中,张镇孙自杀于广东境内的大庾岭,壮烈殉国。与张氏同时抗元的名臣文天祥,在得知张镇孙的死讯后,特赋诗悼念。
张镇孙中年登第,为官不足十年即城破身死,享年43岁(一说44岁)。他生前著有《四书析义》《名臣言行录》以及《见面亭集》十卷,今皆已亡佚。关于见面亭,编撰于清代同治年间的《番禺县志》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南宋时广州流传有这样一首童谣“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出”,当时珠江江面比现在广阔许多,两岸民众难以直接隔江相望,有官员还为此起建了一座见面亭,以等待广州状元出现。就在张镇孙高中的那一年(1271年),珠江江水干涸,广州两岸民众可以步入江中,相互见面。该传说和童谣,寄托着广州人对这位状元“老乡”的美好祝愿。张镇孙死后,被其族人安葬于广州永泰里(今三元里),称为“状元墓”,后毁于明末清军围城之时。张氏后人于明代初年迁至广州河南(今海珠区同福中路一带),现存一口“状元井”,位于今海珠区二龙街龙圣里巷口附近,当地也以“状元井”为地名,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的状元郎。
参考文献
[1] (清)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六。
[2]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四。
[3] (明)黄佐著;陈宪猷疏注、点校:《广州人物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张其凡:《有功于广州人民的宋代状元张镇孙》,载《岭南文史》1995年第1期。
摘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和广州大学历史系编)
《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各区纪委监察局,开展广州市廉洁历史文化的普查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广州大学历史系为主体编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