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敢谏倡孝治——(东汉)杨孚
名言
创造用武,守业尚文。
——杨孚
郡邑侵渔,不知纪极,货贿通于上下,治道衰矣!
——杨孚
简介
杨孚(生卒年月待考),字孝元(一字孝先),东汉南海郡番禺县下头渡村人。杨孚早年攻读经史,钻研颇深。公元77年,他因入选朝廷主办的“贤良对策”而获授为议郎,成为参与议政的皇帝近臣。杨孚为官清正廉明,以直言敢谏著称。他极力主张恢复和加强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为汉和帝采纳。在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汉和帝息兵安民,停止对匈奴的战争。杨孚是迄今可考的广东最早著书立说的学者,广东第一位有诗歌传世的诗人。杨孚在参预政事之余,撰写学术著作《南裔异物志》,该书是岭南第一部物产志。晚年,杨孚定居番禺,著书讲学,为岭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事略
犯颜进谏 反对用兵
汉章帝建初年间,杨孚举贤良对策,拜为议郎。所谓议郎,在汉朝时候充当皇帝的近卫,负责顾问应对,指陈政事得失,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之一。
杨孚井,位于广州市新港路下渡村东约一巷,相传是杨宅后花园水井。
杨孚为官时,以直言敢谏而著称,不随便附和他人意见,屡屡向皇帝提出自己对政事的看法。汉和帝刚即位时,年幼不能亲政,由窦太后主持政事,其弟窦宪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当时北匈奴内乱,南匈奴上表请求出兵讨伐,汉和帝有意征讨北匈奴。满朝文武害怕新君即位,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为讨好皇帝,纷纷称善,唯独杨孚上奏直接反对出兵。在奏章中,杨孚分析了商周以来的政治得失,认为“创造用武,守业尚文”“绳美祖宗,毋轻用武”,平定天下,打下江山需要用武功,但是守护社稷,治理国家要用文治。为说明如何遵循祖宗定下的规矩,杨孚接着说,“先帝继述,虏来则应,未尝先伐”,意思是匈奴并没有对东汉有过激烈的军事举动,所以师出无名,不应该主动对其征讨。但最终,汉和帝没有采用杨孚的意见,发兵征讨匈奴并取得胜利。《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意为将军窦宪率军攻入匈奴的腹地,登燕然山,行程三千余里。为了记录自己的功勋,窦宪在燕然山的一块巨石上刻下班固所写的铭文。这次战争虽然取得胜利,但是窦宪自以为有大功于汉朝,从而愈加跋扈恣肆,最终走向谋反。
倡导孝治 指斥污吏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天下大旱,据记载,“比年不登,百姓虚匮,京师去冬无宿雪,今春澍雨,黎民流离,困于道路”。为此,汉和帝下令臣子“廷议”政令得失。杨孚在廷议时直抒己见,他认为治国治吏,当以孝为先,要求汉和帝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他说,西汉时候的皇帝虽主张以孝治天下,但对为父母服丧却没有一贯的制度,只有汉文帝在临终前下诏说,“令到吏民三日释服”。杨孚认为“三日释服”时间太短,不能体现对父母的孝道,也与古礼不合。他进一步以西汉末年篡政的王莽作为例子来说明孝道的重要性,说:“王莽不服母丧,天下诛之。”因此建议汉和帝下诏鼓励“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丧”,并遵行西汉制度,要求郡国之士诵读《孝经》,朝廷根据士人的品德行为选举孝廉。

杨孚雕像
接着,敢于直言的杨孚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吏贪污的危害,“郡邑侵渔,不知纪极,货贿通于上下,治道衰矣”!因此,必须整顿吏治,要以廉洁作为考核和选拔官员的标准,“庶几克诚小民,副承天意”。这样才算得上是顺天意安民心。
汉和帝采纳了杨孚“孝治天下”的意见,下诏禁止官员仗着官威,假公济私。同时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赐三老、孝悌、力田者爵三级,为父后者爵二级,穷民不能自存者,予粟”。
针砭时弊 著书讲学
汉代,在岭南设置了交趾部。如同中原各州一样,交趾部设监察官员——刺史。按照规定,刺史每年夏天要巡视岭南各郡,通过这种方式来考核各郡官吏,进而了解民情,冬天则回到京城禀告巡查情况,以便于执行奖惩。当时的岭南物产丰富,许多物产被中原人认为是奇珍异宝。尤其在作为商品集散地的番禺,更有不少从域外舶来的珍宝。虽然在内地官吏的眼里,岭南还是一块神秘的蛮荒之地,但这里的“奇珍异宝”却是他们竞相追逐之物,“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野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担任过交趾部刺史的官员在回京述职的时候都会带上他们在岭南搜刮的珍奇,用来贿赂朝中政要,以求取宠升迁,并逐渐演变为风气。针对此种弊端,杨孚潜心撰写了《南裔异物志》,书中系统介绍了汉代岭南动物、植物的种类及其生长情况,以及它们在经济开发方面的应用,并指出这些在内地人眼中的所谓“珍奇”只不过是岭南的普通物产而已。《南裔异物志》又名《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书中对岭南风俗、物产的解释,使当时内地的官员和百姓了解到在岭南这些东西其实不足为奇,从而使猎奇钻营的歪风邪气有所收敛。清代学者屈大均对《南裔异物志》一书极为赞赏,认为“其为《南裔异物志》赞,亦诗之流也,然则广东之诗,其始于孚乎”。屈大均觉得,杨孚在写《南裔异物志》过程中所作的“赞”文辞非常优雅,因此认为杨孚是广东第一位诗人。

杨孚撰《南裔异物志》,图为现代出版的校注本
杨孚还有一部著作为《临海水土记》,该书“亦以正献贡也”,也是为纠正当时歪风邪气所作。明人郭棐在其所作《粤大记》中,赞叹道:“世服孚高识,不徒博雅也”,对杨孚的人品和学识颇为推崇。
杨孚晚年时从京城退休返粤定居广州,在漱珠岗上著述和讲学。
“河南飞雪” 岭南流芳
由于杨孚在为官时公正廉明,善于体察民情,深得百姓拥戴,所以在广州地区一直流传着与杨孚有关的“河南飞雪”传说(“河南”泛指广州珠江以南的城区)。
相传杨孚衙门里有一个叫作张宝的衙差,因为家贫凑不出钱来安葬病故的母亲,非常伤心。杨孚知道后,托人给张宝送去了安葬费。张宝知道杨孚非常清廉,自己也没有多少钱,说什么也不肯收下。杨孚对张宝说,这些钱权当借给他应急,以后有机会再还便是。张宝这才拜领。
不久,杨孚告老辞官,准备还乡。张宝知道后,想趁杨孚还乡前把借的钱还上,但东拼西凑也没能把钱凑齐。为此,张宝内心惭愧,连给杨孚送行的勇气也没有。不料,杨孚却主动到张宝家辞行。张宝非常紧张,他举目四望,希望能在家里找出些值钱的东西送给杨孚作补偿,可是家徒四壁,就是找不出来。
杨孚告辞出门,走到张家的院子里,见两棵长得葱翠的五须松,十分喜爱。张宝见状,便趁机将这两棵松送给杨孚带回岭南留作纪念。于是,杨孚带着两棵五须松回到了广州,把它们种在自己位于河南居所的庭院中。
那一年,松树长得非常好,再加上广州天气潮湿,渐渐枝繁叶茂。这年冬天,广州的天气非常寒冷。一天早晨,杨孚起床散步,忽然发现院子里的松树挂着一层白雪,他大吃一惊,急急上前看个究竟。这时左邻右舍也都看到白花花的松树,全都大叫:“广州下雪了。”有知情好事者,便四处传说这是因为杨孚在北方为官清廉,感动天地,连洁白的雪花都跟他回到了故乡。自此,“河南飞雪”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杨孚本人则得到“杨南雪”的雅称。据说,珠江南岸的广州城区称为河南,就是由此而来的。
参考文献
[1] (明)屈大均:《广东新语》(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 (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 (明)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4] 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摘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和广州大学历史系编)
《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和各区纪委监察局,开展广州市廉洁历史文化的普查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广州大学历史系为主体编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