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1869~1952),原名李玉田,广东鹤山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8 岁在乡间从孝廉吕辉生习诗文、书法、绘画。光绪十一年(1885)赴加拿大,依族叔谋生。1887年入阿灵顿美术学校,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当年5月2日获阿灵顿画院全堂大考一等第一名。后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画9年,成为学生首领和副教授。1913年入美国纽约美术大学。1914年获铜像雕刻学冠军。他在美国从著名画家切斯和萨金特学画,掌握了源自荷兰、西班牙学派的现实主义油画的精湛技巧,使他的肖像画保持了欧洲学院派的古典作风。这时的作品有:《老教师》、《音乐家》、《蓝眼青年》等。在美国纽约美术大学时,他以肖像画副教授的资格加入了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和美术研究院,长达10 年之久,成为这个机构中的第一位亚洲人。1916 年被荐加入世界最高画理学会。他的作品入选美国国际画院21 次,为东亚画家所未有。
李铁夫在国外求学时期,正是孙中山在国外侨民中奔走宣传革命之时,李铁夫先在英国加入兴中会,1909 年随孙中山赴美建立了同盟会纽约分会,任常务书记。李铁夫在国外卖出作品的收入和多次获得的艺术奖金,大部分用来资助革命活动。孙中山称赞他是“东方画坛巨擘”。黄兴等推崇他“洵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
民国19年(1930)归国。参加广州美术团体赤社活动。1935年1月在香港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作品有8件是在国外获奖的。1941 年香港沦陷,他避居台山县友人家中,过着贫穷潦倒的生活,常以作画和写字抒发情怀,寄托自己未酬的壮志,表明自己的艺术理想。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香港,独身蛰居在九龙红山上的一间破屋里,陪伴他的只有几千幅战火劫余的油画。他依然勤于创作,探讨如何将外来油画转化为中国的民族艺术,尝试在油画中采用平光和单纯的对比色减少明暗反差,用稀油调色,近于工笔中国画的画法。
1950年8月,华南文学艺术联合会委托广州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派教师谢子真到香港接李铁夫回广州定居。他被推举为华南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他将随身带回的全部美术作品献给国家。
1952年在广州病逝。他逝世之后,其遗作及遗物大部分为广州美术学院收藏。1981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铁夫画册》,宋庆龄副委员长为画册写了书名。1989年11月,广州美术学院与鹤山县文化局联合在李铁夫家乡举办“纪念李铁夫诞辰120周年活动”,并编印了《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附文献资料及评论文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