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1873~1933),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戊戌科秀才。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两年后,以成绩优等毕业。翌年创办《海丰自治报》,不久,被海丰县推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曾在咨议局会议上主持严禁赌博得好评。
1909年加入同盟会,同年2月12日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时,陈炯明本负责率领一路敢死队进攻巡警教练所,后未参加起义。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南方支部决定在广州和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地区组织五路武装起义。陈炯明和邓铿被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这支民军称“循军”,人数达数千人,起义军直扑惠州城,半月间,惠州所属各县先后光复。
1911年11月9日广州光复,胡汉民任广东都督,陈炯明任副都督。胡汉民随孙中山赴南京后,陈即任代理都督。他立即以循军、新军为基础,壮大自己的势力,扩编两个师一个旅为正规军;另方面却强行解散和镇压当时光复广州的其他民军。
袁世凯因知陈炯明与广东都督胡汉民不和,故采取分化手段,于6月14日宣布撤销胡汉民的广东都督职务,任命陈炯明为广东都督。孙中山和黄兴主张在广东举起讨袁义旗,但陈炯明却以“广东兵力单薄,不能首先发难”为由,拖延讨袁。直至7月18日,才宣布广东独立讨袁。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称帝。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举起护国讨袁的旗帜之后,陈炯明回到广东东江一带,组织民军,参加讨袁活动。翌年,袁世凯在全国的讨袁怒涛中暴卒,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派朱庆澜任广东省长,陈炳焜任广东督军。陈炯明立即宣布拥护北京政府,声明自愿把军队交中央派员改编。
陈交出兵权之后,北上谒见黎元洪、段祺瑞,黎元洪授予他“宣威将军”封号。但这只是一个空头衔。陈失望之余,适逢国会竞选议员,他转而参加竞选,又毫无所获。于是,1917年到上海,参加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并向孙表示“竭诚拥护”。孙中山即邀他同行南下广东护法。同年9月1日,非常国会在广州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设大元帅府于广州。但当时统治两广的桂系军阀,并不真心拥护护法运动,对孙中山的活动,多加掣肘。孙中山亟想建立自己的一支陆军,要求广东省长朱庆澜拨20营粤籍军队,由陈炯明率领,征伐福建的北洋军阀。朱即委任陈炯明为省长亲军司令。同年12月2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并派许崇智、邓铿等相助。1918年1月,陈率部屯驻粤东,兼任惠潮梅军务督办,扩军五个支队两个预备队,约1万人。在孙中山的催促之下,陈遂决心攻闽,经过10个月的奋战,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
军,占领了闽西南20多个县,建立了“闽南护法区”。
1920年6月,孙中山从上海派朱执信、廖仲恺到漳州,力劝陈炯明回师广东。8月16日,粤军分三路进攻桂军,虽两军力量悬殊,但粤军士气高昂,且陈炯明又以“粤人治粤”和“实行民主政治”相号召,因而得到广东人民的拥护,各地军民纷纷起义响应。10月28日,粤军攻克广州。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1月下旬孙中山回抵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翌年4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长,并说服陈加入国民党,任命为国民党广东支部长。
1921年6月,桂系军阀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兵分三路攻粤。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总司令,兵分三路进攻桂军。粤军于6月25日攻占梧州,协同滇、黔、赣各军,仅3个多月,全部攻占广西。
孙中山决定乘胜出师北伐。12月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抽调部队,拟于明年取道湖南,大举北伐。1922年3月21日,粤军参谋长邓铿遇刺。孙中山感后方接济乏力,乃决定改道北伐,将大本营迁回广州。回师途中,孙中山曾在梧州、肇庆两地电召陈炯明前来会晤,促使他表明态度,陈均未应召。孙中山于4月21日下令免去陈炯明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总长三职。陈于是日下野,离广州赴惠州,同时令其在广州的部队撤防于石龙、虎门等地;又密令在广西的前敌总指挥叶举率“陈家军”主力,迅速回师广州。孙中山于4月22日回到广州。这时,双方的矛盾已达到一触即发地步。拥护孙中山的一些将领,主张先消灭“陈家军”,再行北伐。孙中山为了避免内战,同时仍希望陈炯明能回心转意,故令北伐军不要进入广州,由三水经清远开赴韶关集中。陈炯明退避惠州之后,表示愿意留任陆军总长之职,并一再声称:“已催促叶举等迅速回防,叶等必无不轨行为,愿以生命人格担保。”可是,同年6月15日,叶举等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具体布置武装叛乱。16日凌晨,叛军围攻总统府,炮击孙中山的住处粤秀楼,幸好孙中山事先知道消息,脱险登上永丰舰。
叶举炮轰总统府之后,陈炯明托人送亲笔信给孙中山,称:“国事至此,痛心何极,炯虽下野,万难辞咎。……”当即遭到孙中山的痛斥。8月9日,孙中山得知北伐军回师失利,只得离粤经香港到上海。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复任粤军总司令。翌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组成西路、东路讨贼军。西路军出梧州沿西江东下,粤军第一、三师及第四师一部分起义响应。陈炯明叛军迅速瓦解。16日讨贼军攻克广州。陈炯明通电下野,逃回惠州。叛军三四万人退据东江、潮梅一带。陈炯明退居香港,继续进行反孙中山的政治活动。他攻击孙中山是袁世凯死后中国最大的军阀,攻击孙中山“居然主张共产,与列宁同一错误”。1925年2月、10月,革命军举行第一次、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了陈炯明叛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陈炯明在军事割据彻底失败之后,蛰居香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于12月1日发表《敬告国人书》,胡说共产党是“心腹大患,尤非较轻于日寇……”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病逝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