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邓世昌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1-03-22
  • 浏览数:

 

邓世昌是清代番禺县茭塘司龙导尾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出生于茶商家庭。据邓家后人回忆,邓家祖辈经营茶叶生意,由东莞迁居广州,开设祥发茶行。茶叶是广州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品,茶行生意在邓世昌父亲邓焕芬主持时已相当红火,在香港、上海、汉口、秦皇岛等商埠开设有6个分行。

邓世昌童年时候,一边在私塾读书,一边帮父亲做生意。此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利用傀儡政权统治广州长达三年。邓世昌曾随父到上海押运茶叶,目睹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扬威耀武,撞翻了中国渔船,中国渔民在水中挣扎,外国水兵竟然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他深感国家只有强大的海军才不会被人欺凌。为此,尽管他的两个哥哥和弟弟都继承父业走上经商之路,他却不走科举和经商之路,而是留心经世之学,专心向接触到的外国人学习数学和英文,选择在中国刚刚萌芽的海军作为终身事业。当时接办福建船政局的沈葆桢为了培养海军人才,开办了福州船政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同治六年(1867)船政学堂到广东招收十名通晓英文的学生,邓世昌报名被选中了。他学习刻苦,各门功课成绩优异,精于测量,又擅长书法,深得沈葆桢器重。

邓世昌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分派到运输舰"琛航"号当管带,后又调去指挥"振威"兵舰,专门捕捉海盗。几年时间,已经开始显露出他的指挥才干。那时,中国海军有南、北洋两大水师,沈葆桢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主办南洋水师。光绪五年(1879)沈葆桢去世,主办北洋水师的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慕名特地将邓世昌调到他手下,担任刚从英国买回来的炮舰"飞霆"号的管带。不久,调任新从英国买回来的"镇南"号炮舰管带。在一次军舰巡航中"镇南"舰触礁,邓世昌沉着指挥舰只脱险,却受到一些忌才者的中伤而被撤职。但他的才干为北洋水师记名提督丁汝昌所赏识,翌年带同他前往英国接收新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快舰。

光绪八年(1882)冬,清政府调广东水师援朝抗日,丁汝昌奉命率舰护航,邓世昌管驾的"扬威"号鼓轮疾驶,径赴仁川港,比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日本兵船因不得入港而罢兵。事件平息,清廷赐邓世昌"勃勇巴图鲁"称号,任"扬威"号管带。光绪十三年(1887)邓世昌奉命前往英、德接收订购的巡洋舰"致远""靖远"和装甲舰"经远""来远"号,得以认真考察、学习船舰、军港、炮术等西方先进的海军技术。由于北洋封冻,四艘军舰先开至厦门进行操练、,翌年开春,始驶到天津大沽港。这四艘军舰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舰,以之为主力,编成了北洋舰队。

七月,台湾吕家望等起义,清军剿办半年未平,邓世昌随丁汝昌运兵前往助剿,水陆并进,不十日平之,由是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加提督衔。八月,《北洋海军章程》制成,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任海军提督,邓世昌授中军中营副将兼"致远"号管带。他不但刻苦钻研技术,而且关心爱护士兵,受到水兵的敬重。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到威海卫检阅海军,见邓世昌训练海军有功,奏准赏换"噶尔萨巴图鲁"称号。

邓世昌一心报效祖国,以身作则带兵。当时的北洋海军"总兵以下多陆居,军士也去船以嬉",每年冬季南巡至上海、香港等地,各级官长无不上岸放纵享乐。邓世昌仍坚守舰上与士兵同甘共苦。那时日本、法国一直在向中国挑衅,邓世昌毫不懈怠,甚至祖父、父亲去世也没有请假回家守孝。他在军中经常勉励军士为保卫祖国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言及忠烈之事,慷慨激昂,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令人涕泪皆下。

光绪十九年(1894)春,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要求派兵入朝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 出兵占领了汉城,并向驻朝清军发起袭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九月十二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舰队为五艘运载往平壤援兵的轮船护航,于十六日到达鸭绿江边的大东沟,完成任务后返航旅顺,途中发现西南方远处海面上出现有悬挂美国国旗的舰队直驶而来。临近正午,这支舰队渐渐驶近,忽然都降下美国国旗,升起日本国旗,向北洋海军发起进攻。此时作战双方军力各有所长。北洋舰队实际投入战斗的兵舰共十艘,另有鱼雷艇四艘,其中主力舰吨位较大,但舰队总吨位较少,舰艇较旧,航速较慢。敌舰有十二艘,主力舰吨位小,但舰队总吨位多,式样新,航速快。最为致命的是北洋舰队作战准备不足,当他们从刘公岛出发时,李鸿章命令只许运兵,不准和日本舰队交火,因此不补足弹药。然而,面对来势汹汹之大敌,不容示怯,丁汝昌立即命令各舰开火应战。日本军舰以吉野舰居先排成鱼贯纵阵直冲而来,北洋舰队以"定远""镇远"两主力舰居中排成犄角雁形阵迎战上去。战斗十分激烈。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冒着敌方密集的炮火,冲锋在前,开炮击中多艘敌舰,日舰"比睿""赤城""西京丸"相继中弹起火。北洋海军旗舰为排炮击中,丁汝昌身受重伤。舰队失去指挥,"吉野"舰为首的四艘精锐敌舰进逼"定远"旗舰。情况十分危急,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冲到"定远"舰之前迎战,旋即陷入敌舰的包围之中,以一对四开始了一场海面近战。面对优势之敌,邓世昌沉着指挥,终因敌人舰多炮密,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炮战,"致远"舰中弹多处,右舷水线下被重炮击伤,舰身倾斜,势将沉没,但官兵们仍然没有停止射击。邓世昌激励全体官兵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舰只沉没在即,炮弹也快用尽,邓世昌决定以冲撞日舰作拼死之战。此时"吉野"舰已迫近"致远"舰,邓世昌对身边的大副陈金揆说:"日本舰队就靠着'吉野'号逞凶,如果把它撞沉了,我们的舰队就可以重新集结起来进行战斗。我们与它同归于尽吧!"于是,他下令开足马力以最高速向'吉野'冲去。拖着长长黑烟的"致远"舰向"吉野"舰边冲上去边开炮,"吉野"舰被吓坏了,赶紧掉头,开足马力逃跑,一边向"致远"舰发射鱼雷。眼看就要被"致远"舰追上,"吉野"号指挥官手足无措,士兵纷纷跳水逃命。正在此时,"致远"舰撞上了一枚鱼雷,锅炉爆炸,舰上燃起熊熊大火。军舰向左倾覆,很快沉没,全舰官兵都掉落海中。邓世昌坠海之后,高呼:"为杀敌而死,不要偷生,不做俘虏!"随从刘忠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推开,说:"阖船俱没,义不独生!"这时一艘清军鱼雷艇驶过来营救落水官兵,发现邓世昌,就伸过长杆高呼"邓大人快抓住杆子!"邓世昌被捞出水面,发现"致远"号已沉没,大多数水兵仍在水中挣扎,决心实现自已与军舰共存亡的诺言,又跳入水中。邓世昌养的爱犬凫到主人身边,叼住他的发辫救主。邓世昌知道这条义犬是死也不会离开自已的,毅然按住义犬的头与之一起沉入大海。牺牲时只有46岁。全舰官兵250人,除27人遇救外,余皆壮烈殉国。黄海激战五六个小时,日舰在受到重创之后在暮色中先后退走。

邓世昌忠贞尽职、慷慨成仁的爱国壮举震惊中外,为时人称颂,也为后人所铭记。郑观应《大东沟战争感作》有句: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胞夸胆识。

 

今广州天河区有邓世昌衣冠冢。此冢原在天平架石鼓岭,年久失修,1984年修复,并有邓世昌部分遗物再葬。1994年迁葬于今址,即东郊公园(今天河公园)气鲵岗上。邓世昌故居及邓氏宗祠在宝岗路二龙街龙诞里。两处建筑是相邻的青砖大屋。邓家大屋三进,邓世昌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邓世昌在水师任职期间曾三次回乡探望父母,光绪十四年(1888)还对邓宅及邓氏宗祠进行维修。如今在邓氏宗祠东院内有一株频婆树,据传是邓世昌小时手植。邓氏宗祠后院有一棵紫荆树和一棵凤眼果树,据传为邓世昌赴威海前所手植。邓世昌殉国之后,朝廷追赠其太子少保,照提督例从优议恤,派出钦差大臣荣禄携10两银子及"教子有方"金匾到广州抚恤邓家。邓家用抚恤金中的4万两银扩建了邓氏宗祠。扩建后的邓氏宗祠正祠三路二进,占地约2000平方米,连同前、东、后院共约占地4700平方米。正门楹联为"云台功首,甲午留名"。祠内挂有海军名宿陈绍宽题写挽百姓送给邓世昌的"保国为民"匾等。邓宅和邓氏宗祠的财产和历史文物在土改和"文革" 中先后被变卖和抄家,几乎荡然无存,邓宅遭占用改造仅存70多平方米的建筑,宗祠成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第二分所。1985年,海珠区政府在邓氏宗祠中树立邓世昌塑像,1994年迁走市结核病防治所分所,重新维修宗祠,辟为邓世昌纪念馆。

 

 

上一篇: 胡璇泽 下一篇: 曾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