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唐代诗人许浑出使南海郡,在广州写下《登越王台)诗,有“河畔雪飞杨子宅”句。河,指珠江;杨子,指汉代杨孚。此句出典,是说东汉时,在广州的珠江南岸,出了位博学多才的文士,名叫杨孚。他在河南洛阳京师中任议郎,后来归里隐居,带回洛阳之松树移植宅前。岭南从来气候温暖,偏巧这年异常寒冷,杨孚门前松树上居然降有积雪。因此,人们将其居住地方称为“河南”,他本人则得到“杨南雪”之雅称。据说,珠江南岸的广州城区称为河南,就是由此而来的。
杨孚,字孝元,东汉时番禺县下渡头村(今广州河南新滘下渡村)人,其学问和人品在当时已名闻遐迩。汉章帝建初年间(76—83年),举贤良对策上第,拜议郎。议郎是皇帝近臣,职掌顾问应对,参与议政,指陈得失,是影响施政的显要之职。杨孚在朝中的突出事迹,一是不随大流附和,反对向匈奴无端用兵,提出“创造用武,守业尚文”,“绳美祖宗(遵循祖上定下的优良准则),毋轻用武”;二是主张以孝治天下,针对西汉短丧的做法,向汉和帝提议“诏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孝”,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这对以后长期绵延的封建礼制中的丧制有着长远影响。
杨孚提倡廉政,曾上书皇帝,指出“郡邑侵渔,不知纪极,货贿通于上下,治道衰矣”,因此,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和选拔官吏要以廉为标准。那时,岭南设交趾部,朝廷派出交趾部刺史,夏天巡视岭南各郡,考核官吏,了解民情,冬天回京表奏巡查情况,举刺不法。岭南物产丰富奇特,尤其在商品集散地的都会番禺,更有不少舶来珍宝。在内地人眼里,岭南还是一块神秘的蛮荒之地,回京述职的官员,竞相带回珍奇为进身取宠的敲门砖,并蔚成风气。针对这一弊端,杨孚撰写了(南裔异物志)一书(又称(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一一列举岭南的风俗、物产,加以解释,使内地士民对岭南之出产、风俗有所认识,利用猎奇心理钻营舞弊之风有所收敛。
《南裔异物志)是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专志,成为后世方志一个重要门类,在宋代以后就失传了,只是由于后人转相引用散存于一些史籍中。曾钊评说:“粤人著作见于史志,以议郎为始”。这部书记载了岭南水、陆物产的种类和一些开发利用的情况,在当时起了向中原推介岭南风土物产的作用,更为后人提供了汉代岭南动、植、矿物的第一手材料,是具有科学性、真实性的珍贵史料。
《南裔异物志)在岭南文学史上,得到创广东诗歌之始的评价。汉代南粤语音与中原差距较大,对岭南人来说,创作以中原音韵为准的古诗,成为难事。杨孚是已知的首位以中原音作诗且有成就的岭南人。著名学者冼玉清考证,《南裔异物志》赞句悉用古语,证之《左传》、《诗经》,与中原古诗相同。《南裔异物志》语言生动,极富文彩。书中的“赞”采用四言体,韵语藻雅,寓意蕴藉,有《国风》遗响,完全可以看作优雅的古诗。试举二例。
杨孚赞美榕树,初生不过如葛如藤,长大了却茂盛葱郁,气象不凡:
榕树栖栖,长与少殊。
高出林表,广荫原丘。
孰知初生,葛藟之俦。
杨孚赞美鹧鸪,美如■鸡,不离恋土:
鸟象雌雄,自鸣鹧鸪。
其志怀南,不思北徂。
遣词优美,寄意深远,为岭南诗歌以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杨孚晚年,辞职归隐故里,故居遗址就在下渡头村东约一巷。此地至今尚存“杨孚井”,相传是杨宅后花园水井。这井本来是原生红砂岩层中一个天然凹穴,淘井时发现井底有4个泉眼涌泉水。未有自来水之前,全村食水皆赖此井。至于井旁的杨子宅,久已湮废。清两广总督阮元曾在广州河南漱珠岗建杨议郎祠以纪念杨孚,倡导文风。清人以“南雪”为书斋名的不少,著名诗人叶衍兰则以“南雪”为号,可见岭南学人对杨孚之推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