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朱执信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08-04-02
  • 浏览数:

朱执信,原名大符,字执信。祖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父亲朱启连是当地有名学者,精通琴律,人称“琴王”,曾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光绪二十五年(1899)后,3年内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他和弟妹便由住在广州的舅父抚养。

朱执信童年进私塾念书,酷爱文艺著作。又从舅父汪仲器学习数学。光绪二十八年考入广州一所新式学校教忠学堂读书,和学友共同集资购阅新学书报,并组织“群智社”,探求新知识,议论中华民族前途。在此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以及新译出的西方资产阶级名著《天演论》、《民约论》等。这些书中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对朱执信影响很大。

1904年,朱执信应广东省留日考试,名列第一,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他主修法政经济,并攻数学、医学,通英、日两种外语,这时期的勤奋学习,为后来所从事的理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及许多留学革命青年,接受了反清的革命思想。1905年7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选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主要撰稿人。

从1905年起,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驳斥改良派的谬论,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卖国的清政府,创建独立的“中华共和国”。

1906年1月,朱执信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希望社会主义学说“遍于吾国人士脑中,则庶几于社会革命犹有所资也。”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译介中对科学社会主义还不能作出正确解释,但仍不失为近代中国最早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介绍给中国人的作品。

1907年,朱执信自日本毕业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和两广方言学堂任教。他以此身分为掩护,积极宣传革命,联系同志,与新军中的赵声、倪映典等人经常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同时,积极联络和发动广州附近的民军,以新军为革命的内应,以民军为革命的外围,周密策划武装起义。是年与杨道仪女士结婚。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逝世,人心浮动,朱执信决心发动广州起义。他与赵声、邹鲁等计议:由邹策动防营首先发动,朱即集合民军,赵策动新军响应。预定12月13日前正式发动,不料期前8日邹分发会票给防营同志时消息泄漏,致被迫完全放弃原来计划,同志中有被捕者,幸均未供出朱、邹姓名,故朱等仍安然无事。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朱执信负责发动顺德一带民军支援。1911年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时,担负联络民军应援的责任,并主动要求参加“选锋”(敢死队)。当起义总机关发出举事命令之后,他用剪刀剪去长衫的下半截,手持两枚炸弹,与黄兴等率众攻入督署。炸弹用完之后,又从牺牲同志身上捡起短枪,与敌巷战,负伤仍继续战斗。起义失败后,洗去血污,包扎伤口,混入清军,得以离城,逃亡香港。此后,又多次参加革命武装行动,每次临行之前都给家人留诀命书,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会攻省城,迫使清水师提督李准投诚,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之后,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着手裁撤民军,编练军队,整顿军纪,准备北伐。并帮助姚雨平从民军团体挑选精英,迅速组成一支万余人的精干的“北伐军”开赴前线。南北和议达成后,任广东都督胡汉民的审计院院长兼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称绥靖处)督办。在广东审计院长任内,清贫廉洁,一丝不苟,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民国二年(1913)“二次革命”失败后,朱执信与廖仲恺前往日本,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1914年9月奉命返粤,协助邓铿主持广东的讨袁军事,并受邓委派前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筹款,继又主持驱逐袁世凯心腹、粤督龙济光的军事活动,由于所联络的各路民军举义时不一致而失败。1915年11月,奉孙中山召请赴日本筹商讨袁军事,正式加入中华革命党;12月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积极开展讨袁活动。

与此同时,朱执信仍坚持理论宣传活动,为《民国》杂志撰写了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政论。在《无内乱之牺牲》、《暴民政治者何?》及《革命与心理》等文中,揭露了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驳斥了当时反动分子把革命者及其主张诋毁为“暴民”和“暴民政治”的谬论,反复指出“民心恶袁”,坚信民主革命必然胜利。

1917年7月,朱执信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随孙中山率北京政府起义海军南下护法。1918年5月,由于滇、桂军阀破坏,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孙辞去大元帅职。朱执信随其离开广州到上海,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并担任与福军及陈炯明军的联络,准备驱逐窃据广州的桂系军阀。“五·四”运动期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时,奉命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撰述工作。

1920年夏,孙中山决心驱逐桂系军阀,“统一南方”。为此,朱执信于6月下旬再次被派赴漳洲,敦促驻扎该地的粤军西进讨桂。旋又不避艰险前往广州,联络国民党旧部和民军响应讨伐桂系军阀的行动。在他的策动和民军纷起的压力下,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9月21日,朱执信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冲突时遇难。1920年12月15日,朱执信烈士灵柩由宝璧兵舰运回广州。1921年1月16日葬于东沙马路驷马岗(即今先烈路)。

朱执信生平著述甚多,以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笔名撰写大量政论文章,载诸国外者有仰光、雪梨、新加坡各埠报刊,国内则见之于《民报》、《民国杂志》、《上海晨报》、《星期评论》、《闽星杂志》、《建设》杂志。遗著编有《朱执信集》。

上一篇: 邹伯奇 下一篇: 赖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