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其一)
廖仲恺
珠江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回?
徵羽不调弦亦怨,死生能一我何哀!
鼠肝虫臂唯天命,马勃牛溲称异才。
物论未应衡大小,栋梁终为蠹蟓摧。
①壬戌:指1922年。
②闻变:听说发生了事变。此处指陈炯明部叛变。
③徵羽不调:指孙中山、陈炯明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决裂。徵羽: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两音。
④鼠肝虫臂:《庄子·大宗师》载,“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谓人体虽大,最终也不免化为细小的鼠肝虫臂。喻指生命的无常和不可掌握。
⑤马勃牛溲:微贱之物。马勃:马勃菌。牛溲:车前草。
⑥蠹蟓:喻指祸国害民的坏人。
作者简介
廖仲恺(1877 —1925),广东归善(今属惠州市)人。国民党左派领袖,杰出的中国民主革命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及护法斗争。1921年,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22年开始,协助孙中山推进“三大政策”,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参与创建黄埔军校,并任军校党代表;参与策划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参与促进东征和平定滇桂军阀叛乱。同年8月,被国民党右派暗杀。著有《双清词草》等。
写作背景
1922年6月,正值孙中山部署北伐时,陈炯明等勾结直系军阀,阴谋叛乱,将任财政部次长的作者秘密囚禁于广州西郊石井兵工厂,妄图迫使其放弃支持北伐。之后,陈炯明部炮击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总统府,公开背叛孙中山。面对威胁,作者毫不畏惧,在狱中写了四首诗痛斥陈炯明的叛逆罪行,此处选其中一首诗。
诗词赏析
盛夏的羊城阴云密布,风雷突起;珠江波涛汹涌,掀起狂澜;国家飘摇动荡,形势危急。惊闻陈炯明部叛变,孙中山逃亡,被囚禁的诗人内心极为激愤和焦虑,希望有栋梁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遂向苍天发出“孰挽回”的悲怆呼唤。苍天不应,诗人振臂呐喊,“我愿以血荐轩辕!” 诗人并非空有一腔热血,激愤过后,开始冷静思考革命失利的原因。诗人的思绪回到了久远的过去,与圣哲先贤对话,求索万物的规律。诗人痛彻心扉地领悟到:国家的栋梁被那些蠹蟓一样祸国殃民的小人摧折,最终化为像鼠之肝、虫之臂一样的微末;而像马勃菌、车前草一样微贱之人却成为国家的栋梁,国家怎能不倾覆呢?全诗既有激昂浓烈的情感,亦有深邃的思考,情感与理智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