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创新
广佛科创“候鸟”湾区起飞 科研在广州 孵化在佛山 科创“超级城市”之未来呼之欲出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8-09-28
  • 浏览数: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片区。

陈万群

姚顺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摄

汪晓军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战略与创新创业方向博士生导师任荣伟

深读

在产业紧密互补的背景下,广佛双城融合发展有了新特征。近年来,“广州创新大脑”与“佛山孵化中心”不断联动,大湾区未来的科创“超级城市”呼之欲出。

在广佛交界的科创合作区域,有这么一群博士及教授团队——他们科研在广州、孵化在佛山,成为广佛双城的科创“候鸟”。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这些来自广州的“创新大脑”为佛山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而佛山也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孵化中心”。

随着广佛两市签署《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这一群体未来将成为大湾区城市科创融合的中流砥柱。

科创“双城记”

两大动力书写

高校动力:

不让科研成果在实验室“睡觉”

越来越多“广州科创大脑”选择在“佛山孵化中心”里进行项目孵化,为打造广佛科创“双城记”奠定人才基础。

这一趋势的背后,则是广州高校双创氛围“内生动力”足。不少广州高校为促项目实现产业化,将成果成功对接市场,纷纷出台系列激励举措,鼓励教授学者们携项目到产业城市中进行孵化,不要让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睡觉”。

在华南理工大学中,学校鼓励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的形式,提升专家学者们进行产业孵化的积极性。以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教授姚顺春的一款产品为例,作为自主研发的智能感应系统,其产品拥有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专利技术的‘拥有者’,高校以30%的知识产权入股。”姚顺春称,这30%的知识产权中,若产品推向市场有盈利,则超过三分之二的盈利返给企业,激励项目主创团队。“高校既入股,又参与运营。”

在项目孵化的创业团队中,教授们也探索“股权激励”的形式。汪晓军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他担任负责人的企业里,自己不拿一分钱工资,而从一家新公司创立开始,汪晓军本人的股权就进入了按计划逐步稀释的“时间表”,更多的留给激励团队。“作为公司的负责人,要无私,要能吃点亏。这样才能团结大家,才能给引入优秀的人才腾出空间。当公司壮大的时候,即使股权稀释了,但其价值已经增长了。”汪晓军深有感触:如果在一个科创团队里,最主要的“助手”所享有的股权小于10%,那么就没有激励作用。

同样,不少高校在各地市都有探索政校合作“落地”自己的产业园,为了鼓励自己高校的科研团队到产业园区里进行项目孵化,这些高校也都出台扶持及激励举措,引导项目团队到产业城市中成长。如在华工有激励举措,若项目孵化有收益,八成可返给项目团队。

城市动力:

引才政策引“科创大脑风暴”

越来越多的“科创大脑”选择将项目落地佛山,各类较为完善的引才、引智政策功不可没。

今年4月份,一项重磅“招才引智”政策——《佛山市科技创新团队资助办法》在佛山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新政策征求意见稿规定,诺奖得主团队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佛山市财政专项经费资助。此外,科技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将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而各区财政对入选的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按照不低于市级财政资助金额的1:1比例进行配套资助。这一新规,就解决了不少初创团队的资金问题。不仅是诺奖得主,国家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两院院士、国际奖项获奖者等都有一定的扶持资金资助。

哪些“科创大脑”是佛山作为孵化中心最青睐的?佛山将面向“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近年“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加快引进一批瞄准国内外技术研发前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由此带动各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集聚优势。

而在毗邻广州的南海区、顺德区,当地政府从去年起实行“科技创新券”政策。这是政府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引导区内企业积极创新,而发放的“代金券”,主要用于兑现创新服务。

候鸟故事

医疗候鸟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万群

广佛协同开展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研究

在佛山禅城华南生命科学园,一家名为广东美赛尔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美赛尓”)成了广佛科创合作的“缩影”,其专注于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制备与存储、技术研发等的高科技企业。随着广佛科创协同的不断深入,佛山也正吸引这类新型生物科技类型企业的进驻,将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转化。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陈万群教授担任美赛尔的首席技术专家。陈万群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系细胞生物学专业,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10多项科研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2016~2017年,陈万群还曾赴美国德州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从事干细胞研究。

 “细胞治疗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医疗理念,市场前景广泛。”陈万群表示,细胞治疗已经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目前,在妇科领域的临床研究,针对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等妇科疾病已经开始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治疗。  “国内细胞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超过1600万,佛山地区去年新生儿数超12万,但干细胞存储用户还不足1%。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为癌症,但是免疫细胞储存用户极少,因此健康保健市场需求巨大。”

 “佛山生物医药领域的扶持政策和创业环境都不错,加之广佛交通便捷,这是公司当初落户佛山的原因。”美赛尓董事长、总裁梅建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与广州及佛山、科研院所、高校、医院陆续开展合作,其中包括与佛山科技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同时,公司筹建生物样本库,综合细胞库和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希望通过这“两库一中心”推动医疗资源聚集等。

创新项目:

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目前,美赛尔发展势头不错。今年初,美赛尓还投资1000万元和暨南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同时,美塞尔还与暨南大学合作建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博士后从事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相关研究工作。据介绍,该博士后创新研究基地将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世界前沿技术,围绕干细胞及免疫细胞核心科技,开展了细胞储存、基础研究、临床科研、行业标准制定、临床大数据、医疗互联网+医疗、成果转化等业务。

陈万群解释,干细胞被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随着研究的深入,干细胞治疗技术也被寄望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据介绍,今年以来,美赛尔已经与佛山五区的相关医院进行合作,未来将与更多医院在肿瘤、细胞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陈万群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之初,就借助自身及广州院校在细胞上的研发实力和资源,广泛与广佛科研单位及各医院的合作,推动细胞治疗在妇科疾病等领域临床等工作。目前,公司的研发场地有2000平方米,未来还将不断扩大细胞库,并在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储存制备、临床治疗、新药研发、临床科研及治疗产品转化等上中下游领域发力。

能源候鸟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副教授姚顺春

将清洁能源技术用在佛企

华南理工大学数十年来与佛山顺德在经济、产业发展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昔日的“星期六工程师”,以华南理工大学为首的广州高校人才带着自己的“创新大脑”助力顺德制造业发展。

在广佛交界的顺德陈村镇,一批年轻有为的华工教授带着自己的科研技术,追随前辈的步伐再次踏上顺德产业热土,将自己的“创新大脑”在此“孵化”,而来自华工电力学院的姚顺春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华工科技园顺德创新园里,记者见到了年仅39岁的华工博士姚顺春。在知道了华工创新园区“落地”顺德后,姚顺春就决定“回家”创业。“我和顺德有缘。”姚顺春告诉记者,妻子正是北滘碧江人,而10年前也因工作原因,自己还在陈村置了业。“对这里多少都有些感情。”

如今,姚顺春今年6月正式注册了自己的企业——佛山华谱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在校进行教学、科研行为外,其他时间都在忙新公司的运作。”姚顺春的公司核心团队如今有4人,其中有3人就来自华工,包括了最为关键的首席技术专家。“3位是教授,都是大‘智囊’。”

在姚顺春看来,毗邻广州的城市里,没有哪一个如同佛山一般产业基础雄厚,是自己创业梦想起飞的最佳之地。“过去10年,我们在学校实验室里研究的技术,其实有不少在佛山顺德的企业里探索落地,其中不乏像美的等这样的大企业。”姚顺春说,没有城市产业作为依托,高校钻研的技术不仅难被市场接受,另外还缺乏孵化的平台。“顺德家电、机械装备产业有这个实力,也需要我们,所以二话不说就来这里了。”

创新项目:

智能监测污染排放

专擅燃烧诊断及排放检测技术研究的姚顺春,将自己及团队10余年来所研究的高效清洁能源智能传感技术项目,带来顺德进行孵化。

 “如果可以从根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源头消耗,这样排放出来的工业废气就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源。”姚顺春说,十余年来,自己及团队不断研发各类智能监测设备,最终其结晶——智能传感系统则被认为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依托这一技术,一些电厂、电网、水泥、陶瓷、五金等行业企业可以通过智能数据监测,判断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情况。“一些火力发电厂耗能高,通过数据监控,就可以看到源头能源是否消耗充分,工业废气的排放污染程度也变得可控。”姚顺春说,该技术及产品还能帮助企业进行生产装备的状态诊断。

而就在本月,姚顺春的公司有了第一笔订单,一家本土电厂企业决定采用姚顺春企业的决定使用自己的技术及产品。

 “佛山制造业企业扎堆,这里是很好的孵化平台,自己的产品价值也能被真正发掘。”姚顺春说,“过去是老师、是科研人员,如今是‘老板’和推销员。”姚顺春说,作为广佛科创的“候鸟”,未来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成长更多。

环保候鸟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系主任汪晓军

破解废水处理的世界难题

一项有望改变中国氨氮废水处理现状的关键技术,诞生在华工科技园顺德创新园的一座实验室中。据悉,该实验室属于佛山市化尔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尔铵生物科技”),其“掌舵人”是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系主任汪晓军。“其技术顺利在佛山孵化中心中走向市场,离不开广州的科研环境。”

汪晓军表示,在高校里,自己发现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同时,就已敏锐地意识到其对处理高氨氮废水的价值。在汪晓军的要求下,近十个博士二年级与硕士二年级的研究生把毕业论文的方向聚焦到了该项技术的科研上,于是有了更多发现。

在《中国环境科学》上发表论文,从学术到实践,从200毫升的小试到200升的中试,再到10吨的工程化验证,汪晓军团队只用了一年多。究其原因,华工的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持至关重要。汪晓军坦言:“我们的开发成本只有企业的10%。这是高校从事应用型研究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能够娴熟地推进一项科学技术的工程化进程,还得益于汪晓军早年在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中的实践经验。199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担任助教的汪晓军进入该公司,专注于解决其水处理的技术难题,被称为“最好的工程师”。在系统运行的初期,他甚至曾28小时不睡觉,跟班指挥二三十位员工在一线生产。三年之后,他深感企业的工作不能满足自己对技术创新的渴望,于是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同时,他仍担任该公司的技术顾问。从1990年至2001年在企业工作的11年经历里,他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他自信地说:“看到实验,我就能建造一家工厂。”

也正是高校之外的工作经历,让汪晓军进一步意识到,要让新技术快速地实现产业化落地,教授要带领团队创业。从宝洁技术顾问到创立化尔铵生物科技,54岁的汪晓军的创业之路走了近十年。现在,汪晓军团队凭借厌氧氨氧化技术,已能把处理一吨高氨氮废水的成本从100元降低到40元左右,有效降低了处理成本。

创新项目:

培养吃氨氮的“红菌”

2016年,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汪晓军有信心破解高氨氮废水节能处理的世界难题。

他发现,通过氨氮的亚硝化,一种外观为红色的“红菌”(一种微生物,即厌氧氨氧化细菌)能够“吃掉”废水中的氨氮,顺利地将其转化为氮气。“这种‘红菌’由荷兰人发现,至今已过去近二十年了。”然而,“红菌”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生长缓慢,不利于发挥其价值。汪晓军的研究,不但为“红菌”在高氨氮废水中找到了“食物”,而且能够实现高效地培养“红菌”。

 “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合适的技术。”按照汪晓军的估算,中国氧化铁红的产量占到了世界的70%左右。从涂料到化工材料,再到使用广泛的轮胎,都能见到氧化铁红的身影。他告诉记者,国外的一些大企业也从中国购买原料粉,来加工成产品。而在生产氧化铁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高氨氮废水,且其浓度非常高。“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硫酸根离子,如果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在消耗碳源、提高处理成本的同时,会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汪晓军说。尤其对氧化铁红工厂、印染企业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厌氧氨氧化技术可谓“对症下药”。汪晓军回顾说,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引导下,化尔铵生物科技落地在佛山顺德陈村,各方一拍即合,决定将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落在了此处。

 “科技企业的成功依靠‘两条腿’:一条是技术,另一条是市场。而市场这条腿要更粗一些。”汪晓军认为,商业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未来,化尔铵生物科技将从一家工程公司成长为服务型公司,提供高氨氮废水处理的方案、“红菌”培养液及相关技术服务。坐在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内,借助互联网与云技术,化尔铵生物科技公司的工程师便能在线监测用户企业废水处理的全过程。

湾区广角

探索高校“双创”失败

专项保险机制

如何吸引更高层次水平的人才参与到双创的队伍中来是落实大湾区经济与创新质量的第一要务。

目前,各大高校应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利于科研项目难落地的激励措施,要动员一切力量鼓励“科创脑库”中的学科带头人、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行动中去,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评价、转让方面要有真正具有实操性的强有力激励措施出台,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行动“两张皮”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湾区内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机制“落地”还是不足。例如高校学科专家携项目创业,高校知识产权有多少比例可以转让、转化效益如何分配等指标上缺乏评估细则。如果在上述方面探索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大湾区创新资源就能根据城市产业不同需求而合理流动。

高校“智库”涉足创新创业,从讲台走向项目孵化,与一般的民营企业家等创业主体有巨大的区别,最主要还是市场风险抵抗性弱,极易失败。大湾区不妨探索高校“双创”失败专项保险机制,保障这部分“双创”先行者。

高校优质要素的良性溢出是提升大湾区经济与创新质量的关键要素,大湾区各级政府必须要跟进做好“先进要素融合”工作,在创新强度、人才流动、资金支持以及工商、税收等制度建设方面下大力气,才能产生深层次的“嵌入效应”,最终形成大湾区共融共生的良性创新生态圈。

上一篇: 智能垃圾箱 废品可换钱 2018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开幕 全球顶尖... 下一篇: 广州去年为企业减负逾千亿 从创新创业到“机遇之城” 今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