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创新
创建广州电子口岸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9-14
  • 浏览数:

广州电子口岸由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广东检验检疫局、广州边检总站、广州海事局、广州港、白云机场等口岸相关单位共同建设而成,是全国首个实现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港口作业一站式服务的信息平台,它极大地提高了广州地区的通关效率,成为广州地区唯一的、协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是“十一五”时期广州市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2001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通知》。200252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海关总署等部门联合召开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现场会,就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如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大通关制度、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等问题进行研讨。2002年年末,广州市政府启动由市长张广宁部署、副市长陈明德负责、各相关部门和口岸单位直接参与的广州地区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成立了广州地区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联席会议和项目办公室。当时,广州的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部门,虽然本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都比较高,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彼此之间信息缺乏共享,货主、船代等用户的资料依然要重复申报,货物通关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通关各部门的工作量也非常大,整体的通关效率并没有获得明显改善。

2004329日,广州市政府和海关总署签订《建设广州电子口岸的合作备忘录》,广州电子口岸作为海关总署重点扶持的首批电子口岸,在全国首先开通。广州电子口岸作为一个平台,将相关口岸管理部门的通关信息都整合到一起,统一为客户提供单一窗口的一站式服务。客户的数据信息首先被电子口岸的信息平台收集,然后分发到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通关管理部门,通过各自部门的数据中心进行联网作业,最后将审批、作业等相关数据重新返回到电子口岸的平台上来。口岸管理单位、外贸和物流相关企业可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减少了大通关过程中单证输入和传递的环节,使进出口企业享受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个窗口、全面查询”的便利,从而提高了大通关效率,实现了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企业提供最大附加值服务的战略目标。

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广州电子口岸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电子口岸建设中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陈明德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交委主任担任,成员由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广东检验检疫、广州海事局、广州边检总站、市口岸办、市交委、市外经贸局、广州港集团等16个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广州市交委,具体负责电子口岸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工作。

广州电子口岸建设已开展的业务项目分为口岸电子执法、本地大通关、咨询服务及信息发布、物流商务四大类,提供近百项服务功能,如国际航行船舶舱单申报系统、运抵报告系统、会展通关系统、舱单互认系统、船舶联检系统等,能将分布在不同口岸管理部门的系统和业务整合在同一窗口、面向客户的统一大通关物流资讯和服务平台。

广州电子口岸的船舶联检系统是全国首家实现船舶动态及船舶单证“一单多报”功能的信息系统。系统可以同时向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申报船舶备案、船舶动态、总申报单、货物申报单等联检数据,广州海事局、广州边检总站已将船舶联检系统推广应用到广州地区的20多家船代公司,日均受理国际航行船舶进口岸申请及进出口岸查验20多次,月均处理单证5000多份。

广州电子口岸舱单申报系统的功能实用性和技术先进性位居全国各地口岸同类信息系统前列。通过该系统,港务、海关、理货可调阅舱单数据,进行相应操作,实现了舱单电子数据的‘一单多报’、一次备案多方使用,提高了船代公司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已推广到南沙港区的所有船代公司,月均处理提单约2万份。

广州海关、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订合作机制备忘录 

广州电子口岸的舱单互认系统实现了申报地海关和口岸海关的沟通联系和货物监管信息的传输交流,达到货物申报口岸与实际离境口岸分属不同关区的舱单数据共享。广州海关、黄埔海关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出口舱单数据互认,企业直接在申报地海关办理出口通关手续,实现了不同关区海关的区域通关合作。舱单互认系统在黄埔海关辖区内的黄埔老港码头、新港码头、新沙作业区、中外运黄埔仓、中外运东江仓到广州海关辖区内的南沙新港之间的码头公司、船代企业以及驳船运输公司等用户正式启用,结关时间由1—2周缩短到了1—2天,转关费用由每票100—150元不等降到少于50元,船代用户需要在纸质单证中支付的关封费因电子单证的出现而被取消。通过系统处理的出口驳船货物提单月均约2500份。解决了广州港内一港多区(跨海关关区)造成的繁琐通关程序问题,实现了跨关区通关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通过广州电子口岸的运抵报告系统,码头可以在出口集装箱货物运抵码头堆场后,立即向海关提交货物已抵达港区的电子信息,经海关主管部门确认后通过广州电子口岸平台迅速通知企业可以向港区现场海关提交相关资料,进行货物出口报关操作。该系统已推广到广州海关、黄埔海关辖区内的广州、佛山、韶关、清远、肇庆、河源、云浮等地区的共计50多个码头,通过系统处理的出口集装箱月均约12万个标准箱。

截至2005年年底,广州海关、黄埔海关的电子口岸入网企业已达20000多家,入网企业数量及规模稳居全国各类口岸前三甲。广州电子口岸建设的成功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立足于单一窗口的建设理念。与其他城市主要基于当地海关的数据中心、应用系统来建设电子口岸不同,广州电子口岸基于单一窗口的理念,组织协调海关、海事、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共同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第二,坚持共建共享。电子口岸的公共平台建立之后,会带来各单位业务流程与价值链条上的巨大变革,只有将各单位的积极性、可操作性发挥出来,才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广州电子口岸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来担任组长,由检验检疫、海关、海事、交委、信息办、外经贸局等单位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工作。第三,坚持“保持存量、共享增量”的理念。在建设伊始,相关利益方一起成立一个实体——广州电子口岸管理有限公司,来建设和维护电子口岸的运营平台,并坚持“保持存量、共享增量”的理念,避免因出现过多的利益冲突而导致无法形成有效合作。

在努力服务本地大通关的同时,广州电子口岸还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探索电子口岸跨区域合作的经验和模式。在广东省内,广州电子口岸已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佛山、清远、韶关、肇庆、河源、云浮等地。           

上一篇: 首创国际纪录片交流平台 下一篇: 广州造全球首艘极地甲板运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