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南海神庙 海丝福地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04-02
  • 浏览数: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的南海神庙是历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庙宇,为现今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唯一保存下来面积最大、气势最宏伟的祭海庙坛。见证了1400多年来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缩影

富有特色的仿古祭海表演

神庙庇佑千年海上丝路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中外船舶出入海必经之路就是坐落着南海神庙的扶胥港,南海神能成为保佑人们海上航行的神灵,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密不可分。

 《新唐书·地理志》中说的“广州通海夷道”即以南海神庙前的唐代古码头为起点。与之遥相呼应的是,阿拉伯地理著作《道里邦国志》《中国印度见闻录》也以广州为南海诸国航海的东方终点。当时,中国商船往往先把货物运到波斯湾口的西拉甫,然后换小船经红海运往埃及。

 海上丝绸之路的海贸税收让唐王朝认识到南海平静对中央财政的重要性。唐玄宗加封南海神“广利王”就是寄寓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广得财利”之意。

 宋人对海贸的热情更胜隋唐。早在宋太祖时期,就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为了招徕外商,宋太宗还曾派出内侍,携带诏书、金帛往南海诸国拜访,为海外贸易搭建商业平台,主动购买南海诸国的香料、药材、珍珠等物资。与海上贸易繁荣相应的,则是南海神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宋代留下的文章、碑刻赞颂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庇护神——南海神。如南宋乾道元年(1165)《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记》和乾道三年(1167)《重修南海庙记》“胡商越贾,具万斛之舟”“尘肆贸易,繁夥富盛,公私优裕,系王之力焉”。认为海外贸易繁荣与南海神庇佑密不可分。历次维修南海神庙的地方官员,多是负责海外贸易的市舶使、转运使。

 元明时期,广州贸易地位更进一步。元代和广州直接贸易的国家多达147个,占元朝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六成。明代郑和下西洋声势浩大,信仰宗教不一,但从明朝国家立场出发,为保证海上交通,仍以南海神为海神。永乐七年赐封号“宁海伯”以及建庙等措施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对南海神庇佑使节海上交通的肯定。到明代后期,广州实质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

 至清代,世界上几乎主要的国家都与广州发生直接贸易关系。在广州“一口通商”的83年中,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份额发生了数倍的大幅增长。仅1792年到1837年,广州的贸易税收就由每年白银1300多万两增加到5500多万两。其中英国对广州贸易增加了80%,而来自美国的贸易则几乎增长了三倍。康熙手书“万里波澄”也是希望南海神保佑平静的大海能带给清政府更多的财税收入。

 海丝诸国的南海神印记

 南海神庙在过去千年海洋贸易中,不仅寄托了对航海平安的期望,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将这种文化传递到了丝路沿岸的各个文化之中,历经千年仍旧能够看到它的光彩。

 阿拉伯著名文学作品《天方夜谭》,航海经商是重要题材,有不少故事就讲到与中国的贸易。

 那个从第七百五十九夜讲起的《沙夫·亚尔穆洛子与巴地亚·亚尔查玛尔公主的故事》就有王子为了要打听他的美人下落,率领舰队抵达广州,从南海神庙扶胥古港登岸觐见中国天子的情节。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南海神庙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远在北欧瑞典——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1986年瑞典发现沉没的“哥德堡号”,打捞上来4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9吨重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少量绘有欧洲特色图案,显然是当年“哥德堡号”为特定客户专门订购的“订烧瓷”。

 这一考古发现,极大激发了瑞典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热情。瑞典人历时10年,按照260年前曾三访广州的“哥德堡号”的原貌,建造了“哥德堡号”仿古船,并按照当年航行的路线,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重返广州,再现了瑞中友好交往的历史。

 当“哥德堡号”仿古商船2006718日抵达南海神庙时,一同迎接的还有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王后西尔维娅一行,这是南海神庙迎接的第一位外国国王。

 在南海神庙举办的“波罗诞”千年庙会经过重新包装,恢复举办11年来影响力也逐步扩大,接待了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其中不乏海丝沿岸各国华文媒体,2014年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33家海外华文媒体,对南海神庙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

 上承千年余韵,南海神庙的影响力在现代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眺望21世纪海上丝路

 3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了将加强广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广州国际枢纽机场功能。

 这是广州海事文化发展又一机遇,是南海神文化传承发展的契机。正如南海神庙伴随海外贸易港口而存在,一直是港口的组成部分,与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难以割舍的联系。依托广州现有亿吨级吞吐量的国际化港口,继续夯实已有的制造业基础,加强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广州南海神庙海丝传统与现代贸易精神前后传承,古今辉映。

 就像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在南海神庙前所说:“中国的迅速发展正给瑞典企业带来新的商机,未来两国间的联系必将更加紧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找到自己的机遇。

 未来,广州必然能乘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级战略的东风,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波罗诞延续千年的庙会

 民间俗称的“波罗诞”即“南海神诞”,是传说中南海神(祝融)的生辰庆典,已延续千年之久,演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盛事。2005年,广州市把南海神庙管理使用权移交黄埔区,并把广州民俗文化节永久落户在黄埔区,与“波罗诞”结合举办,已成功举办11届。目前,“波罗诞”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并被纳入《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庙会主要活动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项目有仿古祭海表演、五子朝王、花朝节、水神庆会、章丘诗会等,均取材于南海神庙深厚的历史文化,受到群众的热烈追捧。

 已经11岁的广州民俗文化节暨“波罗诞”千年庙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今年庙会活动以海丝文化为主角,以民俗活动的形式展开,增强对海丝文化和历史的展示,映衬了南海神庙“波罗诞”的历史地位和内涵,为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增色添彩。

 南海神庙东南侧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该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州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发展历史的文物为基本功能,结合展示明清古码头、石刻碑文等古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打造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和城市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广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助力。

 南方碑林

 古代帝王在南海神庙每祭必立一碑,有“南方碑林”之称。据清崖弼《波罗外纪》记载,计有唐碑1通、宋碑11通、元碑10通、明碑26通、清碑21通,还有历代文人诗歌石刻16通。

 最著名的“万里波澄”碑是康熙皇帝在50岁生日(1703年)当天亲笔写下“万里波澄”四个大字,并命人雕刻成碑运到广州,立在南海神庙。这也是南海神庙唯一一块由皇帝亲笔的御碑,至今仍在庙内保存完好。

 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撰写碑文,著名书法家陈谏书写、著名雕刻家李叔齐操刀的镇庙之宝“三绝碑”。碑中有文“既贵而福,且不习海事”,“海事”一词最早就出自这里。碑文内容丰富,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早期的第一手资料。

 名木古树

 1985年,广州名木古树编号从南海神庙开始,18号的古树都在南海神庙。庙内有广州市第一批编号为第1号、第2号和第3号的名木——木棉树。12号每年都是广州最先开放的木棉花,分别开出黄色和红色木棉花。

 南海神庙章丘冈浴日亭东西曾各有一株300年的海红豆,西侧一株因大火焚毁,东侧一株仍生机勃勃。

 羊城古树名木第一批编号的第4号就是南海神庙西广场的一棵皂荚树,树龄390多年。

 南海神庙之所以又叫波罗庙,源于达奚种在南海神庙中的古印度波罗树。日本侵华时南海神庙前的波罗树被砍来烧炭,达奚种下的波罗树自此消失。目前“海不扬波”牌坊东侧的波罗树是1986年重植,也有近30年了。

 历史名人

 张九龄首开皇帝遣重臣代祭南海神先例。开元十四年(726)首席宰相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节身份祭祀南海神,开启南海神祭礼盛典。

 苏东坡题诗浴日亭。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发配惠州途中,寄情山水,在南海神庙浴日亭观看日出大海,豪情满怀写下《南海浴日亭》诗。

 其他如陈白沙《浴日亭和苏东坡韵》,杨万里的《南海东庙浴日亭》《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刘克庄的《浴日亭步东坡韵》,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文坛遗墨对南海神庙的描写均不在少数,仅浴日亭一处,就流传下诗篇数百。

 民俗传说

 达奚司空南海封神。唐代一个叫达奚的古波罗国人从海上丝绸之路来中国朝贡,登庙谒南海神,为美景所迷,忘记起航时间,滞留中国。宋高宗绍兴年间封为助力侯,帮南海神管理南海。

 波罗鸡起源有四说。不论是达奚司空封神时的鸡鸣说,还是庙头村民间的雄鸡说,都是寄望能带给人们幸福的一种寄托。

 南海神庙庙会为“波罗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其中十三为正诞,即是南海神的生日。庙会期间,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延续着古老拜祭南海神的民间传统和习俗,祈求国泰民安,海不扬波,出入平安。波罗诞期间波罗庙十五乡包的粽子,称“波罗粽”,用来祝贺节日赠亲送友。

 话说南海神庙的皇家故事

 瑞典国王王后曾来庙参观

 2006年,一艘从瑞典驶来的仿古商船“哥德堡号”,穿越260年的历史,经过300多天的航程,跨过万里重洋,来到了黄埔古港,与广州这座城市再续“前缘”。瑞典国王和王后乘坐仿古船“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抵达南海神庙,观看了岭南特色的大型“仿古祭海仪式”。

 “四海之中,唯南海最贵”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虽然没有亲自来过南海神庙,但对神庙的重视一直非同寻常,其地位可并肩封禅之“五岳”,堪称祭海之“天坛”。公元594年,深感南海神影响巨大的隋文帝,下诏在广州建成中国最古老的皇家祭海神庙,并举行了首次大型国家祭祀。而且,既然是皇家神庙,级别自然不能太低,于是隋文帝大笔一挥:南海神享受公侯一级的待遇,神庙由专职人员管理。

 从那时起,南海神庙便正式成为了国家祭祀海神的庙坛,头上戴上了令天下神庙羡慕不已的“国庙”光环。

 国庙一当就是上千年,随后的历代皇帝都对南海神庙宠爱有加,前后十几次给南海神“加官进爵”,封得最多的是“王”,什么样的“王”都有。其中公元751年,为感谢南海神给国家带来丰厚的收入,唐玄宗将南海神册封为“广利王”,大意是“广收天下之利”。

 明英宗复辟 告知南海神

 竖立在南海神庙东廊的明英宗《御祭南海神文》碑是一块文字不多,但却是非常有趣的碑刻。其文曰:“兹予复正大统,祗严祀礼,神其歆格,永佑家邦!尚飨。”

 明英宗朱祁镇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当过两次皇帝和当过太上皇的人。碑文最主要的内容是明英宗“复正大统”,即从太上皇位置上复辟,重新当上皇帝,派大臣尹直千里迢迢来到广州祭祀南海神,要请南海神保佑其家邦太平。

 南海神为皇帝“送子”

 皇帝生儿子这类“私事”,有时也要求助南海神。

明朝嘉靖皇帝登基11年都没儿子,非常着急,派道士蓝田玉祭祀南海神庙时顺道求南海神送个儿子给他。之后不久,嘉靖皇帝还真就有了龙种,大喜过望,马上再令地方官到南海神庙隆重祭祀,感谢送子之恩,刻碑记载这件事。在今天神庙仪门后的复廊中,就静静地立着这块御制碑刻。从此,皇帝南海神庙求子的事不胫而走,以致南海神也就成了继观音之后的送子神仙了。

上一篇: “波罗诞”闭幕,3天吸引游客近30万 下一篇: 享誉全球的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