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行医习俗
医寓清末民国初期,医生(以中医为主)多在其居所接诊病人。门前悬挂“某某某医寓”,或“某某某大小方脉”,或“某某医馆”招牌。30年代后,根据当时政府的有关规定,统一命名为“诊所”,病患者随到随诊。如诊病者较多,则按先后顺序诊治,急重病人可优先接诊。医生诊断后,一般只开药方,由病者(亲属)到药店配药,俗称“卖单”。若是外科(皮科疮疡)或跌打(骨伤科),医生则多随症配药,酌收药费。也有少数医生给自制的丸、散等成药,向病人收取较高药费,俗称“撒火粉”。医生诊金在清代中叶以前无规定标准,多由病者以红纸包封若干钱币报酬,名曰“利是”,取其吉利之意。如病者延请医生出诊,双方商定“谢步”(出诊费)、“轿银”(交通费)。

坐堂系指医生在药店挂牌应诊,其中不少医生同时是药店老板,或是药店老板亲朋,也有由药店延聘的。坐堂医生由药店专供诊室和椅桌,不收租金。凡诊病开方,诊金归医生所得,在药店配药,药费由该店收取。
草药医指专用民间草药(广州人俗称生草药)治病的医生,一般兼营生草药店或摊档,其草药多是自行上山采集或在市场选购。诊病不开处方,不收诊金,随症给病者配售草药或用草药配制的丸、散、膏药等成药。一般以诊治皮肤疮疡及杂症为主。

清末至民国中期,广州地区未有中医学校前,民间传统医学仍沿旧习,多以父子、兄弟相传或师徒传授相承为主,自学者为次。其中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者,即所谓“以儒通医”,广州人又称“儒医”。也有一些是药店药工,粗通药性,在日常配剂中学会处方配药而具有医学知识,日久成医的,广州人俗称为“五爪金龙”医生。
(二)民间治病办法
刮痧夏天中暑,民间称为“发痧”。凡发痧或感冒、腹泻等,均可用刮痧法治疗。其操作方法是用贝壳、汤匙、瓷碟或铜钱等,蘸些麻油或清水,在颈、背部位反复刮摩,直到起红斑或血痕为止;刮后病人自然感到轻松,病渐自愈。轻度中暑时只需用食指与中指关节蘸水后在病人眉心或颈背一扭,扭出个红印来即可,称为“扭痧”。
拔火罐患者如头痛、腰腿痛、咳嗽、扭伤、腹泻等,均可用“拔罐”的方法治疗。罐有陶罐、玻璃罐、竹罐等,还有用羊角做的。操作时点火置于罐内,扣在患者的有关部位,火自然熄灭,罐口在患者身上吸起一块紫红色的斑块。民间认为其病乃风寒所致,风寒既出,病即可愈。一般30分钟左右可把罐拔下。也有先用针挑穴位,然后再用火罐拔的,效果更佳。

艾灸即用艾叶晒干制成药引,用时以火灸于病者穴位或患处;也有制成艾条熏灸的。此法治急惊风、休克、赘疣、关节疼痛等最有效。民间认为五月初五日采集的艾叶最佳,其中又以越井岗艾为上品。传说鲍姑是艾灸神手,她使用的就是越井岗艾。
食疗广州民间还广泛利用食疗法治病。如腰骨痛即以猪腰煲杏仁;眼疾则多食猪肝枸杞菜汤;风湿骨痛则饮蛇胆酒或蛇血;虚火上升则以排骨煲夏枯草;湿热则以木棉花、薏米、茨实等煲粥;小孩厌食则以猪脾(猪横利)蒸砂仁;胃寒以猪肚煲胡椒等。另外:尖尾芋(又称痕芋),加少量粘米煲水,可防治感冒。金针煲香蕉、鲫鱼煲绿豆,可防治风火牙痛。鲤鱼煲红豆,可治虚疮。鸽子煲北芪,有健脾功效。夏枯草煲猪脾(猪横利),有祛湿健脾功效。
巫医并举即药物疗法加巫术手段。如伤风感冒久未断根,则在治感冒的中草药里放入七把剪刀、七枚针、七粒米一同煎煮;患者不能亲自操作,要家人代劳。小孩高热不退,说胡话,则在药里加入金或银器同煎,谓可退热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