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回族文化集锦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3-12-20
  • 浏览数:

广州是中国伊斯兰教最早的传入地,广州回族来源有两支,一是唐宋时期落籍的阿拉伯穆斯林及其后裔;二是元明时期由国内其他地区入迁的回族,从而构成了广州回族历史的源远流长。由于广州回族来源有异,加以隅于华南一角,在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广州回族文化具有自身特殊的一面。

饮食传统

回族人在饮食上十分讲究,人们亦往往以其不食猪肉识别之。他们在饮食上的传统特点是:自持朴素节俭,不事追求丰富饮食;注重饮食卫生与有益健康。他们除不食自死物、血液、猪肉及酒外,凡勒、打、跌、死之牲畜,污秽、毒虫,以及形奇的食物,均属不宜食之列。故在饮食上与当地人嗜好蛇、猫、野味乃至牲畜下料,形成鲜明对照。

民国以前,广州回民饮食,多自购得禽畜后,送清真寺请阿訇屠宰,携回家自制、自食,其他食品亦多自制不事外求,食品十分单调。20世纪初,广州回民始设牛栏,买牛屠宰,然后由拆家零售,回民始能每天食到牛肉。20年代后,市面上开始出现专营回民食品的摊档、饮铺,以及制作回民糕点的饼店。回民饮食嗣后稍丰裕多样。

现全市各闹市区普遍开设有中、低档的回民饮食店和酒楼,并增设宰卖光鸡、鸭及烧烤排档,极大地丰富了回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练功习武传统

广州回族普遍喜好武术,具有久远的练功习武的历史。在旧社会,这种爱好显然具有强身自卫的性质。

1946年,民间自发在怀圣寺创办了塔光国术社,国术社的宗旨是“发扬祖国与民族武术”。项目有拳、刀、枪、棍、剑,其中尤以回族世传的查拳、梅花拳、十八响、八仙拳、长醉剑、提袍剑最为出色。项目还有抓发提肘、摔擒跌扑、单杠举重,以及各类长短器械的操练。每年宗教与民间节日,国术社都要举行武术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回族体育事业走上正轨。一些知名武师,都被受聘于各地武术团体担任会长或教练,如香港武术会会长、广州武术队教练都曾受业于国术社。一些优秀选手,在历届全国与地方武术比赛中曾获重要大奖,如全国南拳女子冠军、广州市武术全能冠军等。现在,练功习武仍是广州回族青年的业余爱好,在每年举行的广州市各族青年联欢会以及体育运动会上,回族青年都有精湛武术献艺。

职业传统

广州回族跟散居全国城镇的回族相仿,其经济形态均属城市经济型。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回族多数从事小商贩、店员和打杂工之类的职业,亦有小部分是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工商业者。小商贩和手工业本小利微,经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境地。

回族人士,从医者众且为当地群众所称道的,以牙科最享盛誉。其中如蒋氏家族,世代从医,一门四代十八医。而其他各氏医生,亦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后,任院长、主任、主治医生等职务的人也不少。

在牙科中,又以保氏家族声誉最高。保氏牙医,肇始1915年,可谓是广州牙医的创始者之一,距今已有70多年的开业史。值得一提的是,保氏牙医的发展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与关怀。1924年前,保氏牙医挂牌开业,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与倾轧,面临着倒闭的危机。是年,中山先生在粤,他积极提倡医学,扶持了医界,包括保氏牙医在内的合法权益,保氏后人每谈及此事都兴奋不已。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回族人民经济贫困的现状,人民政府采取了两项切实的措施:一是普遍发放救济款和安顿孤苦无依的回族老人。二是着力于解决回族群众的就业问题,生产自救。广州市现有的一批民族企业,如电器厂、缝纫机零件厂等,都是当时以生产自救方式创办的,发展至今成为有一定规模的集体、全民企业。领导职务大多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这种形式的企业,无论在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出路,还是在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上,都是发展城市民族经济的良好模式。

现在广州地区的省、市企事业和文教卫单位,都有回族同胞在其中工作,有些已成为专业领导与业务骨干。据1982年对广州回族人口的职业构成的分析,其从业人员中,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占55.5%,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18%,国家工作、办事人员占11.2%。广州回族的职业构成,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

上一篇: 60年前的“国语”运动 下一篇: 《广东群报》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