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州的改革探索
  • 来源:
  • 日期:2024-09-02
  • 浏览数:

  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2024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四十多年来,广州的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先走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向前推进。

  广州依港而生、因港而兴。先秦时期,广州已有海上对外贸易;唐代,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经济活跃、市场繁荣、外贸兴盛,远航贸易可到达南洋诸岛、印度和斯里兰卡直至西亚和东非沿岸各国,赢得了千年商都美誉。创办于1957年,已经走过67个春秋,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就是将中国推向世界、走向开放的窗口与标志。悠久的开放历史和传统的岭南文化,孕育和涵养了广州人开放、务实、包容、创新的文化品性,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以及敢想、敢闯、敢干的实干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城市,担负起了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重任。在对外开放上,广州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和华侨之乡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如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兴建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三家五星级酒店,开创了中国酒店业引进外资的先河;1984年1月31日,邓小平参观了广州白天鹅宾馆,称赞:“白天鹅好!”。在对外贸易上,广州加快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实施“发展港澳,开拓远洋,实现多元化”的市场战略,试行工厂直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遍及亚、欧、北美洲、非洲的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以外贸专业公司为主体、地方工贸公司、“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等多元化出口创汇的新格局。作为中国著名的侨乡,侨务经济是广州实施以外经贸为导向的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开拓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的重要抓手。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穗港澳三地联系更为密切,开放度很高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著名的国际博彩旅游城市澳门,为广州的开放和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示范效应。

  广州的改革探索历经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具体分为三个时段。期间,1984年1月24日—2月15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广东,视察了深圳、珠海、广州和顺德。经过走访,邓小平坚定了改革开放信念。根据邓小平在广东视察的谈话精神,1984年3月26日—4月6日,党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工作座谈会,作出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1984年,广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沿海港口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第一时段,1978年12月至1989年6月,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价格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一是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广州部分地方的干部和群众自发地在农村进行改革,市郊杨箕村试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从化县、增城县、花县等一些地方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9月,广州农村包产到户的有50多个生产队,分田单干的有60多个生产队。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了对农村问题的谈话:“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1980年6月,广州市委召开了县(区)委书记会议,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指示,搞活农村经济,建立生产责任制。会议承认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0年7月29日—8月8日,广东省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指出对包产到户问题,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的三种情况,体现了省委对包产到户,基本上是默认的。1982年1月1日,党中央批转的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1982年广州农村实行包干到户的占生产队总数发展到65%,1983年达到95%。

  二是推进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1977年,广州以水产品市场为突破口,小范围放开三类产品即河鲜杂鱼市场,在一德路成立了河鲜杂鱼购销部,成为广州水产品聚集地。1978年8月,广州蔬菜价格开始放开,实行渡淡品种统购包销,大路蔬菜幅度议价成交,小品种自由议价。1978年12月,广州放开河鲜杂鱼价格,在芳村建立了全国第一家鲜鱼交易市场广州市河鲜货栈,实行产销见面、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议价成交。1979年3月,广州开放塘鱼、冰鲜鱼市场;当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搞活流通领域,开放了18个农贸市场,增设了5个农副产品临时摆卖点,陆续恢复和新办了系列贸易货栈,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少环节的流通体制。1981—1983年,广州相继放开了禽、蛋、果价格,改为自由生产和经营,议价成交。到1983年底,只有粮、油、糖、红黄麻、黄红烟5种农副产品没有完全放开价格。1984年7月,广州以鹤洞区为试点,开放十二个品种蔬菜价格;11月,广州全面放开蔬菜价格。1985年初放开猪肉价格。放开鱼价,放开蔬菜价格,广州均是全国大城市第一个。到1985年底,广州18类主要物资价格基本放开,各种计划票证逐步取消。1986年,江丰鸡场出栏黄鸡达400万只,家禽畜牧业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50%以上,这种公司+农户,农、工、商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被称为“江高模式”,得到推广,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模式。

  三是推进多元经济协同发展。全国首创利用多种社会资金建桥修路,实行过桥过路收费,以路桥费养路还贷。白云出租扬手即停、计程收费、电话约车、24小时服务的新型服务方式,使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扬手即停”式出租车的城市。允许私营企业、个体户与国营企业竞争,1981年6月,广州注册个体户从业人员16000多人,在全国大城市居第二位。从1979—1984年,广州城乡个体工商户年均递增62.88%,远远高于全国同期25%的速度。1980年10月,全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高第街工业品市场”正式开设,1984年,高第街生产的“太空褛”风靡全国。198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反映民营经济的电影《雅马哈鱼档》。1984年5月,广州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饮食业的“生猛海鲜”,美容美发业的“广州师傅”、“珍珍发屋”,在这一时期引领了全国潮流。1987年4月20日,全国第一个劳务集市在越秀区开张营业。1988年,市政府颁发了《广州市发展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对私营企业采取扶持政策。1988年7月28日,陈兴昌成立“昌兴时装有限公司”,率先领取穗私V1副字0001号营业执照,标志着广州市首家私营企业诞生,陈兴昌还成为全国私营企业界首位全国政协委员。

  四是推进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广州自1979年8月就已开始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1980年初,广州在部分企业开展了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扩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使用、物资管理、劳动力安排、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至1981年8月,全市工业系统的729个企业中,占企业总数的62%的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制度方面则普遍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南方大厦百货商店扩大自主权和实行责任制后,到1984年销售额增加到3.6亿元,利润1900多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33%和20%,居全国十大百货商店第一位。1987年,东华实业率先向社会公开发行首期1000万元企业股票(每股1元),1989年1月,该公司成为广州市首家向社会发行股票和首家社会公众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4年后,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

  五是推进财金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4月,省政府明确对广州市实行“核定收支,增收分成”,超过基数的增收部分,上缴省财政40%,市留成60%;明确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增收部分免上交,作为开发投资。1988后的三年,省对广州市实行年递增上交额的办法。广州市对省的财政体制由原来的定额上交改为递增上交:以1987年财政实际上缴省财政的18.34亿元为基数,每年增加6000千万元,一定三年不变。广州先行先试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广开财源,大力发展基金型财政,采取集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用活社会资源,探索以电养电、以水养水、以路养路、以桥养桥等新的建设路子,并对城市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住房及安全保障等公共事业进行投入,促进了各项事业发展。1986年1月,广州市等5个城市成为中国首批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广州制定了《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和《外汇体制改革方案》,围绕发挥银行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方向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贴现市场及证券市场,建立外汇调剂市场,1987年初,广州市外汇调剂中心成立。据统计,1986后的五年,广州外汇调剂企业留成外汇总额达30多亿元。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建立中央银行体制、恢复和建立五大专业银行、组建综合性商业银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多种融资形式,灵活融通资金。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中国银行珠江分行与香港广东省银行联合的财务公司等。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和专项贷款;实行差别利率,鼓励企业利用贷款进行技术改造;实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建立以行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种经营责任制。

  六是推进科教卫体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改革科研单位领导和经营体制,对内实行课题承包制,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培育技术市场。1984年,市科委与市财政局联合发出《关于有偿使用科技三项经费暂行办法的通知》,扩大科技有偿使用资金;1985年,广州市研究所、国有企业及高校科研人员,节假日为佛山、中山等地企业担当技术顾问的群体被定义为“星期六工程师”,带动了珠三角地区形成重视技术、尊重人才风气,闻名全国。1986年起,广州市推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到1991年底已有科研生产联合体259个。在教育改革上,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心,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体系。1984年,广州市教育局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小学、后初中”总体部署,在全市小学开展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减轻负担,生动活泼,全面发展”整体改革,进行了“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即:聘任校长、聘任教师;校长负责制、教师岗位负责制;学校经费总额包干;浮动奖励工资等6项改革。1984年8月,广州决定下放高校干部管理权8项权力。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结构调整,建立由市、区(县级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完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和计划生育综合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城乡结合部和乡镇为重点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医院改造,提升综合医疗中心设施、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建成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启动广州社会办体育试点,1984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与市体委签署合办市足球一队协约,在国内开启了企业与体育部门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共同培养运动员的先河。

  第二时段,1989年6月至2002年10月,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推动综合配套改革。期间,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广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提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构想。广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紧紧围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根本目标,培育和发展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和不同功能的市场所组成的,具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主要工作体现在:

  一是规范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1991年,广州市制定《关于完善和发展企业集团的意见》,通过兼并、重组等,到1991年底,组建了44家企业集团。1992年2月,市政府印发《国营工业、商业企业放开经营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先后确定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试点单位,对试点企业的责任、经营管理自主权、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作出具体规定。1992年3月,市长办公会议决定选择白云山制药总厂等10家企业作为第一批向社会发行股票的试点筹备企业,先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召开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作会议,要求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政府管理职能。1993年1月,市政府印发《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施办法》,1993年7月,市政府印发《批转市经委关于广州市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行放开经营综合改革的请示的通知》,规范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1994年起,按照《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施办法》,全面落实企业经营权。1994年12月,市政府《批转市体改委关于在广州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若干意见》,推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自1998年起的三年里,广州以“扶持壮大一批,重组一批,放开一批和关闭破产一批”,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到2000年,各项改革目标全面实现。

  二是培育发展现代市场体系。1993年11月,广州被国家体改委批准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在外商外资带动下,广州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先后培育上下九商圈、北京路商圈、天河城商圈等主力商圈的消费品市场,消费总额逐年提升。推动芳村茶叶市场逐步走向专业化,1995年,挂牌成立南方茶叶总汇;1997年,成立芳村区南方茶叶商会;1999年,南方茶叶市场开业;升级改造芳村茶叶市场,使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片。引进外资建设大型购物广场,新建和扩建钢材、建材、纱布、日用工业品、食糖、粮食、禽畜、蔬菜、水产品、水果等十大类批发市场,发展劳动力、技术、期货、信息、产权等生产要素市场。到2000年,各项改革目标全面实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三是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1994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广州市农村股份合作制工作会议,会议要求不断深化以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到1994年底,全市完成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工作的村共48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8%。全市有4670家乡镇企业推行了不同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到2002年,全市全面完成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任务。

  四是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广州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93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第一次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明确:放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范围。1997年10月,《广州市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公布施行,这是全国第一部保护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这一系列举措为广州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1993年5月,亚太第一、全球第二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国内日化龙头企业广州立白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11月,中国电力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广州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到1997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比1992年增长73.53%、78.13%和2.71倍。

  第三时段,2002年10月至2012年10月,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后,改革开放进入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转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综合改革的新时期。

  一是推进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2003年1月,全国率先颁布《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推进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府绩效管理、大部制改革、中介服务体系改革,持续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法治化、精细化;全国率先简化外商投资办事程序。把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转型机遇,加快调整外贸结构,推进贸易与投资双向开放和内外联动,以五大转型升级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二是提升发展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抓大放小”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市2011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从融资、用地、用人等方面提出34条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措施,优化公平准入环境,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三是实施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政策。2007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即“广州惠民66条”,实施涵盖11个方面的66件实事及2008年7月的17条补充政策措施,全市各部门相继出台50多项惠民政策,协同建立完善有广州特色的“五险齐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及“五道保障线”制度。2008年7月,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标志着广州市建成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险种的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体系。同时,广州以宜业宜居为发展理念,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契机,大力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二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广州和全国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明确要求广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广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聚焦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12”思路举措,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二次创业”再出发,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经济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出台实施“纾困9条”“双统筹46条”等政策,全市形成汽车、电子、石化、电力热力、电气机械5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和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信息服务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业产业集群。截至2021年底,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330家,比2012年增加近百家,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港航物流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态势。2023年,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全力打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链群。先后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迭代实施营商环境1.0到6.0改革,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外贸供应链畅通13条”,新认定5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四期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年办展数量和面积稳居全国第二。出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管理暂行办法。首创以“铁—公—水”跨境联运方式贯通“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进口连续八年全国第一。直播电商以全国“十二个首创”成为传统商贸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322家市场转型疏解。成立全国首个夜间消费联盟。《南沙方案》中4个片区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南沙、黄埔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广州港口岸扩大开放项目获国务院正式批准。

  二是民主与法治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将依法治市(区)工作纳入党委决策督查事项,全国首创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全覆盖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强化司法公正,统筹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工作协调开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法治广州建设。“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发布市区两级“花城事好办”事项清单。“数字政府”改革持续推进,“广州12345”运行质量蝉联全国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第一名。全国首“晒”行政权力清单。2021年,政府透明度在全国49个较大市中排名第一位。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设立首席法律顾问制度。推动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首案出庭应诉。全国率先建立行政复议抄告制度等配套措施。2016年出台全国第一部依法行政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依托城市最小应急处置单元,探索新时代超大城市风险群防共治新路径。2018年至2021年已有超过百万人加入“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全市已建成最小应急处置单元2.3万多个,对单元内出现的突发事件与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捆绑作战,全流程响应,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在中国法治政府评估中位居前列并两次获全国第一,十一次获中国法治政府奖或提名奖,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南沙区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首开网络立法听证会先河。全国率先上线行政规范性文件智能管理平台,率先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率先公开行政执法数据,率先构建“行刑衔接”重点问题指引体系,率先完成市、区两级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率先实现复议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率先试行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度,制定全国首部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政府规。国内首推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高标准建设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率先出台《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上线首个区块链赋强公证系统,制定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成立“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和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建成全国首家涉外律师学院。制定全国首个法治镇街指标体系。

  三是民生领域改革取得创新突破。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容貌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永庆坊项目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获得国家医保局高度认可。在全国率先推出“长者饭堂”和重度残疾人助餐配餐服务。推进教育现代化。从2012年到 2021 年10年间,基础教育学段学校新增 670所,新增占地面积 1.74万亩,新增建筑面积 1116.4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超过60万个。11区均规划建设市属学校新校区,11个区全部成功创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 100%,提前完成学前教育“5080”任务目标。在校大学生数量多年来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蝉联两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金牌。广州市11个区全部评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省级实验区实现 100%覆盖。建设高质量医药卫生体系。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79.41岁提高至2021年的83.18岁。2020年,广州出台《关于实施健康广州行动的意见》《健康广州行动(2020一2030年)》,推进建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建立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有力防控登革热、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快速有效防控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寨卡病毒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镇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市各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0%设置中医综合服务区。

  四是文化领域改革取得丰厚成果。广州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品牌。整体规划保护、打造提升一批重点革命遗址,实现6大片区历史文化街区全面改造提升,一批文博新馆落成开放。13个区级以上图书馆均达国家一级馆水平,镇(街)图书馆覆盖率100%。登记注册博物馆72家。截至2022年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063个和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全市社区(村)综合文化中心实现100%全覆盖。话剧《共产党宣言》等获国家级大奖。40余部文艺作品获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多部作品先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及提名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推动28个城市参加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加快建设海丝主题文化区域。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增至22个,动漫业占全国产值五分之一,网易、酷狗音乐、广州腾讯等企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202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广州占8席。

  五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成效显著。10多年来,广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美丽宜居花城战略。2013年,市委、市政府对全市花城绿城水城建设进行动员部署;2014年以来,着力打造“花城、绿城、水城”。2020年,开放“云道”,全线长6.2公里,连通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麓湖公园—白云山。“十三五”期间,推进适地绿化,打造景观、草坪或口袋公园,创建了12个森林城镇,绿化美化506条村,种植主题花树40万株,建成140个城乡赏花点。至2022年,广州有林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41.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平方米。近年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3年,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优。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2022年 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阶段达标。统一管理维护排水设施,创新推行河涌自然水位运行、少清淤、开闸门等低碳生态治理举措,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建立并巩固了东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等饮用水源格局,十年来,共建成污水管网 2万余公里,建成投产污水处理厂40余座。2021年全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98.04%。荣获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首创流域河长、网格化治水模式,河湖长制工作2次获国家督查激励。获评首批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示范性城市、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交易规模连续11年稳居全国试点第一。

  六是美丽乡村“颜值”与“品质”齐升。2023年度广州市本级财政投入“百千万工程”预算资金共416.57亿元,占财政支出投入比例约25%。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标准建设7条新乡村示范带,全市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98条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100%行政村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累计建成“四小园”超1.4万个,1镇7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连续两次在国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连续四年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获珠三角片区第一名,增城区、从化区分别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先后培育7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打造1个国家级、2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蔬菜、水产、水果自给率分别超过100%、90%和70%,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观赏鱼交易量占比位居全国前列,蔬菜种子进出口量占全国60%。深入实施“穗农奔富”和“强镇兴村”行动,建成全国领先的五级农村集体产权流转管理平台,农村集体“三资”公开交易额全国第一。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连续14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创新,推动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实施跨境理财通等试点。

  七是发挥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作用。2023 年,自贸区制度创新新增了 140 项改革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全国前三位,投资自由化指数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位。(1)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新突破,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挂牌成立,完成大湾区首笔市级财政科研资金面向港澳实现跨境拨付,向港澳有序开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2)互联互通水平实现新提升,2023 年,广州率先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推出并有序落实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2021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居全国单体机场第一、第二位;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四、第五位。(3)产业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率先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澳创新园建设加快推进,广药集团澳门国际总部、国际药厂建成投产,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运营,实施跨境理财通等试点。累计培育74家广州企业赴港上市。(4)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建设再上新台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投入使用,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0个,吸引港澳600余个团队、3000多名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累计3.64万名港澳居民享受广州社会医疗保险待遇。(5)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出台,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八是党的建设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坚决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委员会工作规则》,严格执行市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二项制度机制,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贯通协同“两个责任”,统一建设广州市纪检监察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四个全覆盖”监督格局。持续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实施《广州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作举措》,深入推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建设,在全市构建起“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综合网格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责任区”五级基层组织架构,划分党员责任区,成立党群服务队,将党的组织根系牢牢扎在群众家门口,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在抗疫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城市15分钟党群服务圈”。推动 176个镇街配齐专(兼)职统战委员,8个民主党派人员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布局建设一批省、市、区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先后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首个出台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的城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具竞争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邓小平曾经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四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广州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选取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价格、流通体系作为改革突破口,从农副产品入手,率先在全国放开物价,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率先在全国突破产权改革的铁笼子,打造混合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金融改革、开放和让出国内市场、土地有偿出让和转让、引进国外商贸流通企业、招商引资产业化以及外贸体制改革、拓展公民参政议政渠道等的许多方面,广州敢为人先,开创了国内先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所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好“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为广州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仍然需要秉承广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基因,继续解放思想,提振改革开放“精气神”,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坚持向创新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改革要动力,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三个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正确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广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一级巡视员、研究员黄小晶)

下一篇: 曲青山: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时代价值